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解除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最佳时间.方法 将29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实验组使用后3h松解半圈,6h完全松解,对照组每隔3h松解半圈,9h完全松解.均观察2h穿刺部位无出血,解除压迫止血器.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两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及腹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皮肤损害、排尿困难及腰背部疼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前3h解除压迫止血器可减少局部皮肤损害,降低排尿困难、疼痛的发生,不会提高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传统绷带压迫法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76例)和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 动脉压迫止血器组鞘管部位渗血、血肿形成、迟发出血、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腰背酸痛、术肢疼痛、腹胀、排尿反射及烦躁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传统绷带压迫止血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可减少术后穿刺局部的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3.
康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80-3182
目的观察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在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4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力胶布固定,直接用沙袋压迫止血;研究组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自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两组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侧肢体的舒适度。结果研究组在穿刺点出血、皮下瘀斑、局部血肿、渗血,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术后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股动脉内膜增厚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对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效果显著,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并增进了患者舒适感,临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1995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为38例患者行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术后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现将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及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11~72岁,平均53岁。均在接受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其中股动脉血栓形成11例,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脉穿刺点血肿15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0例。  相似文献   

5.
朱彩霞 《现代护理》2006,12(7):618-618
股动脉穿刺是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最常用的途径。在术后拔除动脉鞘管予局部压迫止血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表现,有人称之为“拔管综合征”。同时在动脉鞘管未拔时,由于病人未遵医瞩活动术侧肢体,鞘管刺激血管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从而出现上述症状。我科从2000年5月~2005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发生高迷走神经反应6例,其中拔管者出现4例,未拔管者出现2例。  相似文献   

6.
经皮穿刺股动脉是目前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常用穿刺技术。由于股动脉具有粗直、固定、搏动明显及便于穿刺等特点,因此成为医务人员首选的动脉。但在介入术后极易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及腰背酸痛、烦躁、失眠、尿潴留等不适;出现并发症和身心不适等矛盾在以往的护理工作中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今,我科应用了一种动脉压迫止血器,用于股动脉穿刺术后动脉穿刺点闭和止血(以下简称止血器),不但考虑到了患者的身心感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在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临床应用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60例脑血管造影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工压迫进行穿刺点压迫止血,研究组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穿刺点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止血。研究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股动脉血栓、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失眠、尿潴留、腰酸背痛、皮肤损伤、心情烦躁等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压迫止血器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护理可提高止血效果,缩短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动脉压迫止血器(型号NZ-1)利用机械压迫与自黏性无纺布绷带粘连固定相结合的原理,通过自黏性无纺布绷带粘连作用于螺旋手柄组件和压板,对穿刺点形成合适的压力,促使穿刺点附近的血小板增加,达到体外闭合压迫止血目的.解除动脉压迫止血器自黏性无纺布绷带时因压迫时间长(8h~10h),自黏性无纺布绷带与皮肤粘连牢固,易出现红肿、水疱、破溃等皮肤损害.我中心自2009年应用橄榄油解除动脉压迫器固定胶布,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媛媛 《天津护理》2011,19(6):325-326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住院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140例,按术后是否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分为两组,试验组66例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照组74例则采用传统人工按压砂袋加压的方法止血,比较两组在肢体制动时间、出血、血肿、排尿困难、舒适度、失眠等相关内容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止血操作及肢体制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明显缩短,既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又缓解了患者的身心不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桡动脉止血器患者按照不同体位分为术肢平放组(平放组)152例和术肢下置腕托垫组(抬高组)148例。比较2组手术前后腕围变化、VAS评分、穿刺点渗血及血肿发生情况。结果抬高组术后腕围变化较平放组小,疼痛评分低于平放组,穿刺点渗血、血肿发生率低于平放组。