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依照中医瘀消血活则肿消痛止的原则[1] ,为减轻静脉炎发生 ,2 0 0 2年 1~ 12月 ,我院在静脉泵化疗始局部用金黄散软膏外敷 ,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金黄散外敷组 30例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2 9~ 6 9岁 ,平均年龄 5 0 4岁 ,其中胃癌 11例 ,大肠癌 19例 ;对照组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30~ 70岁 ,平均年龄 5 1 2岁 ,其中胃癌 10例 ,大肠癌 2 0例 ;1 2 方法将 6 0例应用静脉泵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 2组 ,金黄散外敷组在静脉泵化疗始局部用金黄散软膏外敷 ,连续 5d ;对照组不用金黄散软膏外敷…  相似文献   

2.
王洪涛 《中国康复》2013,28(5):326-326
2009~2012年在我科住院和门诊接受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76例,均经MRI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膝关节病损。76例分为2组,①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8岁;病程1周~2年。②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8~55岁;病程1周~2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乐翊 《中国康复》2012,27(5):358-358
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梨状肌综合症患者62例,均符合梨状肌综合症的诊断标准[1]。62例分为2组,①观察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2~65岁;病程2~12个月。②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病程2~12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相似文献   

4.
我院痔疮科于 1996年 1月~ 1997年 12月 ,应用自制的中药敷痔散对 131例嵌顿痔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治疗 ,并与传统方法金黄膏治疗进行对照 ,结果疗效满意 ,无任何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31例患者均为我院痔疮科门诊和住院病例 ,年龄 15~ 71岁 ,其中男 96例 ,女 36例 ,病程 1~ 6天。全部患者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74例 ,对照组 5 7例 ,两组患者敷药前均用 1∶5 0 0 0高锰酸钾溶液坐盆 2 0min。治疗组用 1~ 2 g敷痔散均匀散布于比痔核表面积稍大之凡士林纱布上 ,外敷…  相似文献   

5.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2例,并经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1例,男42例,女19例;年龄19~66岁,平均39.2岁;病程1d~15年。对照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龄18~68岁,平均39.8岁;病程1d~16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颈椎牵引及手法按摩治疗,  相似文献   

6.
黄明勇  张宇虹 《中国康复》2010,25(4):245-245
1999年5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30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分为2组。观察组480例,男299例,女181例;年龄15~67岁,平均40.2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4年;突出部位为L3~S1。对照组250例,男156例,女94例;年龄18~65岁,平均40.4岁;病程7d~8年,平均2年;突出部位为L3~S1。  相似文献   

7.
补肾通络化痰方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1一般资料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均来源于本院内科门诊,病程均在半年以上。治疗组46例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18~47岁,平均26.2岁;病程10个月至11年,平均5.4年。对照组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1~49岁,平均27.1岁;病程1~10年,平均5.1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和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 1997年以来采用小针刀、针灸理疗、穴位封闭疗法治疗跟骨骨刺疼痛,对不同疗法所获疗效进行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 98例中,随机分为 3组, A组 42例中,男 19例,女 23例 ;年龄 34~ 71岁,平均 44岁 ;病程 1周~ 2年。 B组 27例中,男 12例,女 15例 ;年龄 29~ 69岁,平均 43岁 ;病程 1周~ 3年, C组 29例中,男 11例,女 18例 ;年龄 31~ 70岁,平均病程 1周~ 2年 4个月。均伴以足跟底部疼痛,站立和行走时痛向足弓放射,影响行走功能,慢性疼痛状况分级均为 2~ 3级 [1]。查跟骨结节处压痛,跖长…  相似文献   

9.
吸烟与呼吸系疾病4990例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0 1~ 2 0 0 2 - 0 9因呼吸系疾病在门诊就诊及收治于我院住院的成人患者 4 990例 ,经病史、体检及有关专科检查均符合 1980年第 3次全国呼吸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吸烟组 2 4 95例 ,男 2 35 6例 ,女 139例 ;年龄 18~ 86岁 ,中位年龄 5 2岁 ;病程 1~ 30 a,中位病程 14 .5 a。未吸烟组 2 4 95例 ,男 2 35 2例 ,女 14 3例 ;年龄 18~ 90岁 ,中位年龄 5 4岁 ;病程 1~ 30 a,中位病程 14 .5 a。两组病例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1.2 方法 首先告知患者调查目的 ,并填写患者姓…  相似文献   

10.
我科从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4月治疗 63例颈椎病患者 ,其中 3 3例在牵引同时采用颈背部加热治疗以及在症状缓解后进行颈部运动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颈椎病患者 63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 3例 ,男 15例 ,女 18例 ;年龄 3 2~ 65岁 ,平均 46岁 ;病程 1个月~7年 ;颈型 3例 ,神经根型 2 2例 ,椎动脉型 5例 ,混合型 3例。对照组 3 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3 5~ 67岁 ,平均年龄 48岁 ;病程 1个月~ 6年 ;颈型 2例 ,神经根型 18例 ,椎动脉型 6例 ,混合型 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 63例患者均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随机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下肢周围神经松动技术。治疗前后测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患肢运动功能(FMA)及胭绳肌、胫前肌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肌电信号值(iEMG)。结果:治疗12周后,2组10m最大步行速度、FMA及胭绳肌、胫骨前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最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结合等速测试仪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FES组及安慰刺激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及康复治疗.F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刺激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  相似文献   

16.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对其改善运动功能、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患者的躯干、骨盆及下肢。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e 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时间(10MWT)、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6MWT)、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MBI、FAC与6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肌电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EMGBF)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胫前肌EMGBF治疗,观察组则选取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给予穴位EMGB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后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量表(FMA-LE)]、患侧最大自主背屈状态胫前肌表面肌电参数肌电积分值(iEMG)、协同收缩率(CR)、情绪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周、8周后,两组踝关节AROM、FMA-LE、胫前肌iEMG、MB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CR水平及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穴位EMGBF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戴珞珞  章茜  饶高峰 《中国康复》2019,34(6):287-290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辅助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动态式踝足矫形器治疗,研究组给予动态式踝足矫形器辅助本体感觉训练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平衡功能、表面肌电图、三维步态时空与时相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iEMG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方根振幅(RMS)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RMS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辅助本体感觉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促进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