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达  陈兰  陈煜  赵薇薇  王彤 《中国康复》2021,36(10):589-593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平衡仪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ATE、Time以及步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BS评分、步长、步速、健侧时间摆动占比以及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患侧下肢AT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Tim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低度负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步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2组均接受运动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NMES组接受NMES治疗,联合组接受NMES联合运动贴布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指标、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指标和生理耗能指数(PCI),胫前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足背屈时肢体协同收缩率(CR)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踝关节背屈角度、10mWT及胫前肌iMEG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TUGT时间、PCI及腓肠肌iMEG、足背屈CR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联合组踝关节背屈角度、10mWT及胫前肌iMEG均高于NMES组(均P<0.05),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TUGT时间、PCI及腓肠肌iMEG、足背屈CR均低于NMES组(均P<0.01)。治疗后,联合组优良率明显高于NMES组(P<0.01)。结论:NMES联合运动贴布可改善胫前肌、腓肠肌的iMEG,降低足背屈时CR,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减小足内翻、足下垂角度,提高患肢的步行功能,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制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态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同时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步速。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BBS、FMA及步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矫正足下垂内翻,改善平衡功能,增加步速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后其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符合要求的20例受试者依年龄、性别、功能障碍程度、偏瘫侧等条件以一一配对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角度重建法测量膝关节位置觉和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测量平衡功能。 结果: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P<0.01),屈膝30°、45°的测试中,试验后膝关节位置偏差与训练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膝关节位置重现平均偏差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后的BBS评分值,两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Mulligan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y, C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与病房2019年3月—2019年8月就诊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试验组在踝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加上Mulligan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肌力量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踝关节活动度的测量、Y-平衡测试评估(Y-balance test)、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评估、足踝功能量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 FAAM)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价的各项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踝关节活动度(背伸、跖屈、内翻、外翻)上都明显提高(P<0.05),Y-平衡测试(正前向、后内向、后外向)数值明显提高(P<0.05)。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等速评估,试验组角度差值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角度差值没有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足踝功能量表(FAAM)评分(日常活动部分、体育活动部分)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述各项评价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治疗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上有效果。等速踝周力量训练辅以Mulligan治疗技术,能够提高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功能,能更好地增加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训练配合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在踝关节骨折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踝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患者30例(共47个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中医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本体感觉训练、踝关节功能训练及冷疗等干预措施,连续治疗4周;然后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踝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训练后的位移差(包括角度位移和弧度位移)等指标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后,患者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AOFAS评分、本体感觉测试位移差、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分别为(29.07±12.88)°和(49.17±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OFAS评分(50.52±19.30)分和(63.00±14.06)分,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63.23±19.90)分和(72.74±19.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本体感觉测试指标的弧度位移差值(10.03±1.65)mm、(2.53±0.44)mm,角度位移差值(9.37±1.67)°、(2.18±0.45)°,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本体感觉训练配合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治疗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PNF)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FAI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踝关节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实验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PNF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次后(治疗后)采用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AIT)、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CAIT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CAIT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本体感觉测试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SEBT测试各项数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外后(PLAT)、后(POST)、内后(PMED)、内(Medial,MED)、内前(AMED)5个方向上SEBT测试数值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NF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FAI患者踝关节的功能(肌力和本体感觉)和下肢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ro-kin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态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ro-kin平衡训练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Pro-kin平衡仪、数字化跑台监控仪进行平衡与步态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评分、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平均步长及步频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步长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观察组平均步长优于对照组(P<0.05),步频及步长变异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o-kin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卒中后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振动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患者的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MAS、FMA-L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与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均较治疗前减小(均P<0.05),MAS、FMA-L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各评定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局部振动治疗结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智能牵伸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智能牵伸组进行智能被动牵伸和主动训练,对照组接受徒手牵伸和抗阻训练,训练均为30min/d,5d/周,共6周。治疗前后评估:踝关节主动和被动背伸及跖屈角度、改良Ashworth量表(MAS)、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T)、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6周后,2组主动和被动跖屈角度、被动背伸角度、6MWT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智能牵伸组主动背伸、跖屈角度、MAS、TUGT、6MW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智能牵伸技术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痉挛及步行功能,优于常规牵伸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20d;于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表(China Stroke Scale,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EU、ARAT、MBI、FIM评分高于对照组,CSS、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拉伸训练联合Bobath握手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联合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方法: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视觉反馈联合躯干强化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urke倾斜量表(BLS)以及Sheikh躯干控制积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8周治疗,2组BBS及Sheik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BL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改善幅度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视觉反馈联合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水中运动疗法+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每组31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MAS分级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AS分级评分、CS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联合电针疗法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选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成镜像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吞咽功能与认知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2组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MoC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镜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简单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5),且镜像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注意力、执行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最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足康复牵引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动起立平台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踝足康复牵引器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踝足康复牵引器对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踝关节挛缩,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