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eynert核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后对大鼠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μlAβ1-40(10μg/μl)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大鼠右侧Meynert核,分别于1、4周时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中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Aβ注射1周后,实验组Meynert核、海马区和皮层区均可见一些神经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成团块并见边聚现象,神经细胞有发生凋亡的趋势;4周时可见典型的神经细胞凋亡;突触结构数量减少。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Aβ注入Meynert核能引发CNS神经细胞凋亡和突触结构减少,可能是AD记忆障碍和痴呆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用BrdU标记。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1周后经尾静脉注射MSCs,观察注射后4周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变化。结果:4周后VaD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内SYN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MSCs注射后4周,大鼠海马CAl区可见荧光标记的MSCs,SYN表达较未注射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注射MSCs使VaD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肽(Aβ)及冈田酸(OA)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突触素和发动蛋白Ⅰ的表达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Aβ1-42及OA分别注入SD大鼠双侧海马CA1区,2个月后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印迹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突触素和发动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β注射组、OA注射组及Aβ+OA共同注射组均能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各组脑组织中突触素、发动蛋白Ⅰ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其中以Aβ+OA共同注射组改变尤为明显。结论:Aβ和OA均可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突触素和发动蛋白Ⅰ的表达,该改变可能与AD发病机制中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内海马光镜下的变化和DNA修复蛋白PCNAmRNA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神经保护肽慢病毒rLent/NT4-NAP(NAP)对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无菌级雄性大鼠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阿尔茨海默(AD)模型大鼠组,rLent/NT4-NAP(NAP)组,每组10只。建立Aβ1-40联合应用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注入实验大鼠左侧海马区制备阿尔茨海默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的形态学改变;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实验各组大鼠海马区PCN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发现痴呆组大鼠左侧海马区神经细胞明显变性、坏死,而NAP组细胞损伤情况较痴呆组大鼠明显减轻;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痴呆组大鼠左侧海马区神经细胞胞核内PCNAmRNA强阳性表达减少,而NAP组左侧海马区神经细胞胞核内PCNAmRNA表达较痴呆组显著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NAP通过诱导DNA修复蛋白PCNA蛋白表达上调,从而促进DNA损伤修复和减少细胞凋亡,对神经细胞有神经保护作用,实现其内源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锌指结构9(zinic finger9,ZF9)基因的表达及其变化,初步探讨ZF9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周组、4周组和8周组,皮下注射40%植物油四氯化碳(CCl4),并分别于注射后1、4、8周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RT-PCR检测ZF9 mRNA水平.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胶原纤维表达变化。结果:(1)正常大鼠肝组织ZF9基因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注射CCl4 1周后其表达增强,注射CCl4 4周后明显增强,8周时仍呈高表达。(2)正常大鼠TGF-β1在少许肝窦周细胞和汇管区部分间质细胞着色,大鼠注射CCl4 1周后,上述着色细胞增多,范围增加,注射CCl4 4周后,TGF-β1表达进一步增加,第8周TGF-β1表达更加丰富,部分肝细胞也可见表达。(3)正常肝组织几乎不表达胶原,模型组注射CCl4 1周后可见胶原有少量着色,到第4和第8周表达明显增多。结论:ZF9基因转录水平在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增加.并与TGF-β1的表达同步,与胶原纤维的增加一致,可能通过活化肝星状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嗅觉障碍与嗅球内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4/12在承德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选用老龄和青龄雄性Wistar大鼠各6只,老龄组鼠龄在24个月以上,青龄组鼠龄三四个月。