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著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著;两者差异显著。(3)AD及VD的认知功能显著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灶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SPECT显像半定量法来进行Alzheimer’s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AD组25例,VD组21例,正常对照组15例,通过Tc-99m-ECD脑显像SPECT显像,运用大脑皮质与小脑ROIs区比值来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D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双侧额叶、双侧后颞顶部,大脑皮质/小脑比值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5),其它二叶无明显差异。而VD病人的放射性比呈非对称性、局灶性放射性降低。结论SPECT半定量分析结果提示双侧额叶及后颞顶部的血流灌注降低是诊断AD的主要特征。结合SPECT和CT、MRI,有助于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0.3T核磁共振(MRI)对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AD患者、38例VD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AD患者表现为海马萎缩;血管性痴呆可分为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dementia,BD)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基底节及脑室旁白质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脑白质变性。结论:MRI对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神经病理及其胆碱能机制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VD-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穿梭箱试验,神经病理检查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2月后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缺血4月后更明显,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及其数量较对照组显减少,且与学习记忆障碍呈正相关,结论:多发性脑梗死,进行性的皮层和海马神经元退变以及白质损害是VD的病理基础;额叶皮层和海马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可能是认知功能受损害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脑核磁共振(MRI)诊断血管性痴呆(V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53例VD患者作为VD组,另选取55例AD患者作为AD组。2组患者均接受脑MRI检查,比较2组患者颞角深度、海马体积与各脑叶体积(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差异、LA严重度,分析2组的脑MRI影像结果。结果脑MRI对VD患者海马体积检测结果显著高于AD组(P 0. 05),颞角深度显著低于AD组(P 0. 05)。脑MRI检测VD组颞叶与额叶体积显著低于AD组(P 0. 05)。脑MRI检测VD组LA评分为3分与4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D组(P 0. 05),0分与1分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D组(P 0. 05)。脑MRI显示,AD组患者脑内未见梗死病灶,VD组患者大血管病变累及区域为大脑前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6例,顶枕叶分水岭3例;小血管病变累及区域为基底节梗死17例,丘脑梗死5例。结论脑MRI对VD与AD具有显著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来自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血管性痴呆患者MRI皮层下高密度和脑容积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IntNeuropsycholSoc2002Sep;8(6):743-52目的:对比MRI(皮层下高密度,全脑体积)发现与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24例患者均符合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MMSE=19.9±4.2),对其进行综合神经心理评定及MRI脑显像检查。结果:皮层下高密度与精神运动行为明显相关,但与其它的认知行为或整体的认知功能水平无关。相反,全脑容积与整体的认知功能及多数认知行为(包括记忆、语言、视觉统合)明显相关,但与精神运动功能无…  相似文献   

8.
Fahr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ahr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8年就诊的11例经Fahr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和CT、MRI及SPECT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都接受CT检查,9例MRI检查,8例SPECT扫描。CT可清晰地显示钙化病灶的大小范围;在显示钙化方面,MRI不如CT敏感,但MRI能显示病灶内和周围胶质增生、囊变与脱髓鞘的范围及程度;亦能较清晰的显示小脑齿状核的病变情况;SPECT能早期监测到双侧基底节和双侧大脑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灌注下降程度。结论Fahr病临床表现各异,易误诊。CT、MRI和SPECT对其诊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5例(AD组)及阿尔兹海默病患者65例(VD组)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均进行MRI扫描诊断,并对其海马体积、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进行测量,对比两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结果:AD组海马体积、颞角宽度、外侧裂宽度、三脑室宽度、额角指数及尾状核指数均明显高于VD组,海马高度明显低于VD组(P0.05)。在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在0分及1分比例明显高于AD组,而3分、4分比例则低于AD组(P0.05),两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在2分比例相当(P0.05)。AD组患者MRI图像中未见有明显的梗死病灶,而VD组大脑前动脉受累16例,中动脉受累10例,后动脉受累5例,分水岭区2例,病变以单侧为主46例(70.77%),起病急。病变位于左侧31例,右侧15例。小血管病变者最明显的变现是表层下多腔梗灶及广泛脑白质病变。结论:血管性痴呆及阿尔兹海默病MRI特点具较大差异,MRI可用于两种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联合应用SPECT、EEG、MRI定位癫痫致痫灶5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联合动态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定位癫痫致痫灶中的意义.方法对53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99mTc-ECD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并与同期动态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图、MRI检查、术中皮层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癫痫的阳性率为88.68%,与脑电图(EEG)检查的阳性率(86.79%)一致,但二者均明显高于MRI检查阳性率(33.96%),且STECT联合EEG检查,阳性率可提升至98.11%(52/53),明显高于SPECT或EEG单独检查的阳性率;在定位致痫灶过程中,SPECT脑血流显像与EEG在致痫灶的定位上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其符合率(包括定位一致及基本一致者)为60.37%,明显高于SPECT与MRI检查的符合率(35.85%)及EEG与MRI的符合率(32.07%);经术中皮层脑电图检查证实SPECT定位致痫灶的准确率达83.33%,若与EEG、MRI联合分析则其定位准确率提升至95.8%(23/24).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不仅能灵敏地检出癫痫灶,且能较准确地定位诊断癫痫灶,与EEG和MRI的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其诊断的灵敏度和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