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内镜、超声内镜下诊断及病理改变,提高对老年人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992年1月~2002年1月内镜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人胃癌57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胃癌发病率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胃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28753人次,共检出胃癌2768例,其中老年人胃癌579例,占内镜随诊率2.01%(579/28753),占同期胃癌发病率20.91%(579/2768),首诊检出率为96.3%。贲门胃底36.61%(21.2/579),胃体30.91%(179/579),胃角5.87%(24/579),胃窦24.69%(143/579),其它1.89%(11/579)。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11例,超声内镜检查为粘膜下平滑肌瘤。结果腺癌83%(480/579),中、高分化为81.45%(391/480),低分化型18.55%(89/480)。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67%(16/579),其它14.33%(83/579)。37例老年人早期胃癌手术治疗5年生存78.37%(29/37)。结论老年性胃癌发病率逐年增加,贲门胃底癌发生率高,中、高分化腺癌占81.45%,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部位具有上移的特点,肿瘤多发于贲门胃底,与国内统计资料相近。早期诊断率低。病理诊断多为中、高分化腺癌。对老年人应定期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年龄〉60岁)胃癌的特点,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老年胃癌患者临床特点、病灶部位、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老年患者上腹痛症状的有60例(45.1%),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有28例(21.1%),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的有45例(33.8%)。胃癌分布于胃体及胃体以上部位占63.9%。高分化腺癌38例,占28.6%;中分化腺癌34例,占25.6%;低分化腺癌61例,占45.8%。结论老年人胃癌以胃体及胃体以上部位多见,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早期的诊断、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可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发顺  段淑芬 《临床医学》2008,28(11):31-3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胃癌患者的内镜下的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770例胃癌按不同年龄组进行内镜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770例胃癌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56%。男女之比为4.5∶1。50岁以上发病明显增高,特别是60~70岁发病率最高。40岁以下以胃窦癌为主,40~60岁胃体、胃窦及贲门癌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以贲门癌为主。40岁以下以BormannⅢ型和BormannⅣ型为主,40~60岁以BormannⅡ型为主,60岁以上以BormannⅠ型为主。40岁以下胃癌低分化型为主,40岁以上以管状腺癌为主。结论早期胃癌检出率低。胃癌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不同年龄胃癌的发生部位、病变形态及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应引起广大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胃癌73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好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胃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我院自1996年至2006年胃镜检查30185例,检出胃癌809例,占2.68%,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735例胃癌患者,按不同年龄组比较临床、内镜、病理及术后生存期,寻找各年龄组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资料。结果70例残胃癌患者中,男5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岁。原胃大切手术距确诊残胃癌间隔时间平均20.6年。常见于Billroth Ⅱ式术后。临床表现不典型,癌变部位多发生于胃肠吻合口,组织学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结论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术后。胃大切术后,尤其10年以上者要定期复查胃镜,可早期发现残胃癌。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9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老年人(≥60岁)及30例中年人(45~59岁)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加以比较.结果:中年组与老年组大肠息肉在大小、个数、病理类型以及发生部位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癌变机会大,老年人应尽量行结肠镜下全结肠检查,早期发现息肉,及早治疗,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烟台市区胃癌发病率及临床内镜特征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我院10年间经胃镜、病理检查及外科手术诊断为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本组10年间共检出胃癌2192例,检出率7.29%;(2)胃癌患者男女之比为2.8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胃癌患者平均检出年龄60.24岁,以50-70年龄多发,占57.11%;(4)早期胃癌检出率19.29%.结论 (1)本组胃癌检出率7.29%。胃癌检出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胃癌男性多于女性;(2)胃癌的好发部位为胃窦,以隆起型为主;(3)胃癌高发病年龄在50-70岁.并发症以出血、梗阻居多;(4)胃癌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胃镜下缺乏特征性改变.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关键在于普及内镜普查及内镜医生认真仔细的检查及多点多部位活检.早期胃癌检出率17.02%,内镜下以Ⅲ型为主,占早期胃癌82.31%。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内镜资料6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本院1996年9月~2004年8月共收治的69例36岁以下的青年人胃癌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4组,即≤20岁组,21~25岁组,26~30岁组,31~35岁组,进行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胃癌的好发部位为胃窦及胃体部;病理生长方式以BorramnnⅢ型最多,其次为BorramnnⅣ型,年龄小者以Ⅳ型为主,年龄大者以Ⅲ型为主,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为主,年龄越小,分期越晚,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组织学分型与年龄无明显相关。