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其中女22例,男3例,年龄20-68岁,均采取先MR平扫,再行半剂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平扫与半剂量动态增强比较,平扫8例显示瘤灶,15例显示间接征象;半剂量动态增强22例显示效果好。结论:MRI半剂量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MRI平扫有 5例可见异常信号 ,占 16 % ;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 19例 ,占 6 0 % ;而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未强化的低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强化形成明显对比 ,检出 2 8例 ,占90 3%。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magnetic resonance)动态增强,尤其是TSE(Turbo SpinEcho)快速扫描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已经确诊的垂体微腺瘤的MRI资料。结果平扫时显示病灶32.14%(9/28),动态增强显示病灶82.14%(23/28),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57.14%(16/28)。平扫与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与常规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与常规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尤其是使用TSE快速扫描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因此,动态增强技术(TSE)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MRI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及显微镜辅助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优点和适应症。方法对怀疑垂体腺瘤的334例患者先行常规MRI平扫,对未见垂体腺瘤的患者再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垂体腺瘤手术的患者,全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经单鼻孔-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334例患者经MR平扫或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发现垂体腺瘤326人。其中,MRI常规平扫后发现垂体腺瘤297人,MRI常规平扫后未发现垂体腺瘤的37人经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垂体微腺瘤29人。发现垂体腺瘤的326人中,手术316例。手术患者中,252例近全切除,50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16例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治愈,余无手术并发症。结论MRI平扫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垂体腺瘤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clipse1.5T超导磁共振仪,对本组4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后证实的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成像,然后注入Gd-DTPA行冠状位T1WI动态增强扫描,随之行冠状位T1WI常规延迟FSE序列增强扫描。结果①48例垂体微腺瘤直径均<10mm,平均为5.8mm。36例偏向一侧,占75%;8例位于中心,占21%;4例位于鞍底,占4%。②平扫病变检出率43.7%(21/48);动态增强病变检出率97.9%(47/48);常规延迟增强病变检出率73%(35/48),三者检出率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显著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对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是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补充,可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半量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手术治疗或诊断性治疗为垂体微腺瘤的67例患者先行平扫(67例),然后行全量(37例)及半量(30例)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种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在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结果:平扫、全量和半量Gd-DTPA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50.8%(34/67)、75.7%(28/37)和90.0%(27/30),分别比较平扫与全量、全量与半量扫描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MRI平扫及全量、半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可依次增加垂体微腺瘤显示的敏感性。其中以半量Gd-DTPA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最高,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动态增强与三维成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58例垂体微腺瘤MRI图像资料。结果:磁共振平扫发现9例(16%),动态增强扫描发现41例(70%),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FFE)发现53例(91%),平扫微腺瘤呈边缘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TI WI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鞍隔向上膨隆或垂体柄移位为间接征象。增强动态扫描显示病变增强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延迟扫描后变成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3D-FFE明显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5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5例垂体微腺瘤患者血PRL均>40ng/ml。采用德国Siemens Impact 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Gd-DTPA(马根维显),其剂量为0.1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常规平扫25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0%,而动态增强扫描后22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88%。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5例垂体微腺瘤动态MRI增强扫描的表现,并进行讨论。结果 平扫示20例TWI为低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早期28例为低或稍低信号,与强化明显之正常垂体呈明显对比。后期微腺瘤强化程度越来越接近垂体信号。结论 在MRI平扫不明确而临床高度怀疑垂体微腺瘤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诊断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行MRI平扫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Gd-DTPA)研究。分析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前后的MRI表现,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本组垂体微腺瘤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心型34例(垂体左前叶18例、右前叶14例及垂体左、右后叶各1例)和中心型2例(垂体柄基部偏前及后叶中央区各1例)。同层动态增强后,33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或稍低信号,似“充盈缺损”;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多出现在注入造影剂后32~96s,以64s最明显。另3例垂体微腺瘤,由于其病灶于T1WI已呈高信号,与正常垂体间分界不清。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纯黏液腺癌钼靶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纯黏液腺癌患者的资料,11例接受MR检查,17例接受钼靶检查,其中3例同时接受MR及钼靶检查。结果 17例纯黏液腺癌钼靶表现包括:肿块10例,肿块伴微钙化3例,不对称影1例,不对称影伴微钙化2例,钼靶阴性1例。13例以肿块(或伴钙化)为表现的病灶中,6例为高密度,7例为等密度。11例纯黏液腺癌MRI表现包括:9例病灶呈肿块样强化,其中8例呈边缘环形强化,1例早期不均匀强化、晚期均匀强化;2例呈非肿块样强化,均呈段样分布;所有病灶动态增强曲线均为流入型,TIRM及T2-FS序列均为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结论 乳腺纯黏液腺癌钼靶多表现为等密度肿块,MRI长TE序列高信号及动态增强序列边缘环形强化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乳腺病变动态增强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82例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动态增强MRI研究。女 81例 ,男 1例。分别从病灶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诊断 ,评估动态增强MRI的综合价值。结果  82例中恶性肿瘤 5 6例 ,良性病变 2 6例。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及三者综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2 .9%和 76.9%、70 .7%和 65 .4%、87.8%和 80 .8%及 92 .7%和 92 .3 %。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诊断乳腺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乳腺磁共振检查的多序列联合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后快速动态扫描,高分辨率扫描及平扫T2W等多序列联合应用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0例疑有乳腺疾病的患行MR平扫、增强后快速动态和增强后高分辨率T1W扫描。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2年以上随访。结果 70例患中乳腺癌20例、良性病变38例、阴性12例。单纯快速动态扫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74%。动态增强结合高分辨扫描及T2W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94%。结论 对于乳腺疾病的MR检查,平扫T2W,增强后快速动态及高分辨扫描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的表现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对11例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鞍上生殖细胞瘤的形态、发生部位、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的信号和增强后的特征。结果 11例鞍上生殖细胞瘤中,4例(36.4%)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侵犯至垂体和垂体柄分界不清。5例(45.5%)肿瘤仅累及垂体柄,引起垂体柄增粗;2例(18.2%)肿瘤累及垂体柄和下丘脑。全部肿瘤外缘清楚。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侵犯垂体和垂体柄者强化欠均匀,位于垂体柄和累及垂体柄及下丘脑者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鞍上生殖细胞瘤常累及垂体柄及下丘脑或垂体,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乳腺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及扫描方位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常规SE序列、FSE序列和3D-FSEGR序列及不同扫描方位在乳腺病变MRI诊断中作用。方法 40例乳腺肿块性病变常规SE序列T1WI及脂肪抑制FSE序列T2WI分别行轴位及矢状位平扫。注射Gd-DTPA后采用3D-FSPGR序列行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之后再采用SE序列行脂肪抑制T1WI轴位、矢状位和(或)冠状位扫描。结果 3种扫描序列均有较高的信噪比及较高的病变与正常组织对比分辨率。SE序列T1WI平扫信噪比优,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分辨率不及FSE序列T2WI,而动态增强3D-FSPGR序列显示病变最敏感,可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明确的病变,且可根据病变的增强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进行定性诊断。增强后脂肪抑制SE序列T1WI显示病变亦较敏感,但不能行动态增强扫描。3种成像方位中,轴位与矢状位更利于显示病变及病变侵犯胸壁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 动态增强3D-FSPGR是乳腺肿块病变中最有价值的检查序列。轴位与矢状位应作为乳腺检查中的基本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