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70例IM患者(I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结果 70例I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 EBV相关性IM临床表现多样,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194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4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的检查及临床表现.结果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者125例(64.4%),贫血32例(16.5%),粒细胞减少症31例(16%),血小板减少20例(10.3%),溶血性贫血2例(1%).EB病毒(EBV)IgM抗体78例,EBV-DNA阳性30例,总阳性率75%.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0例中异常46例,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5例,异常49例,骨髓检查较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少.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血液等方面的疾病,临床应重视实验室的检验,尤其是异型淋巴细胞涂片的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最常见,鼻塞、眼睑浮肿也是重要体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3组,对这三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中,男女比例1.3∶1;<3岁35例(34.3%),3~6岁46例(45.1%),≥7岁21例(20.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是 IM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3.1%和75.5%;肝大、脾大、皮疹和眼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5.1%、37.3%、30.4%和16.7%,以上临床表现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结论 EBV-IM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测EBV-DNA、EBV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涂片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对婴幼儿肺炎感染类型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140例婴幼儿肺炎患者,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45例)和其他病原体感染组(95例),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取其外周血涂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应用镜检法检测外周血200个白细胞进行分类,计算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各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结果其他病原体感染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高于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细菌感染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对鉴定诊断婴幼儿肺炎患者的感染类型有一定意义。病毒、肺炎支原体等非细菌病原体感染时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联合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在婴幼儿肺炎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细菌感染组48例、非细菌性感染组102例及对照组50例,测定 WBC 和检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结果细菌性感染组 WBC 计数(11.3±8.4)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5.4±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细菌性感染组异型淋巴阳性率(46%)高于细菌性感染组(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WBC 计数联合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在婴幼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求一种对IM快速诊断的实验方法。方法对162例临床诊断为IM患儿的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分类计数(AL)、血清嗜异性抗体(HA)及EB病毒抗体(EBV-CA-IgM和EBV-CA-IgG)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实验室诊断方法正确识别IM的能力。结果 IM患儿外周血AL阳性率41.4%,HA阳性率43.8%,EBV-VCA-IgM阳性率87.7%,EBV-CA-IgG阳性率59.9%,EBV-CA-IgM诊断IM敏感性显著高于AL与HA(2χ分别为75.83,69.08,P〈0.01)。结论 EBV-CA抗体检测对于早期诊断IM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方法简便快速,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西医诊断为EBV感染IM,且中医辨证为气营两燔型的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疗程7~10 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芩柴抗毒合剂(组成:黄芩10 g,柴胡10 g,青蒿10 g,连翘20 g,牛蒡子10 g,赤芍10 g,桂枝6 g,牡丹皮10 g,鳖甲10 g,板蓝根20 g,陈皮10 g,甘草10 g)口服,每日1剂,疗程7~10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及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并观察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56/60)比76.67%(46/60),P<0.05〕,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d:6.9±2.3比7.7±3.4)、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2.9±1.4比4.8±1.7)、咽峡炎痊愈时间(d:7.2±3.3比8.0±3.2)、淋巴结缩小时间(d:6.6±2.1比10.2±2.0)、肝脏回缩至正常时间(d:7.8±1.7比9.6±2.0)、WBC恢复正常时间(d:7.22±1.78比10.67±1.97)、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时间(d:7.24±1.86比11.15±1.65)、ALT恢复正常时间(d:8.44±1.83比11.43±2.65)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V感染传染性IM气营两燔型,能有效改善IM患儿的临床症状,有助于肝脾肿大早期回缩,能促进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等检验指标及时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 1990 - 0 7~ 2 0 0 1- 12收治诊断明确的青少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18例 ,就耳鼻喉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1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2外周血有一次检查见异形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 10 %以上。 3外周血有一次检查见异形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5 %~ 10 %和 EB病毒 Ig M抗体滴度 1∶ 10以上阳性[1 ] 。本组符合12项 10例 ,具备 13项 8例。1.2 一般情况 本组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12~ 2 5岁 ,平均16岁 ,两组年龄、性别及两组病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临床表现为发热 15…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高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抗体等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此病系自限性疾病,儿童因普遍缺乏免疫力易发生本藏近年来,IM在成人中发病增多,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对症治疗并发症,同时加强护理。我院自2000年3月-2006年10月共收治成人IM3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