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横轴位T1WI和T2WI,再行DWI相同层面扫描,测量病灶中心区、病灶周边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正常区脑组织ADC值。结果51例脑梗死患者,DWI均显示出信号异常,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36例。与对侧正常区比较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ADC值明显下降,而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下降,从中心向外呈梯度征。结论磁共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通过DWI、ADC图的信号改变,结合病灶ADC值的梯度变化,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并且可以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超急性期组(42例,发病<6 h)与急性期组(44例,发病6~24 h),对比分析两组脑梗死核心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异性指数(FA)、扩散系数(ADC)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及其健侧数据。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FA、ADC、DCavg值低于对侧区域(镜像)(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高于梗死核心区(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低于对侧区域(P<0.05),但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FA、rADC、DCavg相对值显著低于超急性期(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相关定量参数有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早期识别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DWI和PWI检测,观察DWI检测结果、ADC值变化情况,PWI灌注参数rCBV、rCBF、MTT、TTP的表现,DWI和PWI关系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表现。结果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常规MRI检查T2WI信号正常,DWI显著高信号,ADC显著低信号;急性期T2WI稍高信号、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亚急性期T2WI高信号、DWI等/低信号、ADC等/高信号;慢性期T2WI显著高信号,DWI显著低信号,ADC显著高信号。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逐渐提高,和健侧ADC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脑梗死rCBV、rCBF降低,MTT、TTP升高为主;DWIPWI为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梗死,DWIPWI多见急性期,DWI=PWI多见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结论DWI可显示PWI不能显示的微小缺血病灶,PWI可显示DWI不能显示且可能存活的半暗带,两者联合方可更好评价脑组织的缺血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域(IP)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D-ASL、DWI、MRA扫描,根据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ASL异常灌注面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T)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T<6 h)和急性期(6 h≤T≤24 h)。记录患者中心梗死区、IP区与IP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值,根据MRA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48例患者3D-ASL异常灌注面积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显示存在IP区;MRA显示颅内某支主干动脉节段性狭窄,远端血管明显变细甚至消失,部分显示血管无明显异常。患者不同区域CBF、ADC值比较:中心梗死区  结论  3D-ASL联合DWI、MRA检测可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IP区的存在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梗死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0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颅脑MRI序列+DWI扫描,分析脑梗死区DWI信号改变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参数图也称为ADC图)信号变化。结果:300例患者常规颅脑MRI序列+DWI检查均诊断为脑梗死,其中急性期脑梗死18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90例,慢性期脑梗死22例。DWI图像上,急性期脑梗死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脑梗死呈稍高信号,慢性期脑梗死呈低信号;ADC图急性期脑梗死呈低信号,亚急性期脑梗死呈稍低信号,慢性期脑梗死呈高信号。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对脑梗死敏感性高、特异性高,能早期、客观、准确的进行影像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周口市淮阳区人民医院收治9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期32例,亚急性期18例,急性期21例,超急性期26例,所有患者均行DWI和PWI检查,观察不同时期患者两侧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不同时期患者PWI与DWI异常信号区域关系以及PWI图像参数。结果慢性期、亚急性期患者梗死区ADC高于健侧对应区,急性期、超急性期患者梗死区ADC低于健侧对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DWI多见于超急性期,PWI=DWI多见于慢性期、亚急性期,PWI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对2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例,急性期25例,测定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及病灶中心—边缘ADC值。结果:超急性期3例均在DWI及ADC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CT及T2WI上表现正常。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596±0.112)×10-3mm2/s,而对侧部位的平均ADC值为(0.880±0.148)×10-3mm2/s(P<0.01),28例超急性、急性期病灶ADC值均出现梯度征。结论:三向同性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及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塞,并能反映缺血半暗带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疾病的87%。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9.
