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年版)》(以下简称《操作规程》)对血液血型检测规定了2次检测结果比对的新要求[1],现将该项要求的制定背景、重要意义与实施策略建议与血站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输血前血液检测标本采集和标识错误的现状 1.1关于标本错误(wrong blood in tube,WB TT)的定义[2]国际血液安全监测网络(The International Haemovigilance Network)的描述是:"标本管患者姓名错误,即标本以不同患者身份信息标识".生物制品安全输注国际协作组织输血安全工作组(Transfusion safety group,the Biomedical Excellence for Safer Transfusion (BEST) Collaborative)的描述是:"标本管中的血液不是来自标本管所标识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护理管理杂志》2012,(3):167+180+184+191+203+228
每袋血液都要有唯一"身份证"卫生部组织专家重新编制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公布。《规程》对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隔离与放行和质量控制等环节的关键技术要点作出具体规定,以确保血液安全。正确、规范地进行血液标识是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规程》要求,在采集全血过程中的静脉穿刺前,应核对献血者身份。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经核对后,将唯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  相似文献   

3.
潘伟 《全科护理》2012,10(32):3048-3049
[目的]探讨体检中心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体检中心的体检者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有16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其原因包括采集试管错误、采集方法不当、采血量不足、标本送检不及时、护士责任心不强、体检者自身原因等。[结论]通过对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提高体检报告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3.9条款要求:应采用惟一的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血袋(含原袋和转移袋)、标本管。应对贴标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贴签无误[1]。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工作人员疏忽可能会有标本留样错误的情况发生。有文献报道采血标本留样错误的比率达0.049‰[2]。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验,找到1种可以纠正和预防采全血标本漏贴签或交叉留样错误的流程改进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是血站实验室质控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必须坚持全过程质量控制[1] 。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试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 3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而试验前质量控制是安全输血的关键点。正确、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 ,是试验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1 血液标本的采集1 1 静脉采血 是应用最多的采血方式 ,献血者体检化验采集标本常用肘前静脉、腕背静脉等。1.2 毛细血管采血 适用于微量血液试验 ,金标法初筛献血者采用此方法 ,常用部位为耳垂、指端。采血针刺入皮肤深度应 <2 .5mm ,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血顺序、送检时间、袖带压力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如东县人民医院行健康查体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第1组于同一位置采集血液标本3管,注明顺序,1h内送检;第2组采集4管血液标本,分别于1、4、8、24h后送检;第3组以血压袖带束缚双臂,将袖带压力分别保持在40、110mm Hg后采集血液标本,1h内送检。比较标本的血液黏度、全血切变率。结果除全血低切变率,第1组2、3号管标本的血液黏度及其他全血切变率与1号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采血后8、24h送检标本的血液黏度及全血切变率与采血后1h送检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以40mm Hg压力所采标本的的血液黏度及全血切变率与以110mm Hg压力所采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的采样顺序、送检时间及采样时袖带压力均可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建议采血时袖带的压力不宜过大,将采集的第1管标本用以血液流变学检测,且以采血后4h以内送检为宜。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采集PT血标本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在采血前进行宣教,采集标本时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采血部位、采血方法,注意抗凝剂与血液比例.采血后及时核对、送检。达到准确抽取血液标本,尽量减小误差,提高PT血标本采集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行生化检验血液标本采集的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采集部位、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患者不同部位采血,钠、血糖、氯、尿酸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进行相关生化检验指标检测,二者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送检和1 h后送检的血液标本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检验过程中,由于受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和溶血的影响,其检验结果会出现一定偏差。建议从患者非输液手臂进行采血,规范操作,在送检时注意标本是否溶血,以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相应对策,确保分析前环节的标本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5 933例。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采用Pearson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风险。结果 2008年至2012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49‰、0.76‰、0.52‰、0.50‰和0.4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血液标本的6大不合格原因依次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标本抽错管、条码问题、送检超时和重复采血。其中以柠檬酸钠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情况最多。结论检验科需加强与护理部和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和实施改善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分析前环节的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在婴幼儿颈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采血的新途径。[方法]将200例婴幼儿注射器股静脉采血(常规组)与200例婴幼儿一次性真空采血针颈静脉采血(改进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改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液标本质量及采血时间等均优于常规组。[结论]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进行颈静脉采血的方法简单、方便、快捷、易掌握。  相似文献   