结论:青年人胃癌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确诊时多已属晚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39例胃癌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39例经病理诊断为胃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内镜及病理诊断,分析13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表现、病变部位、组织分型及Borrmann分型及内镜误诊情况。结果139例患者中,内镜表现为结节样病灶者23例、溃疡样癌灶29例及糜烂灶87例。癌灶多位于胃窦部大弯部、胃幽门部及胃底贲门部。Borrmann分型多为II型及III型。结论内镜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我国的主要恶性肿瘤 ,其病死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病死率的 2 3 6 2 % ,居各类癌症死亡的第一位。早期诊断是防治胃癌的主要措施 ,了解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 ,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本文总结了我院经胃镜发现并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 2 3例临床表现、胃镜和病理特点 ,对其早期诊断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3年 6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院经胃镜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 2 3例 ,男 15例 ,女 7例 ,男女之比为 2 1∶1;中位年龄 4 7 5岁 ,其中 4 5岁以上的有 17例 ,占 73%。胃病病程<1年 9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胃早癌及癌前疾病的发病趋势及特点,探讨健康人群行胃镜检查的重要性,为将来制定胃早癌及癌前疾病的筛查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6月1 281例于该院胃镜健康查体人群的镜下及病理结果,并选取同时期内因消化道症状到消化科门诊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 281例作为对照。结果体检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胃癌检出率分别为5.62%、5.85%、8.20%和0.16%,其中胃早癌2例。门诊组检出相应疾病率分别为9.84%、8.04%、8.82%及0.86%,其中胃早癌1例,两组检出疾病比较,差异除胃息肉外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检出胃溃疡、胃癌均以男性为主,胃息肉以女性居多。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体检组中以男性为主,但在门诊组中以女性居多(P 0.05);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检出率随着受检者年龄增长检出率增高,胃息肉及胃癌检出与年龄增长无明显相关,但随着年龄升高,疾病检出亦呈增高趋势。两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40~50岁和51~60岁中检出率差异明显,胃溃疡在60岁中检出率差异明显。两组胃息肉检出年龄高峰段为51~60岁及60岁,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高发于6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增高;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检组萎缩程度明显轻于门诊组,而肠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胃溃疡中萎缩及肠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体检人群年龄大于40岁的胃癌及癌前疾病检出率相对较高,有必要针对性开展胃镜体检筛查;健康人群胃镜体检可明显提高胃早癌的检出率,组织活检对于疾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年龄≤40岁年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3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40岁与〉40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差异,并分析影响年轻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360例患者中,45例年轻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女性、PS为0—1分、原发部位位于胃下部、病理分化程度较差(中低分化)的患者。≤40岁与〉40岁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年轻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体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神经侵犯是影响年轻胃癌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论可手术切除的年轻胃癌患者预后与年老患者相当,但前者多伴有肿瘤侵犯范围大、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多以及神经侵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1991年1月—1999年8月43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40岁以下及同期626例40岁以上胃癌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女性多于男性(1.26:1),临床病理分析肉眼分型早期2例;进展期Borrnabb I型8例(19%),Ⅱ型21例(49%),Ⅲ型8例(19%),Ⅳ型4例(9%)。组织分型以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多见(分别占44%和40%)。TNM分期以I期及IV期多见(分别为40%和30%)。手术患者36例(84%),其中根治性切除25例(58%)。结论 青年人胃癌女性多于男性;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多;根治性切除的机会低于中老年人;根治性切除术后的3年和5年的生存率低于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临床效果,并对其并发出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确诊30例早期胃癌及66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记录并发症、复发及生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均成功切除病灶组织,整块切除96例(100%),完全切除93例(96.88%),治愈性切除90例(93.75%);并发出血22例(22.92%),穿孔3例(3.12%)。术后1年复发率为2.08%,术后1年生存率为96.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病变部位位于胃上2/3和病灶直径≥1.5 cm的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率高于年龄<65岁、病变部位位于胃下1/3和病灶直径<1.5 cm的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位于胃上2/3和病灶直径≥1.5 cm为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高,病变部位位于胃上2/3和病灶直径≥1.5 cm为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患者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唐永红  倪珍  冯秀荣  彭健  杨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2):2834+2836-2834,2836
