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carcinoma corpus of uteri)。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占女性全身肿瘤7%。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称为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58例经腹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筛选其中38例行诊断性刮宫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58例患者中120例经治疗后复查子宫内膜正常;38例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癌12例,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17例,内膜息肉9例.超声声像图示内膜增厚并延伸至宫底肌层者子宫内膜癌及内膜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00%;内膜增厚浸润肌层者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为100%.结论 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子宫内膜癌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1,2]。因此,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对于早期治疗、提高预后、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3]。子宫内膜活检、超声造影、磁共振成像(MRI)、宫腔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检查方法,宫腔镜无法显示子宫肌层浸润的深度,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是一种增生活跃的腔内膜,其代谢速度快、脱落后自我修复能力强,可良好再生。同时,子宫内膜的周期性代谢过程也增加了子宫内膜细胞突变的可能。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20%~30%,是发达国家女性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位居女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七位[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杨华  王晓丽  何跃东 《华西医学》2008,23(1):197-198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20%~30%。目前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两型的高危因素不同。前者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多发生在内膜增生的基础上,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后者与雌激素的刺激关系不大,多发生在萎缩内膜基础上,病理类型以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多见,绝经后妇女多见,分化差,容易有深肌层浸润,预后较差,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p53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海英  方芳 《华西医学》2006,21(3):628-629
子宫内膜癌大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50岁以上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据金凡等报道,我国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另有报道称,随着宫颈癌普查的进行,癌前病变诊断的提高,使得宫颈癌发病率下降,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跃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包括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肌层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  相似文献   

8.
肌层浸润深度是子宫内膜癌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灰阶超声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规筛查方法。通过三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内膜的细微结构及血流分布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可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呈特征性的血流灌注表现,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利用三维经阴道超声对未受累肌层厚度进行测量,可较好地评估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超声评价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发病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约占女性总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根据EC的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将EC分为两型:Ⅰ型是EC发病与雌激素刺激有关,患者年龄较轻,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指来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癌肿,又称为子宫体癌,占宫体恶性肿瘤的90%以上,80%以上发生于50岁以上绝经期的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