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与分析表面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神经根损伤患者130例,均行CT、MRI检查和肌电图检查,且均经手术探查明确神经根损伤部位共177根,比较不同诊断方法与手术探查的符合率、不同神经根受损几率。根据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采集2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时L_5~S_1水平竖脊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其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肌电图定位受损神经根敏感度为90.96%,明显高于CT检查定位(75.15%)和MRI检查定位(67.80%)(P0.05),以腓浅神经受损率最高,且中重度疼痛组患者较轻度疼痛组竖脊肌、腓肠肌AEMG明显偏低(P0.05),MFs绝对值明显偏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定位神经根损伤部位较CT、MRI检查,有较高敏感度,能准确判断患者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于腰部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处记录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并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前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均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4、6.06、4.02,P均<0.05);训练后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仍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6.27、4.12,P均<0.05);训练后痛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增大,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5、1.23,P均>0.05);训练后痛侧多裂肌MF值较训练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可针对性的应用于深层核心肌群多裂肌的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股四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3例单侧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膝屈曲30°,记录最大伸展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在患侧膝屈曲30°膝最大伸展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均低于健侧(P<0.01);健侧股外侧肌的AEMG、MPF大于股内侧肌、股直肌(P<0.01或P<0.05), 股直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患侧股直肌的AEMG、MPF大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P<0.01或P<0.05);股外侧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结论 sEMG能够定量评价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功能.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肌力及股四头肌受累肌肉活动水平显著降低,股直肌可能受影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sEMG)检测技术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十通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采集32例单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患儿取仰卧位,在自然放松位、踝被动背伸至中立位、踝被动跖屈45度时检测双侧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得到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平均均方根(RMS)值,并分析健侧与患侧相关肌肉平均RMS值的差异。 结果:患侧的小腿肌肉受累,健侧与患侧胫前肌、腓肠肌在背伸位、跖屈位平均R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侧胫前肌、腓肠肌肌电信号均较健侧低。 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存在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表面肌电图检测可以无创地了解患儿的神经及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群的功能失衡特征。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选择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的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观察组)和一般资料匹配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Myoton PRO测量多裂肌和竖脊肌的肌张力、肌肉硬度;同时采集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和患病时间。结果 观察组双侧多裂肌和竖脊肌的平均肌张力和肌肉硬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 5.407, P <0.001)。观察组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张力和硬度显著高于健侧(|t|> 11.219, P <0.001)。观察组患侧多裂肌和竖脊肌肌张力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942, P <0.001),与JO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 0.886, P <0.001)。结论 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多裂肌和竖脊肌肌张力和肌肉硬度升高,双侧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EMG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配对比较,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竖脊肌患侧AEMG值大于健侧、患侧MF值均小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多裂肌AEMG值、MF值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桥式运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训练的一种方法,但须注意训练时双侧竖脊肌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7.
师昉  李上  刘惠林  吕泽平 《中国康复》2015,30(4):288-289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收集肌肉收缩时的肌电信号。 结果:偏瘫组的患、健侧胫前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健侧胫前肌的iEMG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偏瘫组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健侧(P<0.05), 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又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不仅患侧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收缩不协调,同时健侧也存在肌肉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8.
