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超声引导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引导定位喙突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喙突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频超声应用周围神经损伤检查报道逐渐增多,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作为超声应用的新兴领域正逐渐被临床重视。而这些均依赖于对周围神经的正确超声识别。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用高频超声对正常臂丛神经的形态、走形、位置作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阻滞效果比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视下能够避开患者血管和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简单易学,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手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麻醉操作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操作,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减轻麻醉操作中的误伤,确保局麻药均匀地扩散到目标神经,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辛哲  张晓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97-8798
目的探讨护士在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中的重要性。方法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04-2010-05 60例行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麻醉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麻醉配合的护理要点及重要性。结果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未出现任何与护理有关的过失。结论根据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特点,采取规范的护理措施及熟练的麻醉配合将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效率,降低麻醉风险,保证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针刺异感定位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情况(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与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便,起效快且维持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由麻醉护士参与麻醉前访视,麻醉前准备,麻醉中配合,复苏期观察,术后随访等围麻醉期护理,总结TAP阻滞的麻醉护理要点。结果 在麻醉护士的配合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TAP神经阻滞,无一例出现麻醉相关意外及并发症。 结论 麻醉护士在超声引导定位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专业化的护理流程可提高麻醉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192-219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拟行上肢外科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解剖学定位下盲穿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不同时相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中MDA、IMA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可提供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超声引导下麻醉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超声检查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观察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点,测量神经干的直径与皮肤的距离,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检查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Trauma to the brachial plexus may have unfortunat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effects. Because this nerve network provides motor and sensory innervation to the arm and hand, an injury may result in functional impairment with concomitant loss in confidence and self-image. It is important for nurses to understand the properties of peripheral nerves and to appreciate the ramifications of injuries to these nerves.  相似文献   

12.
The brachial plexus is a complex anatomical network of nerves that mainly supplies the upper limb.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this region provides the clinician with valuable clinical information that is crucial for evaluating and plannin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obstetrical brachial plexus palsy. We will highlight the anatomy of the brachial plexus and relevant cli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findings and the anatomical location of the level of the injury.  相似文献   

13.
14.
The brachial plex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brachial plexus arises from the lower cervical and upper thoracic spinal nerve roots. It courses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middle scalene muscles and adjacent to the subclavian artery. The brachial plexus may be visualized by both MRI and CT. Symptoms of a brachial plexopathy commonly are nonlocalizing. Traumatic injuries and involvement by tumors probably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etiologies responsible for these plexopathies. Inflammatory processes also involve the brachial plexu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natomy of the brachial plexus from both surgical and radiographic approaches and also addresses the symptomatology of brachial plexopathy underlying it.  相似文献   

