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损伤后的运动再学习与运动控制(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正常运动和不同运动技能的学习,阐明脑损伤导致肢体瘫痪后运动的重新学习、控制过程和方法,以及运动技能重新学习各阶段的训练原则。治疗师在脑损伤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是利用运动学习的模式,引导并促进病人顺利地完成该过程。  相似文献   

2.
运动再学习是将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和行为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运动技能习得的过程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运动再学习疗法(Motor RelearningProgram,MRP)治疗脑卒中以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并且认为实现功能重组需要反复练习功能性的活动,把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为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0例偏瘫患者进行了运动再学习的训练及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偏瘫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7~74岁,...  相似文献   

4.
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香  李环 《现代康复》2001,5(7):69-69
  相似文献   

5.
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17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50例,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训练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严格按照运动再学习方案(MRP)进行训练。结果:训练组治愈率为81.3%.常规组为51.9%。结论:MRP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风患者运动再学习方法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66,自引:4,他引:66  
中风患者运动再学习方法的原理与应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黄永禧*王宁华1神经源性瘫痪康复治疗发展的回顾本世纪的前半叶,由于治疗小儿麻痹的需要,针对受累的神经和肌肉,进行肌肉再教育(musclereeduca-tion),采取手法肌力测定和...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运动再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红 《现代康复》1998,2(8):786-787,794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以后.仍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plasticity),或称功能重组.因而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往往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探讨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种种表现.及其与运动再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动再学习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常俊玲  孙波 《现代康复》2000,4(5):684-685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随机分为学习组和对照组,两组患接受一般康复。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学习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上肢的综合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风患者运动再学习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续)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黄永禧,王宁华4.4坐位平衡训练4.4.1坐位平衡的动作基本成份及中风后常见问题坐位平衡指人体于坐位时,向坐位周围所完成的多方面、多角度活动能保持平衡的能力。直立坐位平衡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其中上肢功能,特别是手功能的康复比较困难,功能恢复慢。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容易对上肢功能的康复缺乏信心,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把康复重点放在下肢功能康复和步行训练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上肢功能训练。许多患者在独立步行或持杖步行时,上肢功能却仍然很差。本研究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观察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运动功能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功能之一。不幸的是,无论是中枢还是周围神经病损,常见的症状是瘫痪。虽然到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使瘫痪迅速、完全、滿意的恢复,但从上世纪中叶起,科学家们即对一些药物,如苯丙胺等进行了运动功能方面的试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该药物目前被权威机构不推荐使用于治疗运动功能,然而由于研究苯丙胺作用而发现一些其他药物也有类似的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如氟西汀、丙炔苯丙胺、左旋多巴等。同时还发现在脑卒中急性期对运动功能有害的一些药物,如氟哌啶醇、苯妥英、哌唑嗪等。  相似文献   

12.
运动再学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动再学习组45例,行运动再学习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2例,仅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周、2周、4周时采用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量表、躯干sheikh、平衡Berg量表进行评定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4周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Barthel指数、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均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运动再学习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技术有利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RP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法(PNF),MRP组采用MRP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测评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但MRP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提出的促进技术,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前后两组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但训练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中药介入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55 例脑外伤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颅脑外伤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疗程8 周。在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 平衡量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和常规康复方法结合,对脑外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脑损伤(脑外伤、脑卒中)后注意障碍进行评定。方法采用多类型注意测验(持续作业测验、Stroop字色干扰任务、连线测验B及同步序列听觉加法测试)从不同维度对26例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组)和30例正常人(正常组)进行评定;整理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脑损伤组与正常组的注意测验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损伤组中脑外伤与脑卒中的注意测验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损伤患者注意功能可表现为持续、选择、分配及转移性注意障碍;脑损伤后注意障碍临床表现不受病因的影响,与损伤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脑外伤并失语患者的康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6例脑外伤并失语患者应用左侧颈总动脉注射甘露醇和脑活素加言语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与同期19例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药物治疗结合言语训练的患者在意识好转、体征改善,尤其言语康复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方法可做为外伤性失语患者的一种有效的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严重脑外伤急性期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例严重脑外伤患者经过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后,ADL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33%提高到62%,下肢Brunnstrom分级Ⅳ~Ⅵ级比例由57%提高到86%。结果提示:治疗前Brunnstrom分级愈高改善的幅度愈小,而且上肢运动功能及手的精细动作的恢复也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s a leading cause of pediatric disability. Although persistent pai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postinjury complication, there is a paucity of data concerning the postinjury pain experience of youth.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of persistent pain in adolescents after TBI,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pain,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ain on adolescent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Participants included 144 adolescents with mild to severe TBI who were followed over 36 months after injury. At 3-, 12-, 24-, and 36-month assessments, measures of pain intensity, depress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leted by adolescents.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24.3% of adolescents reported persistent pain (defined as usual pain intensity ≥3/10) at all assessment points after TBI. Female sex (odds ratio = 2.7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1.12–6.63) and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t 3 months after injury (odds ratio = 1.2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1.12–1.43) were predictors of persistent pain at 36 months. Furthermore, mixed linear models indicated that early pain experience at 3 months following TBI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poorer long-term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脑运动控制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病程3~6个月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1例与健康人12例,在试图/实际运动、意象运动(MI)任务下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观察不同运动任务引发激活效应的空间分布和信号强度。结果 患者试图运动时的脑激活区域显著多于健康人实际运动时的激活区域,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1/M1)、辅助运动区(SMA)、外侧苍白球(PA)、小脑、左侧丘脑和壳核等。健康人意象运动的比较,患者激活簇主要存在于右M1、SMA、背侧运动前区(PMd)、左SMA、岛叶和基底核。患者试图运动比意象运动在左M1、双SMA、扣带回运动区和右小脑诱发更多的兴奋。结论 亚急性期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执行运动任务时,M1、SMA的兴奋模式基本正常,顶叶和小脑等感觉运动整合区域激活增加,提示发生适应性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