表面肌电图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3 7例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3 9.46± 11.5岁 ,接受腰骶部透热治疗、腰牵、推拿及经络导平等综合物理治疗。在入院时及住院治疗一月后 ,受试者分别接受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 ,取俯卧位 ,下半身固定 ,嘱受试者用力保持上半身与下半身在同一水平面 ,此测试持续至受试者不能耐受为止 (以上半身开始向下偏离水平面为标准 ) ,同时用芬兰ME3 0 0 0P型表面肌电图仪记录肌电图 ,测试患侧与健侧骶棘肌和多裂肌等腰脊旁肌的表面肌电图中位频率的斜率 (MFslope ,MFs) ,平均肌电图波幅。结果 治疗后 ,2 9例症状缓解 ,患侧MFs的衰减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健侧MFs的衰减无显著改变 ;治疗后 ,平均EMG波幅健侧无显著改变 ,患侧波幅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8例症状未缓解患者 ,健、患侧差异显著 ,治疗前后MFs及平均EMG波幅差异无显著。本组 13例病人 ,治疗后作CT检查 ,无 1例显示腰椎间盘回纳。结论 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小腿前后肌群在踝关节屈伸周期性运动时的表面肌电特征变化。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在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者患侧、健侧及健康对照组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和比目鱼肌的肌电信号,并对积分肌电值(iEMG)、收缩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在周期性踝屈伸运动过程中,踝背伸时,患者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iEMG均明显小于健侧(P<0.05),患侧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比目鱼肌的iEMG也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踝跖屈时,患侧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腓肠肌内侧头的iEMG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患侧腓肠肌内侧头的iEMG明显小于健侧(P<0.05),患侧比目鱼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及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周期性踝屈伸运动时,患侧小腿前后肌群除比目鱼肌外,肌肉收缩功能均明显下降;患侧踝跖屈时,比目鱼肌取代正常跖屈时的腓肠肌外侧头或腓肠肌内侧头成为主要的主动跖屈肌。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腰椎活动功能和椎旁肌功能,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和椎间盘高度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和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组各20例。牵引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普通牵引治疗,SD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SDS治疗。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评估2组患者腰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量表评估腰椎活动功能,表面肌电图评估椎旁肌功能,美国超导型核磁共振评估椎间盘突出指数(DHI)和椎间盘高度(DH)。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牵引组(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2组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平均肌电值AEMG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2组患者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MPFs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2组患者病变节段DH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DH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DHI明显低于牵引组(P<0.05),但2组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DS能明显减轻腰痛,改善LDH患者腰椎活动功能、椎旁肌功能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疗效优于普通牵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例磁共振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依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S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行单次SDS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记录2组患者椎旁肌的平均肌电(A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SDS组患者右竖脊肌、左竖脊肌、右多裂肌和左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22±0.194)μV、(1.802±0.138)μV、(1.893±0.196)μV和(1.925±0.152)μV,对照组的AEMG值依次为(7.128±1.476)μV、(7.559±2.119)μV、(6.375±1.728)μV和(5.163±1.011)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SDS组右竖脊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343±0.286)μV和(1.792±0.165)μV,对照组依次为(8.779±1.680)μV和(11.921±5.490)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DS组右竖脊肌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42±0.276)μV和(1.840±0.142)μV,对照组依次为(9.168±2.266)μV和(9.091±3.413)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与单次腰椎牵引相比,单次SDS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腰椎旁肌的紧张度,减轻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取穴干预联合Pilates运动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取穴干预联合Pilates运动操,比较两组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程度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取穴干预联合Pilates运动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能缓解腰椎功能障碍及疼痛不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并回顾性分析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突出程度和阻滞节段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前和术后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38 4±1.13分和2.06±2.00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正后方椎间盘突出(P<0.05);轻度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中度椎间盘突出(P<0.05);采用双节段阻滞治疗正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好于单节段阻滞(P<0.05).腰椎不同节段间和不同神经根间阻滞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安全有效.术前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选择不同阻滞节段可以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拟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康复意愿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深层肌肉刺激康复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腰腿痛程度(VAS)、腰椎疾患综合标准评分(JOA)及脊椎功能障碍程度评分(ODI)。结果30 d后,研究组患者VAS,JOA,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1年,研究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应用核心稳定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腰椎和腰腿部疼痛程度,改善脊椎功能障碍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强化自我效能干预。结果: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患者进行自我效能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有效缓解其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7.
电针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以及对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1周及疗程结束后应用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行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电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83.4%和76.7%,电针治疗组可明显缩短疗程,治疗后3天疼痛已明显减轻,活动能力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患侧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心理指导、分散注意力、适时应用镇痛药的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和早期功能锻炼对术后疼痛进行护理,每6h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1次.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应用止痛药物的差别.结果 术后0~6h,两组的疼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6~48h,试验组的疼痛指数较对照组低,使用止痛药的级别和例数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疼痛,并可明显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对其院外依从行为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中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院外依从行为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的下腰痛情况及失能情况。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下腰痛、失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各项依从行为占比、下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失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提升出院后疾病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