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提出防范误诊措施,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6例BPPV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特发性BPPV 84例,继发性BPPV 42例,早期误诊为后循环缺血54例,颈性眩晕32例,突发性耳聋6例,前庭神经元炎5例,梅尼埃病、耳带状疱疹各3例,其他药物或治疗不良反应23例。126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及Dix-Hallpike变位试验和(或)滚转试验检查,并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本组眩晕症状均缓解,首次复位治愈率72.2%(91/126),观察随访3~24个月,总治愈率94.4%(119/126),复发率5.6%。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常见周围性眩晕,在眩晕患者诊治过程中,应注重病史采集和变位试验检查,以降低BPPV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及误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1例老年BPPV患者。结果老年BPPV中女性好发,后半规管多见,手法复位效果明显。由于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疾病,患BPPV时易被误诊。结论老年BPPV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眩晕认识不足,手法复位治疗对老年BPPV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发病因素及机制.方法 对5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睡眠障碍、偏头痛、氨基糖苷耳毒性药物、高血压病、糖尿病、内耳的病毒性感染、梅尼埃病等.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与各种因素引起耳石的脱落有关,治疗主要采用复位疗法,复位成功后根据可能的不同的发病因素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内耳前庭疾病,在眩晕疾病中约占20%~30%[1],主要表现为患者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和眼震.临床上经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性眩晕、颈性眩晕,而给予不恰当的检查和治疗.我们对我院2007年03月至2009年02月78例BPPV患者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35-1236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的疗效。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为手法复位,研究组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比两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分别为100%、66.7%,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本文认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6.
吴子明 《新医学》2010,41(11):759-761
1引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BPPV)是眩晕门诊最常见的疾病,约占全部患者的1/3~1/4。由于其高发性、正确诊治的重要性,使得对BPPV的研究逐渐深入,认识也随之提高。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BPPV诊治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中药组予以下气汤治疗,西药组予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0.5mg qd口服,对照组未予其他治疗,3组其余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HI)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测定。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中药组积分减少最明显,而对照组减少不明显。结论: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前庭周围系统眩晕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眩晕患者的17%~22%,表现为在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短暂的眩晕及眼球震颤,然而由于其长期以来不被基础医生认识而导致患者易被误诊误治3。  相似文献   

9.
眩晕病因学复杂,涉及多学科知识,诊断难度较大。临床上,伴有位置诱发眼震的眩晕患者绝大多数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种表现为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的位置性眩晕,通常 持续时间>1 min,多无潜伏期和疲劳性,且存在眼震消失平面,被称为“轻嵴帽”。在此背景下,本文即就“轻 嵴帽”的诊治发展史、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51-152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使用联合手法复位的效果。收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14例,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则接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两组1个月后的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观察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过程中,联合手法复位能保证更佳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对我科103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类,使用改良Epley复位及Barbecue翻滚法复位。结果 103例BPPV中后半规管BPPV 81例(78.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17.5%),前半规管BPPV 1例(0.9%),混合型BPPV 3例(2.9%),治疗7 d成功率为97.3%。结论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若诊断明确无禁忌均可以进行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对提升诊断特异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123例疑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和高分辨率CT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与高分辨率CT相比,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阳性率高(P<0.05),灵敏度和特异性高(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使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诊断,准确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对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因此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社区门诊眩晕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3年01月社区门诊首发眩晕患者80例并随访观察12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其病因构成比依次为:47.5%(38/80)为周围性眩晕,其中84.2%(32/38)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0.5%(4/38)为梅尼埃病(MD);20.0%(16/80)为前庭中枢性;28.8%(23/80)为系统性疾病性头晕;2.5%(2/80)为精神障碍性;1.3%(1/80)为其他原因性头晕。BPPV中女性占90.6%(29/32)。结论:社区门诊眩晕的最常见类型是周围性眩晕,而BPPV是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且以女性多见;大多数以眩晕为主要特点的疾病都具有特征性的症状,这对提示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4078-4079
分析和探讨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影响因素。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36例患者变位眼震试验为阴性,将这3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pley管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进行治疗。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有20例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是无明显特征性眼震,有16例在采用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两组患者在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和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组患者的眩晕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从这个结果中可以得知,对于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并根据具体的症状采用有针对性的Epley管石复位和Semont管石解脱法等耳石复位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杜绝和减少肌性颈性眩晕的误诊.方法 对误诊的15例肌性颈性眩晕患者就诊的科室,误诊的疾病进行分析.结果 误诊易发生在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咽喉科等;易误诊为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位置性眩晕、颈椎病.结论 肌性颈性眩晕的机理复杂性及医患对该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绍武 《临床医学》2009,29(8):48-4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32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成功率为80%,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19例患者有16例症状消失。3例经2次、2例经3次、1例经4次治疗后症状消失,总治疗成功率为95%,2例无效。随访至今。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法对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急诊确诊为后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行颗粒复位法治疗。结果:经1次颗粒复位法治疗后,16例患者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0%,2例经2次,1例经3次该手法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5%。经随访,1例复发,复发者再行颗粒复位法治疗仍有效。结论: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简单、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8.
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诊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8%。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操作简便,安全快速,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性、水平半规管性良性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对21例病人进行治疗,每一治疗循环间隔3d。结果:17例患者的眩晕和眼震于治疗后立刻或1周内逐渐消失,治疗有效,另外4例无效:总有效率80.9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不同的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可作为门诊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临床诊治情况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32例患者临床表现、误诊疾病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PPV易误诊为颈椎病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误诊率为(32/56) 57.1%.结论 提高对BPPV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行变位性眼震试验,大部分BPPV诊断不难,耳石复位法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