康培元  向锦艳  陈静 《临床医学》2015,35(2):118-119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7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I)检查,测量脑梗死灶的rADC值与ADC值。结果DWI对6h以内脑梗死的检出率显著优于MRI;超急性期与急性期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边缘rADC值和ADC值显著高于病灶中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32例急性期脑梗死死区与健侧对应区的FA平均值分别为(0.24±0.13)与(0.5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病变的进展,脑梗死不同时期rADC值与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与MRI联合应用对脑梗死病灶给予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DWI、弥散张量成像、MRS三者应用可为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在MRI常规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的信号特征。方法: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4例,按临床分期分为超急性期7例、急性期8例、亚急性早期12例、亚急性晚期10例、慢性期患者7例。对所有患者行头部常规MRI序列+DWI扫描,并经头颅CT证实,分析各期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在各期不同序列中的信号特点。结果:超急性期常规MRI各序列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在亚急性晚期各序列主要表现为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及晚期血肿在常规MRI各序列上均表现各异。超急性期以及亚急性晚期在DWI上主要以高信号为主,其余各期均以低信号为主。超急性中心表现为高信号,周边表现为低信号,血肿周围为高信号环,急性期以及亚急性早期血肿周围表现为高信号环,亚急性晚期血肿灶周围为低信号环包绕。自发性脑出血慢性期出血灶ADC值最高,超急性期ADC值最低,且与相对应侧的正常脑组织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血肿不同时期在DWI上信号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11.
弥散加权MRI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弥散加权MRI(DW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准确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超急性脑梗死且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行急诊MRI和DWI检查。分析DWI诊断和最终临床诊断的相符性,比较DWI和常规MRI对超急性脑梗死敏感性和特异性、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20例,与最终临床诊断均符合。DWI所见高信号区域在CT/MRI随访中均有脑梗死灶。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MRI的敏感性为20%,特异性为100%;超急性脑梗死DWI信号上升,ADC值下降(P<0.001)。结论:DWI可作为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3D-动脉内源性标记(ASL)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还未进行临床干预的患者,入组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后最短时间内接受DWI、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3D-ASL及1H-MRS序列扫描,通过ASL-DWI不匹配区来判断患者脑梗死病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的范围,再利用1H-MRS对梗死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梗死周围正常区的代谢产物浓度[乳酸(Lac)、N-2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及肌酸(Cr)]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区域的Lac、NAA、Cho及Cr的代谢物浓度差异。 结果本研究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6例患者ASL低灌注面积大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5例患者ASL低灌注面积约等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脑梗死中心区的Lac、NAA、Cho及Cr峰值分别为44.79±16.90、25.34±12.12、34.44±8.24、27.91±7.83;缺血半暗带的Lac、NAA、Cho及Cr峰值分别为22.57±8.57、46.64±10.41、51.37±10.86、36.86±6.00;脑梗死周围正常区的Lac、NAA、Cho及Cr峰值分别为6.54±3.34、58.78±9.01、48.02±7.93、39.02±4.74。脑梗死中心区的Lac、NAA、Cho及Cr峰值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周围正常区与缺血半暗带相比,Lac峰值较高,NAA峰值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o及Cr峰值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1H-MRS联合DWI、3D-ASL可以更准确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及其物质代谢变化,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D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尸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结论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高场MR多模态成像序列评估及找出脑卒中的早期迹象影像证据,为早期rt-PA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直观和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材料与方法利用线栓法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MCAO大鼠模型10只,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DWI、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常规T2WI评估MCAO大鼠模型脑缺血性病变区域的特性。