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梗死前 72h以上有无心绞痛 ,分为A组 (有心绞痛 ) 76例 ,B组 (无心绞痛 ) 10 2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梗死面积小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B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不同部位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曹桂华  王颖慧 《临床荟萃》2002,17(22):1308-1309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 (ACVD)不同部位患者肾素 (RA) ,血管紧张素 (AⅡ ) ,醛固酮 (ALD )中的含量和作用。方法 采用放免分析法同步测定 2 34例ACVD患者及 6 3例正常对照组血浆RA、AⅡ、ALD含量。结果 ACVD不同部位患者急性期血浆RA、AⅡ、ALD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不同部位脑出血时 ,血浆RA、AⅡ、ALD含量比较呈丘脑 >基底节 >脑叶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时 ,以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RA、AⅡ、ALD含量最高 ,与丘脑梗死组、基底节梗死组、脑叶梗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0 .0 5 ,而后三组之间RA、AⅡ、ALD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和不同部位ACVD密切相关 ,测定血浆RA、AⅡ、ALD含量 ,对临床监测ACVD患者病情 ,判断预后及提高治疗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前使用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肝素组和对照组 ,早期肝素组尿激酶溶栓之前静脉注射肝素 ,对照组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早期肝素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83.33%和 6 0 .5 2 % ( P<0 .0 5 ) ,两组治疗前预计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早期肝素组治疗前后的梗死面积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 P<0 .0 1)。最终梗死面积和梗死面积变化百分率在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和 P<0 .0 1)。结论早期应用肝素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 ,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状动脉再通率 ,减少再闭塞 ,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其与卒中部位、梗死面积、血肿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组 82例 ,脑出血组 6 4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量血清胃泌素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4 6例比较。结果 ①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清胃泌素含量均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②大面积梗死组、出血量 >4 0ml组、破入脑室组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③丘脑、脑干、小脑病变与基底节病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增高 ,可作为诊断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 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 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x2=6.75,P<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x2=5.07,P<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x2=5.48,P<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洪军  丁荣晶  刘少奎 《临床荟萃》2004,19(11):615-617
目的 探讨延迟心肌预缺血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97例心绞痛 (心绞痛组 )病程大于 2周的AMI患者临床资料 ,与 371例无心绞痛史的AMI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心绞痛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少于对照组 (分别为 1 0 .6 %对 1 6 .8%和 1 8.9%对 2 5 .9%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也较低(1 0 .6 %对 1 6 .9% ,P <0 .0 5 ) ,肌酸激酶峰值较低 [(783± 4 83)U/L对 (1 0 86± 5 4 3)U/L ,P <0 .0 1 ],心绞痛组梗死前正规治疗者多于对照组 (6 8.8%对 2 8.6 % ,P <0 .0 0 1 ) ,但多部位梗死较少 (1 6 .4 %对 2 2 .3% ,P <0 .0 0 1 )。结论 与无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延迟心肌预缺血的冠心病患者梗死面积小 ,心源性休克及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动物实验表明,短暂性的非致命的脑缺血又可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此,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预先的TIA对后继脑梗死是否有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06/2001—0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从1006例中选择病程超过1个月者673例。按照预先是否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min组,TIA20—60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首次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②TIA发作次数与脑梗死预后关系。③首次TIA发作距脑梗死出现间期与脑梗死临床预后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同侧TIA发作,且TIA&;lt;20min时、Ⅰ级预后所占比例(72%。36/50)明显多于TIA20—60min者(54%。12/22)和无TIA者(53%,313/591),但仅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r=6.75,P&;lt;0.01);脑梗死前同侧的TIA发作2或3次者,Ⅰ级预后比例(72%,26/36)较高,与无TIA者有显著性差异(r=5.07,P&;lt;0.05);同侧的TIA发作与脑梗死间隔在1周内者,Ⅰ级预后比例明显高于无TIA组(χ^2=5.48,P&;lt;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脑梗死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否,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根据短暂性缺血持续时间分为A组(≤10 min,15例)、B组(10~20min,11例)、C组(21~60 min,10例)、D组(60分钟以上,8例)。5组均给予相同对症支持治疗。比较治疗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预后及血清凋亡相关因子水平。结果 5组治疗后梗死灶面积小于治疗前,血清B淋巴细胞瘤-2(Bcl-2)水平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及细胞色素C(Cyt)、P53、白介素-2(IL-2)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B组治疗后梗死灶面积小于对照组,Ⅰ级预后比例及Bcl-2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及Cyt、P53、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10~20 min的缺血预适应可显著缩小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预后,可能与提高血清Bcl-2水平,降低血清Cyt、P53、IL-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头部低温启始时间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头部低温启始时间对大面积脑梗死 (L CI)患者预后的影响 ,探讨头部低温最佳启始时间窗。方法  92例患者中脑梗死后≤ 6 h头部低温治疗者为 A组 (31例 ) ;脑梗死后 7~ 10 h治疗者为 B组(31例 ) ;脑梗死后 11~ 14 h治疗者为 C组 (30例 )。以病死率、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生存者预后日常生活质量 (ADL)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头部低温治疗后梗死灶体积 A、B两组均较 C组明显缩小 (P均 <0 .0 1)。以 C组病死率为高 (2 6 .6 7%比 A组 3.2 3%、B组 6 .4 5 % ,P均 <0 .0 5 ) ;C组高热生存者病死率最高 (75 .0 0 %比 A组 0、B组 11.11% ,P均 <0 .0 5 )。