11.
<正>在献血过程中,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代表血袋中血液及其成分的检测结果。传统血袋与留样标本试管都是分体储存,采用唯一的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血袋(含原袋和转移袋,下同)以及标本管[1]。血液标本正确留取,条形码一一对应标识标本试管、血袋、献血登记表等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静脉血液标本溶血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溶血发生率.方法:对96例老年患者静脉血液标本溶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溶血原因为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采血速度过快、采血管使用顺序不正确、消毒剂未干、扎止血带时间长、标本运送方法不正确.结论:提高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规范静脉采血操作和标本运送方法,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血液标本溶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静脉采血是门诊治疗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临床诊断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门诊日采血量在1200~1500人次。以前,面对这样庞大数量的采血量,我院门诊部均使用手写化验单,每位患者平均采5~6管血液标本。护士在采血时,先要逐一核对化验单的检查项目与使用的真空采血管是否一致,采血后再逐一核对并用胶水粘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联合采血器用于儿童患者采血的可行性。方法 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就诊于兰州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儿童患者分成观察组(352例)和对照组(35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真空采血器采血,对照组直接使用采血器采血,比较两组所采集标本的溶血率、抗凝标本凝固率和标本采集量是否合格等标本质量情况,以及操作耗时,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标本溶血率及采集量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既需穿刺留置针又需采血的儿童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采血器采血,可提高血液标本的质量,减少操作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控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 ,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血粘度等指标的测量也在不断地推广应用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从采血方式到血样运输、储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认识不足 ,使标本分析前就已潜在着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 ,目前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仪器很多 ,如何对全血粘度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已引起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的质量控制作如下分析。1 血液标本的采集[1,2 ]1.1 采血的一般要求 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的质量控制 ,受检患者取坐位 ,清晨空腹静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比成都市血液隔离与批放行工作旧模式(以下简称旧模式)与血液隔离与批放行工作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探讨两种模式的工作成效,为优化工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1)旧模式阶段,血液检验报告采用逐一签发模式;新模式阶段,血液检验报告按照待检库定义的血液批次统一签发。2)旧模式阶段,单采血小板标本采用先血清学、后核酸检测的旧策略进行检测,全血标本根据血液库存量、检测工作量合理安排检测批次;新模式阶段,对于单采血小板,中心本部内采血点标本调整为血清学、核酸同步检测的新策略,中心本部外采血点标本维持旧策略不变,对于全血,将待检库定义的同一批次血液标本安排在尽可能少的检测批次中进行检测。3)采用SPSS 25.0软件,对成都市2016年和2018年全年单采血小板和全血标本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以下简称标本周转时间)和血液待检库内周转时间(以下简称血液周转时间)进行比较,分别纳入标本及血液164 748人份和179 488人份,对两种模式标本周转时间的构成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对两种模式血液周转时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两种模式单采血小板和全血标本周转时间的构成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模式单采血小板血液周转时间为0.95 d(QR:0.22d),中位数较旧模式缩短0.20 d;全血血液周转时间为3.77 d(QR:1.99 d),中位数较旧模式缩短0.90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旧模式相比,新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实现同批次血液检验报告的统一签发,增加及时发现献血环节可能存在的标本错误的机会,并能将错误锁定在批次范围内进行排查;2)通过调整标本检测策略,实现同批次血液检验报告的提前签发;3)使同批次标本与血液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更加规范有序,优化血液分拣流程,缩短血液周转时间;4)实现对同批次内不同状态血液数量和信息的清点核对,最大限度防止不合格和待检测血液的误发放,更有利于保障血液的质量安全与及时供应。  相似文献   

17.
血站对全血的质量检测是留样管血进行检测,血液标本是检测的直接对象,血液标本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质量.因此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危重病人40例进行研究,用每例病人的深静脉导管血与对侧肢体浅静脉血标本作自身对照。观察组经深静脉导管采血送检,同时在深静脉导管对侧常规采血进行检验。两组标本同时送检,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血钠、血氯、血钙、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采用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方式不影响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可作为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的血液标本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19.
钮开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598-1599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和处理方式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我院门诊空腹体检人员83例,抽取其静脉血分别注入6支真空采血管各2ml,其中A、B、C管于室温25℃保存,D、E、F管于4℃、15℃和35℃保存;A、D、E、F管离心;B管离心后抽取血清,使其与红细胞分离;C管加分离胶,进行离心。分别于采血后1、2、4、6、8h检测血糖。结果 A管2h血糖值与1h差别不大(P>0.05),而4、6、8h检测与1h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B管与C管血液血糖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D管血液随放置时间延长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A、E、F血液分别于4、6、2h检测与1h检测明显降低,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及时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检验;对于标本量较小而需集中标本后统一进行检验时应妥善处理及保存血液标本,以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输血前试验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来源于不同医疗机构的血液标本的拒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4月~2010年12月,本站共拒收血液标本252份(0.85%),分为12项影响因素:检测申请关键信息缺失或不符的34份,占13.49%;标本管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不正确共52份,占20.63%;标本管不符合要求26例,占10.32%;标本量不足或被稀释等140份,占55.56%.结论 按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和执行血液标本规范化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输血前试验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