目的了解铜仁市城区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类型,为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获二代法对城区年龄在30~60岁的1 855例已婚妇女进行宫颈刮片并对结果进行HPV的DNA检测以确定受检者HPV类型。结果 1 855例受检者中检测出HPV感染者650例,占总人数的35.04%,650例感染者中,高危型HPV 415例,占HPV感染总人数的63.85%,其中41~50岁组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30~40岁组和5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型HPV感染131例,占总感染人数的20.1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较高,必须加强对广大已婚妇女HPV筛查力度,制订科学的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海市青浦区胃癌患者发病及生存情况,为今后的筛查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2002年—2008年新发的原发性胃癌患者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描述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特点,并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2002年—2008年上海市青浦区新发的原发性胃癌1 333例。发病年龄构成呈偏态分布,4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升高,发病高峰70~80岁;男性多于女性(2.14:1);发病部位以胃体和胃窦最多见。1 333例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66个月,胃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49.75%,5年生存率为23.67%。患者的死亡危险按照部位依次(由低到高)为胃体、胃窦、胃底贲门、跨越部位、胃未特指。年龄越高,死亡危险越高,性别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市青浦区居民40岁以后胃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部位以胃体和胃窦为主,1年生存率约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010年134例60岁以上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胃癌起病隐匿,常伴有出血、梗阻及贫血;绝大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手术证实绝大多数为中晚期胃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7%,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7%。结论:老年胃癌患者经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积极处理多能耐受手术。对早期和中期胃癌力争行根治性切除术(D2),可以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胃镜、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方法将收集42例早期胃癌临床、胃镜及组织病理特点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C—erbB-2、P53、Ki-67的表达。结果早期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腹痛腹胀不适,部分消瘦食欲减退,呕血便血等,胃镜主要表现为糜烂平坦型23例(54.8%)隆起型17例(40.5%),病变部位胃窦最多29例、胃角5例、胃体6例,胃底贲门部2例。组织类型:管状腺癌24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7例,低分化腺癌9例,伴有肠上皮化生15例,不典型增生14例。黏膜内癌26例,黏膜下层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6例。C—erbB-2阳性表达占16.7%(7/42),Ki-67阳性表达占38.1%(16/42)、P53阳性表达占30.9%(13/42)。结论早期胃癌临床表现隐匿,无特异性,不足以引起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对胃癌高危患者积极开展定期胃镜检查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关键,是早期胃癌确诊的的最佳方法,C—erbB.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早期胃癌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多步骤共同作用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术前使用糜蛋白酶对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及早期消化道病变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942例行常规胃镜检查患者,男997例,女945例,年龄(51.3±11.5)岁,年龄范围为26~75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二甲硅油散组(n=637)、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n=656)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n=649)。每组患者口服不同剂量的药物,比较三组患者胃镜视野清晰度和早期病变检出情况。结果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的胃镜视野清晰度[88.6%(575/649)]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81.9%(537/656)],两组均优于二甲硅油组[58.9%(375/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二甲硅油散组相比,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和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在食管异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硅油散联合链霉蛋白酶组在上皮内瘤变[7.6%(49/649)]和早期胃癌检出率[2.3%(15/649)]方面高于二甲硅油散联合糜蛋白酶组[6.4%(42/656)、1.5%(10/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使用二甲硅油散基础上,胃镜术前口服糜蛋白酶不仅可以提高视野清晰度,还能提高早期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6年12月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早期胃癌患者年龄55岁占30.8%,≥55岁占69.2%,男性占63.3%,女性占36.7%,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和食欲下降,分别占40.8%和22.5%,主要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管状腺癌,分别占48.3%和27.5%,分化型52例,占43.3%,未分化型68例,占56.7%,淋巴结转移14例,占11.7%,黏膜内癌66例,占55.0%,黏膜下癌54例,占45.0%。内镜下表现:早期胃癌胃窦部、胃体部、胃底部、贲门部的构成比分别为49.2%、26.7%、12.5%、11.7%,病灶直径0.5 cm、0.5~1.0 cm、1.0 cm的构成比分别为14.2%、38.3%、47.5%,大体类型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和Ⅲ型的构成比分别为10.8%、25.8%、11.7%、35.8%和15.8%。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直径、内镜下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早期胃癌男性多见,低分化腺癌比例高,内镜下见胃窦部好发,直径1.0 cm以上者较多,大体类型以Ⅱ型为主,未分化型癌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