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用腕托垫抬高并固定术肢,能提高舒适度,减少穿刺点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STEPTY P和TR Band两种压迫止血器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情况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7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200例患者采用STEPTY P桡动脉压迫止血器,B组170例患者采用TR Band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效果、局部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术后均能成功止血,在渗血、皮肤破损、二次包扎、血肿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A 组肢体远端肿胀、压迫止血时间、患者主观不适情况发生率均低于B 组( 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PTY P压迫止血器不但可以有效压迫止血,而且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压迫时间,患者感觉更为舒适、满意,同时还能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工作负担。可以将STEPTY P新型压迫止血器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处理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将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24例、传统组21 3例和止血器组211例,3组分别采用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法、传统的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法和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法。观察3组的徒手压迫时间、止血费用、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在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改良组和止血器组较传统组减少了徒手压迫时间,传统组和改良组较止血器组降低了患者的止血费用。结论 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减少了徒手压迫时间,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止血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芳  黄霞 《护理学报》2001,8(5):20-21
探讨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护理。回顾性分析了500例心脏介入术后并发7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此反射好发于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及拔除动静脉鞘管过程中。年老体弱、精神紧张、术前禁食时间长、术后补液量少为其主要诱发因素。此反射发生迅速、进展快、危险大,须针对发病特点、诱发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小梅  李晓惠 《护理研究》2005,19(30):2731-2732
[目的]探讨自制止血按压带于脑梗死静脉使用降纤酶拔针后最适宜按压时间。[方法]选择48例使用降纤酶脑梗死病人连续用药8d,设定拔针按压时间分别为4min、5min、6min、7min、8min,观察皮下出血及淤血情况。[结果]脑梗死病人静脉使用降纤酶拔针后,不同按压时间皮下出血率、淤血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组病人静脉输注降纤酶拔针后持续按压穿刺处8min为适宜按压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式针尖回缩注射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行注射治疗的患者4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注射器注射,观察组采用主动式针尖回缩注射器注射,比较两种注射方法患者的疼痛程度、注射所耗时间与针刺伤发生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注射所耗时间、针刺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主动式针尖回缩注射器进行注射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及针刺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住院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100例,按术后是否应用止血器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照组50例则采用传统人工按压沙袋加压的方法止血。比较2组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的差异,并观察2组患者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舒适度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明显缩短,既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又缓解了患者的身心不适,是一种医师愿意采用,患者乐于接受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42例TRI术后发生术肢血肿、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发生前臂血肿5例(11.9%),其中3例由于导丝损伤小分支血管,2例由于桡动脉痉挛,拔出导管或鞘管时损伤血管内皮.术肢肿胀37例(88.1%),其中19例与术程较长、肝素用量加大,止血器压力过大、压迫时间延长有关;12例因桡动脉血管细小、痉挛,多次、多部位穿刺,止血器压迫桡动脉鞘管穿刺点及其他穿刺点渗血引起;4例与术后患者过早活动术肢不当有关;2例与止血器压迫位置不当引起.所有TRI术后术肢血肿、肿胀患者均予以恰当处理,未发生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均康复出院.结论 熟练的桡动脉穿刺技术、严格的手术操作流程及认真的术后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TRI术后术肢血肿、肿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D Golding  P Wilson 《The Practitioner》1989,233(1464):314, 316-314, 318
Rheumatic problems at or around the menopause include arthralgia and general rheumatic pains, aggravation or first appearance of rheumatoid or osteoarthritis, backache and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aused by fluid retention. This article looks at such menopausal conditions and describes how to diagnose and manage the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诱导期血液透析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elale,VAS)测评病人的舒适度,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影响病人舒适度的相关因素。结果诱导期血液透析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舒适度分别为19%和32%。两种透析方法下其舒适度比较,经统计学分析,Χ^2=3.9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诱导期透析病人在生理因素的3个方面(穿刺、拔针疼痛。恶心、呕吐,体位不适)以及心理方面的不舒适感明显高于维持性透析病人;而维持性透析病人在社会需求方面比诱导期透析病人的不舒适程度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影响血液透析病人舒适度相关的因素.采取不同的舒适护理,可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癌性疼痛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护理人员在疼痛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104名护理人员:对癌性疼痛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做出综合评分。结果总体临床护理人员对癌性疼痛护理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率不高;不同科室及职称背景的护理人员对癌性疼痛的护理的理解程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癌痛治疗原则和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率不高;不同的科室、背景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癌性疼痛护理的认知水平根本在于加强癌痛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