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和方法:对86例脑梗塞患者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86例脑梗塞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61例,发生率为70.93%。CAS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BIF),以扁平斑多见,左侧略高于右侧(P〉0.05)。软斑、溃疡斑是脑梗塞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CAS斑块与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0例脑梗塞和TIA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发现94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8%。CT或MRI检查的脑梗塞灶与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的侧向基本是一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分叉处,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塞的主要的栓子来源,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及频普形态亦有改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测预测脑梗塞的发生对临床预防脑梗塞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对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OSHI”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临床确诊的40例脑梗塞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增厚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3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强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颈动脉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彩超检查可以检测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及斑块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预测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52例脑梗死患者和49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5例,检出率67.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高危因素中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塞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塞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血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表现,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79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颈动脉血流检查。结果 79例中7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1%,IMT≥1.2mm。扁平斑块12例,软斑31例,硬斑51例,溃疡斑块11例,血栓形成5例。狭窄程度有38例<50%,34例>50%。结论 颈动脉病变与脑梗塞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预后早期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相关性 ,寻求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根源。方法 回顾分析 6 2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 ,观察其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 ,并与 6 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塞患者斑块检测、预报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彩超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66例脑梗死患者和58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椎动脉结构和血流参数。方法: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AS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扁平斑多见,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和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高血压和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乙芳①龚新环本文报告92例经CT或磁共振证实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之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分级作一分析。1资料和方法对象:从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  相似文献   

10.
选取60例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60例脑梗塞患者均可检出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软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与颈内动脉入口与起始处是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发生部位。通过临床观察及早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干预脑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10MHz高频彩超研究及梗塞患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病变程度,以及药物治疗的前后对比观察。方法 观察106例脑梗塞患和50例非脑梗塞对照组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比12例脑梗塞患颈动脉病灶中药治疗前后声像图的改变。结果 脑梗塞组内膜至中层增厚的发生率为86.8%,对照组18%(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塞组发生率为77.3%,对照组18%(P〈0.01),脑梗塞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糖尿病患及30例正常人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值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 72例糖尿病患颈动脉IMT值明显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2例,发生率为58.3%,与正常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糖尿病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检测糖尿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对糖尿病患脑梗塞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1 0 3例发病 2 4h内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在住院 1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情况及管腔狭窄与脑梗死早期进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Lo 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IMT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斑块为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 ,最大斑块的长度与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与卒中进展无明显关系。结论粥样斑块的结构与理化特性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Bamford分型(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和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斑块彩超检出率69.08%,其中不稳定斑块31.43%,105例颈动脉斑块检出者中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梗死(LACI)61.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对颈动脉彩超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56例中老年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检测,共诊断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其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占53.7%,颈内动脉起始段,占27.8%,颈总动脉主干,占18.5%。超声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临床追踪随访及CT、MRI检查证实总计有脑梗死19例,占35.2%,其中,软斑块及溃疡斑块易被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脑梗死。结论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颈动脉斑块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现特征,以便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列入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列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Hcy和颈动脉斑块临床检测,并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浓度提高、存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可早期发现脑动脉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并做好预防,减少临床脑梗死的发病,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栓子来源。方法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40例,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周血管超声技术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左房危险因素(左房和/或左心耳内有重度自发声学显影和血栓)、主动脉危险因素(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粥样斑块)、颈动脉危险因素(颈动脉复合型粥样斑块)和卵圆孔未闭。结果140例患者中21例(15%)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左房、主动脉和颈动脉危险因素者分别为61.4%(86/140)、8.6%(12/140)和20.0%(28/140),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0.9%(18/86)、16.7%(2/12)和39.3%(11/28),同时存在左房和颈动脉危险因素者占14.3%(20/140),脑卒中发生率为50.0%(10/20);无危险因素者占28.6(40/140),脑卒中发生率为2.5%(1/40)。存在危险因素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者(P<0.05~0.001)。结论左房、主动脉、颈动脉危险因素是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栓子来源,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特别是同时存在左房和颈动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TEE和外周血管超声为房颤患者栓塞的进一步危险分层提供了精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