生存者预后 NDS与 ADL A、B两组较 C组也明显减少或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C组高热生存者与 A、B两组高热生存者预后 NDS和 AD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以 L CI发病 10 h内进行头部低温治疗效果最佳 ,11h后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HVS)出现部位脑实质血流灌注状态,评估HVS变化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且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67例,根据有无HVS分为HVS阴性组和阳性组。采用3D-PASL扫描方法获得"HVS-DWI"不匹配区域或梗塞灶周围CBF值,分析HVS与NIHSS评分、梗塞面积、rCBF关系。观察13例HVS阳性患者复查时HVS和病情变化关系。结果:HVS阳性组NIHSS评分、梗塞面积均大于阴性组(P<0.05)。"HVS-DWI"不匹配区域rCBF多为减低状态(P=0.012<0.05)。复查患者中,5例HVS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新发梗塞灶,病情进展。结论:急性脑梗塞时,HVS的出现提示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障碍重,"HVS-DWI"不匹配区域脑实质血流灌注不足,HVS持续存在需警惕新发梗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并分别在入院24h内,发病14d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A,包括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发病14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3分预后良好与3分比较,白细胞-聚集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聚集体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80例,两组均按照脑血管病预防指南用药,观察组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每次5轮,每天2次,连续治疗6个月,分析缺血预适应训练对患者预后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改善率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67.50%;影像学检查显示,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率85.71%显著高于与对照组48.57%;脑梗死体积缩小率5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2.50%;MRI复检新发脑梗死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13.7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及脑血流情况,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梗死再发,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脂蛋白 (a) [LP(a) ]和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6例ICVD患者血LP(a)和D 二聚体水平 ,并与 2 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 (CI)急性期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D 二聚体、LP(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TIA伴有梗死灶者血D 二聚体、LP(a)的含量均高于无梗死灶者 (P <0 .0 5 )。结论ICVD患者血D 二聚体、LP(a)水平升高 ,这与体内血液凝固性增强和高发血栓形成有关。测定血D 二聚体和LP(a)水平对ICVD病情预测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域(IP)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D-ASL、DWI、MRA扫描,根据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ASL异常灌注面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T)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T<6 h)和急性期(6 h≤T≤24 h)。记录患者中心梗死区、IP区与IP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值,根据MRA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48例患者3D-ASL异常灌注面积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显示存在IP区;MRA显示颅内某支主干动脉节段性狭窄,远端血管明显变细甚至消失,部分显示血管无明显异常。患者不同区域CBF、ADC值比较:中心梗死区  结论  3D-ASL联合DWI、MRA检测可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IP区的存在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梗死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于文霞  陈艳洁 《临床荟萃》2010,25(13):1123-1125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8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14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40例,14天内脑梗死2例,发生率为5.0%;评分4-5分的TIA患者30例,14天内脑梗死8例,发生率为26.7%;评分6-7分的TIA患者16例,脑梗死13例,发生率为81.3%;ABCD2评分4-5分组和6-7分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0-3分组(P〈0.05),而6-7分组又高于4-5分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法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6例有梗死TIA患者.30例无梗死TI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用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梗死组和无梗死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有梗死组和无梗死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伴有脑梗死的TIA组与无梗死TIA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MMP-3的血浆水平在伴有脑梗死的TIA组明显升高,与无脑梗死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梗死TI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的不稳定性、TIA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血糖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糖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小时内测空腹血糖及CRP,将血糖值按死亡组与成活组进行比较;将CRP值分为大中面积脑梗死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进行比较,同时按死亡组与成活组进行比较。结果:血糖值比较,死亡组高于成活组(P〈0.01);CRP值比较,脑梗死与脑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脑出血组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提示血糖及CRP值高则预后不良。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早期血糖及CRP水平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  方法  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 > 70%、症状性猝中的患者80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将脑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皮质供血区梗死、分水岭梗死、多发脑梗塞及无梗死灶。经CTP成像,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48)与不良组(n=32),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半影计算软件分析缺血半暗带区与核心梗死区,对比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与核心梗死区是否差异及脑梗死类型分布与侧支循环相关性。  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 < 0.05)。所有患者CTP结果均为阳性,核心梗死区阳性66例,弥散加权成像阳性为68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致性,侧支循环良好组脑梗死类型以穿支动脉梗死为著,侧支循环不良组以分水岭梗死为著。对于两组间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脑血流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CTP成像可较早发现缺血区域,精准评估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半影计算模式可更快捷地评估缺血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