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及1.5T MRI成像特点,提高该病的确诊率及准确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32例病例CT及MRI资料,总结对该病诊断效力较高的影像学征象.结果:CT检查提示胃淋巴瘤增厚胃壁密度较均匀,累及宽基底部,动脉期“黏膜白线征”出现率87.5%,静脉期“三轨征”出现率81.3%,MRI检查T1WI及T2WI显示胃黏膜及浆膜有独特优势.肠道淋巴瘤以长管样肠壁环形增厚为特征,累及肠段多较长,肠壁密度或信号均匀且轻中度强化.其中小肠“动脉瘤样扩张”常见;结肠肠壁扩张伴积气积液常见,肠梗阻少见;回盲部以肿块形成更多见,肿块中心常见气体影,病变多同时累及回肠或升结肠,常继发肠梗阻.原发胃肠道淋巴瘤区域淋巴结受累多见,绝大多数受累淋巴结位于相应引流区域,散在淋巴结累及少见.结论:CT/MRI可以清楚显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及其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典型CT/MRI征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1例(36眶)病理诊断为眼眶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行CT检查,并有20例(22眶)行CT增强扫描,14例(16眶)行MRI检查,4例(5眶)行MRI增强扫描(T1WI、脂肪抑制),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CT密度、MRI信号表现、以及MRI信号表现与CT密度的关系。结果:29例(34眶)呈均匀、近均匀软组织密度,均匀或近均匀信号表现;2例(2眶)不均匀软组织密度,MRI检查均为以长T1、短T2为主的不均匀信号表现。结论:原发性眼眶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肠淋巴瘤的16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16排螺旋CT诊断小肠淋巴瘤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小肠淋巴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主要重建方法有多平面重建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结果:11例肿瘤中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占8例。主要征象有肠壁增厚7例,其中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息肉样肿块4例。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6例,其中3例见“夹心面包征”。2例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合并其他脏器受侵2例。结论: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16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对小肠淋巴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3.0T和1.0T MRI对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其中36例行3.0T MRI,30例行1.0T MRI,根据肠壁异常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腔狭窄、"木梳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瘘道、溃疡及脓肿等MRI表现作为诊断标准,用3.0T和1.0T MRI分别评估克罗恩病患者病变的活动性并进行评分,≥4分则诊断为活动期克罗恩病,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进行比较。对测量肠壁厚度的一致性检验采用双样本t检验,各种征象(显示率)的一致性检验采用χ2检验。结果 36例行3.0T MRI的克罗恩病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活动性克罗恩病25例;3.0T MRI共评估216组肠段,其中76组肠段肠壁增厚,平均厚度为(3.22±0.93)mm;增强后脂肪抑制T1WI异常强化肠段62组肠段(62/76);7例发现肠段狭窄及狭窄后扩张,20例发现"木梳征",9例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例发现溃疡,4例发现瘘道;36例患者评分为(3.22±1.27)分,其中18例患者评分〉4分;3.0T MRI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敏感度为68.0%(17/25),特异度为90.9%(10/11),阳性预测值为94.4%(17/18),阴性预测值为55.6%(10/18)。30例行1.0T MRI的克罗恩病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活动性克罗恩病22例;1.0T MRI共评估180组肠段,其中69组肠段肠壁增厚,平均厚度为(3.61±0.83)mm,异常强化肠段23段(23/69);11例发现肠段狭窄及狭窄后扩张,6例发现"木梳征",3例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发现溃疡;30例患者评分为(3.13±1.25)分,其中9例患者的评分〉4分;1.0T MRI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敏感度为47.4%(9/19),特异度为100%(11/11),阳性预测值为100%(9/9),阴性预测值为52.4%(11/21)。在受累及肠段平均厚度以及肠壁异常强化、"木梳征"的显示率方面,3.0T MRI优于1.0T MRI(P值均〈0.05)。结论 3.0T MRI在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方面要优于1.0T MRI,主要表现在能更好显示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木梳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MSCT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原发性淋巴瘤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SCT特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1例中,有14例位于回肠,6例位于空肠,1例位于十二指肠。在CT上表现为肠壁不同程度的增厚,9例伴肠腔狭窄,6例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改变",3例见息肉样肿块块突向肠腔。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或不强化;13例见肠系膜增厚,6例见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PSI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采用0.2T低场核磁共振成像(MRI)装置对26例椎间盘病变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分析椎间盘突出症的MRI信号及形态特征。结果:26例病例中,有16例患者退变椎间盘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呈长T1、长他信号;8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2例患者相邻椎板的骨髓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信号的形态可分为斑片状、三角形、窄带样。结论:低场强条件下MRI对椎间盘突出症可做出诊断,且有较明确的信号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8.
赖灿  周海春 《磁共振成像》2012,3(3):188-193
目的分析儿童小肠病变MRI表现,评价小肠MR成像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病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前让患儿口服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后,静脉注射山莨菪碱0.3mg/kg,随后行MR扫描,扫描方法包括冠状面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横断面及冠状面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vibe超薄容积扫描(压脂)序列,然后行带脂肪饱和技术的T1WI横断面及冠状面增强扫描。结果 12例患儿均能接受等渗甘露醇溶液,未发现并发症,其中Crohn病6例,共显示16段炎症肠管,MRI表现为增强后病变肠壁强化明显,病变肠段肠壁增厚(厚度为5~14mm),且多表现环形增厚,肠壁厚薄不均,肠腔变窄。十二指肠球部慢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穿孔、胃肠吻合口溃疡、小肠梗阻(柿石症)、小肠淋巴瘤、肠套叠各1例。小肠MR成像不仅显示了病变本身,还显示了肠壁、肠外血管及肠系膜脂肪的情况。结论小肠MR成像安全、有效、无创、无电离辐射,能全方位多维显示儿童小肠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与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00%),15例位于长骨(83.3%),12例为偏心型(66.7%)。其中11例见骨皮质破坏(66.1%),2例见骨膜反应(11.1%),12例边缘见分叶(66.7%),14例见囊腔(77.8%),10例见囊间隔(55.6%),11例见低信号边界(61.1%),6例见液-液平面(33.3%),5例见软组织肿块(27.8%)。结论:①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较一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复杂多样,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共性特点。如囊腔及低信号边界等。②MRI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尤其是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较X线及CT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③综合X线、CT及MRI进行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MRI表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08例临床综合诊断为肝硬化病例的MRI资料,其中合并有原发肝细胞癌32例(小肝癌6例),20例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MRI表现:(1)肝内弥漫性结节,按结节大小分为小结节、大小结节混合和大结节型。结节呈T1WI等或略高、T2WI低信号影。(2)肝脏增大或缩小,肝表面凹凸不平,各叶比例失调。(3)脾脏肿大、脾静脉扩张、胃冠状静脉或/和脾门静脉曲张,T1WI及T2WI均呈迂曲扩张的流空无信号影。(4)肝细胞癌,呈T1WI低、等或略高,T2WI高信号影。小肝癌在Gd-DTPA动态增强扫描中具有“快进快出”特征性强化形式。(5)腹水、呈T1WI明显低、T2WI明显高信号影。结论 MRI是诊断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可靠检查方法,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