10异/L乌拉坦1异/kg腹腔注射麻醉后开胸,升主动脉插管,混合固定液灌流固定后取嗅球,振荡切片,平板包埋,光镜下选取嗅球各层,制备超薄切片,并在电镜下对比观察。 结果:老龄组嗅球6层结构分界不明显,突触小球、小球周细胞、僧帽细胞、刷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均减少。小球周细胞的胞质和细胞器少,可见空泡或同心圆小体;僧帽细胞胞体变小,局部核膜断裂,染色质外溢,线粒体不规则,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嵴断裂或模糊不清,脂褐素增多;刷细胞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减少,高尔基复合体萎缩,溶酶体、空泡增多,线粒体固缩或形成髓鞘样小体;颗粒细胞核膜模糊,异染色质边集,细胞器明显减少。 结论:嗅球内突触小球和神经元细胞减少、细胞器老化可能是导致老年性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β淀粉样肽(Aβ)引起的大鼠脑有髓神经髓鞘结构与髓鞘碱性蛋白(MBP)改变,及金思维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Aβ1-42海马注射复制痴呆模型。电镜观察有髓神经髓鞘的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显示MBP在海马区的分布和含量。结果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髓鞘结构松解紊乱和均质化,可见缺失;金思维组结构完整,板层连续,与正常组相似。MBP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髓鞘着色明显低于正常组,分支短少而不连续;金思维组髓鞘着色较浅,但数目较多而长。模型组大鼠的MBP阳性突起数、平均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组和金思维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β海马注射可造成大鼠脑有髓神经髓鞘损伤,MBP缺失,髓鞘结构破坏;金思维对上述变化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红藻氨酸损毁Meynert基底核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脑内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变化。方法:AD组、AD治疗组及AD对照组大鼠前脑Meynert基底核注射红藻氨酸制造AD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D治疗组造模后30min,1d,3d,5d及7d侧脑室注射bFGF,AD对照组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30d细胞化学染色及尼氏染色,测量基底前脑皮层及海马区AchE纤维密度及海马区神经元密度,结果:AD组大鼠Y迷宫学习及记忆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1),AchE纤维密度减低(P<0.01),治疗组Y迷宫学习及记忆能力较AD对照组有改善(P<0.01),AchE纤维密度亦有所增加(P<0.01),但是没达到正常对照组的水平(P<0.05),结论:bFGF可提高红藻氨酸前脑Meynert基底核注射致AD模型大鼠基底前脑皮层及海马区AchE纤维密度,增加海马神经元密度,改善其Y迷宫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9.
草果知母汤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草果知母汤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广西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广西医科大学电镜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动物均以戊四唑慢性诱导复制癫痫模型,造模同时给药,中药组每天给予草果知母汤(草果10g,知母10g,厚朴10g,半夏10g,黄芩10g,甘草10g等,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研制,批号:20050108)灌胃,5g/kg;西药组每天给予苯巴比妥混悬液灌胃,60mg/kg;模型组和正常组每天均以双蒸水灌胃2mL/kg;1次/d,持续5周。从第2周开始,每周末造模后1h,各组抽取2只大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纳入大鼠32只,实验过程中,模型组有2只大鼠因惊厥发作而死亡;中药组、西药组各有1只大鼠不明原因死亡,进入结果分析28只。①模型组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显著,从第3周开始,神经元数目逐渐减少,至第5周,海马区出现较多的暗细胞,胶质细胞数目增多,神经元出现髓样变性,周围的线粒体肿胀,线粒体棘及其上的颗粒明显减少,滑面内质网空泡化,粗面内质网膨胀,其上的核糖体数量减少,高尔基体肿胀,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染色质浓染,核仁浓缩、变小,突触的数量明显减少,突触间隙及前后突触体内的囊泡的数量明显减少。(参中药组、西药组神经元数目略减少,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固正常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戊四唑慢性诱导癫痫发作可致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明显损伤,草果知母汤具有良好地抗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突触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2、5周,缺血2、5周,缺血+针刺2、5周共6个组,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研究缺血2和5周后缺血区皮质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和针刺对其影响。结果:造模后突触的面数密度(Nv)、突触连接带面密度(Sv)和突触后膜致密物质(PSD)显著下降。缺血5周组大鼠缺血脑区Nv.Sv为(0.8.79&;#177;0.104)个/μm^3,(0.082&;#177;0.003)μm^2/μm^3,均多于缺血2周组(0.489&;#177;0.122),(0.038&;#177;0.002)μm^2/μm^3;其中Sv和PSD在电针治疗2和5周时均显著上升,而Nv,在电针治疗5周时才显著增加(P&;lt;0.05);造模后突触的体密度和突触界面曲率数值都会显著减少(P&;lt;0.05),电针似不能提高这两个指标的数值。结论:提示电针可以保护与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皮质的神经突触结构,为电针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