通过MRS、并应用LCModel后处理来绝对定量在不同的时间点病灶内局部特异性代谢物浓度的变化。结果10只MCAO大鼠,6 h内T2WI均未显示明确病变灶;而大脑中动脉梗塞10 min后,DWI均能在大脑中动脉供血相应纹状体区及顶叶皮层区显示出异常的高信号,与DWI相应病变区ADC图均显示有异常的低信号。MRS研究发现,大脑中动脉梗塞1 h后病变中心区对比相应对侧正常区Lac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下降;谷氨酸和牛磺酸绝对浓度2 h内逐渐上升达峰值,随后3 h段明显下降。结论 MR多模态成像序列,特别是利用T2WI、DWI及1H MRS可定性诊断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并能评估及量化超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窗,为筛选适合rt-PA溶栓治疗者提供客观和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CTP)参数 快速评价脑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的方法。方法 对31例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行全脑 CTP联合头颈部CTA检查,获得CBF和MTT及头颈部CTA图。CTP检查结束3天内行头颅MR检查。观察梗死核心在CBF及DWI图像的部位、数量、面积;测量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及各自镜像区的CBF和MTT,计算相对CBF(rCBF)、相对MTT(rMTT)。结果 31例疑似脑梗死患者,CBF共检出24例33个梗死灶,10例存在缺血半暗带。MRI共检出26例97个梗死灶。CBF及DWI测量梗死核心区面积相关性良好(r=0.98,P=0.07)。脑缺血半暗带区CBF为(6.79±1.29)ml/(100 g·min),MTT为(17.07±3.13)s,rCBF为0.71±0.09,rMTT为1.53±0.19。结论 选择MTT延长区与CBF明显减低不匹配区可较快速、准确地检出缺血半暗带。诊断患者有无脑梗死时,CBF与DW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CBF不能取代DWI进行脑梗灶数量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100%;3例曾有脑梗死病史,MRI常规序列只发现陈旧性梗死灶,而DWI检查发现有新梗死灶;DWI的全方向比单方向对显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梗死灶更清楚。结论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判断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入住我院的3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不同病期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1-容积比(1-VR)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并在病灶的中心及周边各取直径为5 mm的区域定义为中心区与边缘区,测定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上述值的变化.结果 病侧DCavg值随脑梗死演变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0.398 ±0.014)、逐渐回升(0.426 ±0.071)、假正常化升高的趋势(0.448 ±0.042);在超急性期FA(0.418 ±0.033)、RA(0.401 ±0.028)、1-VR(0.392 ±0.047),明显升高,以后呈不可复性减低的趋势(0.352 ±0.056)、(0.348 ±0.039)、(0.359 ±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在超急性期(0.354 ±0.051)×10-3mm2/s与急性期(0.368 ±0.046)×10-3mm2/s明显减低,在亚急性期(0.388 ±0.022)×10-3mm2/s逐渐恢复到与健侧几乎同一水平.DCavg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403±0.056、0.419±0.022)与边缘区(0.431±0.031、0.458±0.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ADC值超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16±0.054)×10-3 mm2/s与边缘区(0.371±0.040)×10-3mm2/s;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27±0.036)×10-3mm2/s与边缘区(0.373±0.030)×10-3mm2/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的FA(0.451±0.026、0.502 ±0.02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梗死灶的FA、DCavg、RA、1-VR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早期推断出缺血半暗带,为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半暗带(IP)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演变规律。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分为永久缺血组,0.5h、1.5h、2.5h和3.5h4个再灌注组。在0.5~24h内行T2WI、DWI及DTI检查,测定缺血灶不同部位的ADC、DCavg、FA值,计算病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相对值。结果:缺血核心与边缘区之间9~12h内的rADC和rDCavg、6h内的rFA有显著性差异(P〈O.05)。2.5h和3.5h再灌注组与永久缺血组组间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大鼠MCAO模型缺血灶ADC、DCavg、FA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IP存在时间窗为9~12h,再灌注的时间窗应小于2.5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临床诊断价值和区分多发梗死灶中急性和非急性方面的能力。方法:对56例脑梗死发病时间不同的病例行常规MR及DWI程序检查,对同一层面所有的磁共振成像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信号强度及病灶大小,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DWI对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可显示T2加权像不能显示的病灶,并随时间延长显影范围逐渐增大,表现弥散系数(ADC值)明显下降。急性后期DWI显示病灶不如T2加权像,ADC值接近或高于正常。结论:脑梗死的DWI信号和ADC值变化具有特征性的时间演变规律,DWI能非常可靠地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具有区分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