15.
D James 《Nursing times》1988,84(10):38-39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臂丛神经上干是新生儿分娩过程中臂丛神经损伤的好发部位。目的:对新鲜胎儿尸体臂丛神经上干进行拉伸实验、应力松弛实验以及蠕变实验,分析其拉伸力学性质和黏弹性力学性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多变量分析。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工程力学系。材料:实验标本为死亡的新鲜6.5~8月龄胎儿30具,男16具,女14具。方法:①常温解冻后取出臂丛神经上干,沿标本纵向切取100个试样,分别用于拉伸实验32个,应力松弛实验32个,蠕变实验32个,预实验4个。②拉伸实验、应力松弛实验、蠕变实验各自独立,均分为4组:男性6.5~7月胎龄组、男性8月以上胎龄组、女性6.5~7月胎龄组、女性8月以上胎龄组,各8个试样。③对臂丛神经上干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得出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对臂丛神经上干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和蠕变实验,得出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归一化蠕变函数及曲线。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系数,拟合实验曲线。主要观察指标:臂丛神经上干的拉伸力学性质和黏弹性力学性质。结果:①6.5~7月龄胎儿臂丛神经上干的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均小于8月龄以上胎儿(P<0.05)。男、女胎儿臂丛神经之间拉伸力学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女性8月以上胎龄组7200s蠕变量大于男性8月以上胎龄组[(10.2±1.1)%,(7.2±1.08)%,P<0.05]。女性6.5~7月胎龄组7200s蠕变量与男性6.5~7月胎龄组基本相近[(16.7±1.6)%,(15.1±1.2)%,P>0.05]。③男性8月以上胎龄组7200s应力松弛量与女性8月以上胎龄组基本相似(P>0.05)。男性6.5~7月胎龄组7200s应力松弛量大于女性6.5~7月胎龄组(P<0.05)。结论:分娩过程中相同外力作用下,只有少数抵抗外力能力差的胎儿会产生臂丛神经损伤,这种臂丛神经上干拉伸力学性质个体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营养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此外,在相同应力作用下男、女小月龄组的蠕变量均大于大月龄组,分析认为是由于小月龄胎儿臂纵神经发育不如大月龄胎儿成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侧脑室脉络丛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对11例侧脑室脉络丛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和单侧肢体无力等。CT表现为侧脑室局限性扩张,囊性病变与脑脊液密度相似,钙化脉络丛受压移位;MRI可见囊壁。11例分别采用开颅或内镜下囊肿显微手术切除、囊肿-脑室交通术进行治疗。随访9例,疗效满意。结论 侧脑室脉络丛囊肿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神经放射学和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是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臂丛神经上千是新生儿分娩过程中臂丛神经损伤的好发部位。 目的:对新鲜胎儿尸体臂丛神经上千进行拉伸实验、应力松弛实验以及蠕变实验,分析其拉伸力学性质和黏弹性力学性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多变量分析。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工程力学系。 材料:实验标本为死亡的新鲜6.5~8月龄胎儿30具,男16具,女14具。 方法:①常温解冻后取出臂丛神经上千,沿标本纵向切取100个试样,分别用于拉伸实验32个,应力松弛实验32个,蠕变实验32个,预实验4个。②拉伸实验、应力松弛实验、蠕变实验各自独立,均分为4组:男性6.5~7月胎龄组、男性8月以上胎龄组、女性6,5~7月胎龄组、女性8月以上胎龄组,各8个试样。③对臂丛神经上千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得出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对臂丛神经上千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和蠕变实验,得出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归一化蠕变函数及曲线。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系数,拟合实验曲线。主要观察指标:臂丛神经上千的拉伸力学性质和黏弹性力学性质。 结果:①6.5~7月龄胎儿臂丛神经上千的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均小于8月龄以上胎儿(P〈0.05)。男、女胎儿臂丛神经之间拉伸力学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女性8月以上胎龄组7200s蠕变量大于男性8月以上胎龄组[(10.2&;#177;1.1)%,(7.2&;#177;1.08)%,P〈0.05]。女性6.5~7月胎龄组7200s蠕变量与男性6.5~7月胎龄组基本相近[(16.7&;#177;1.6)%,(15.1&;#177;1.2)%,P〉0.05]。③男性8月以上胎龄组7200s应力松弛量与女性8月以上胎龄组基本相似(P〉0.05)。男性6.5~7月胎龄组7200s应力松弛量大于女性6.5~7月胎龄组(P〈0.05)。 结论:分娩过程中相同外力作用下,只有少数抵抗外力能力差的胎儿会产生臂丛神经损伤,这种臂丛神经上千拉伸力学性质个体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营养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此外,在相同应力作用下男、女小月龄组的蠕变量均大于大月龄组,分析认为是由于小月龄胎儿臂纵神经发育不如大月龄胎儿成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技术在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对1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行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3天)内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均未见明显臂丛根性损伤的特征性MRI表现;伤后10bt5天(平均10天)后,再次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出现典型的臂丛根性损伤MRI表现:神经根消失或离断、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等。结论三维MRI臂丛成像可以很好地地显示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通过动态成像可以显示臂丛根性神经损伤短期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动态三维MRI具有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定位准确、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