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食用含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08年9月17日~12月9日前来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问题奶粉”筛查的5795例儿童进行泌尿系统B超检查,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调查期间筛查的5795例儿童中,患有泌尿系统结石者24例,发生率为0.41%。其中男12例,女12例;平均发病年龄2.35-1.68岁。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与性别无关(P〉0.05),婴幼儿(≤3岁)组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高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年龄(〉3岁)组(P〈0.05)。结论成都及周边地区食用“问题奶粉”的0—3岁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较高,远期后遗症尚待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甘肃地区0~3岁7856例食用添加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2008年9月14日至2008年11月15日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部进行筛查的0~3岁的7856例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和泌尿系统B超检查,采用Excel录入资料,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及描述性分析。结果接受调查的7856例婴幼儿中男性4090例(52.06%)、女性3766例(47.94%),平均年龄18.30±9.68月,其中704例患有泌尿系统结石,患病率为8.96%,99.14%的结石部位在肾脏。704例结石患儿中男性434例(61.65%)、女性270例(38.35%)。0~6月的婴幼儿58例,患病率为3.16%;6~12月的婴幼儿218例,患病率为11.01%;12~24月的婴幼儿275例,患病率为12.55%;24~36月的婴幼儿153例,患病率为8.27%。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其泌尿系统结石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省筛查的0~3岁食用添加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主要在6~24月之间,结石好发部位为肾脏,具有解剖结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含三聚氰胺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泌尿系结石与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关系。方法利用超声技术分别筛查5845例6岁以下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和225例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发生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未检出泌尿系结石,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组泌尿系结石548例,其中食用三鹿奶粉者357例,食用其他奶粉者65例。结论婴幼儿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与泌尿系结石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P〈0.05),且在婴幼儿性别、食用时间、不同年龄间泌尿系结石发生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岁以内婴幼儿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致泌尿系结石B超筛查情况。【方法】对本地区4500名3岁以内有含三聚氰胺奶粉喂养史的婴幼儿进行B超检查,对不同喂养方式及喂养时间的婴幼儿结石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4500名3岁以内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中检出泌尿系结石64例(1.42%),纯奶粉喂养者中检出结石29例(2.38%),奶粉作为辅食喂养者中检出结石35例(1.06%);喂养时间≥3个月者检出结石57例(1.67%),喂养时间〈3个月者检出结石7例(0.6%)。【结论】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结石的发生与摄入体内三聚氰胺的量和摄入时间有关。B超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发生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9月14日~2009年1月6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免费筛查的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病历,根据发生结石的病例数按1:1比例从无泌尿系结石的婴幼儿中随机抽取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冈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结石组647例,对照组647例,男678例,女616例,平均年龄19.27月。食用高三聚氰胺含量的二三鹿奶粉婴幼儿发生泌尿系结石的OR为6.09(P〈0.01),其中婴儿性别为男、人工喂养的OR值分别为1.39(P〈0.01)和1.61(P〈0.01)。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结石的风险逐渐下降,〈6月、6月-、12月~婴幼儿发生结石的OR值分别是5.23(P〈0.01)、2.73(P〈0.01)、1.60(P〈0.01)。随着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时间的延长,发生结石的风险逐渐增加。食用含i聚氰胺奶粉3个月-、6个月~、12个月~婴幼儿发生结石的OR值分别是2.10(P〈0.01)、2.81(P〈0.01)、4.75(P〈0.01)。结论食用高三聚氰胺含量奶粉(三鹿奶粉)、人工喂养和男性是婴幼儿发生泌尿系结石的危险因素,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时间越长、年龄越小,发生泌尿系结石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患泌尿系结石婴幼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对患婴肾脏功能产生的损害。方法对2008年9月中下旬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我院腹部B超筛查出疑似泌尿系结石的300例婴幼儿进行尿十二联和肾功能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300例B超筛查疑似泌尿系结石婴幼儿中有202例尿液pH值≤6.0(占67.33%);尿隐血阳性41例,阳性率为13.67%,其中34例尿液pH值≤6.0;尿蛋白阳性7例,阳性率为2.33%,且尿微量白蛋白(mAlb)均〉0.15g/L;尿mAlb阳性(≥0.15g/L)31例,阳性率为10.33%;尿白细胞阳性15例,阳性率为5.00%。pH值≤6.0组隐血阳性率和尿mAl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H值〉6.0组(P〈0.025、P〈0.05);pH≤6.0组白细胞阳性率与pH值〉6.0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可对婴幼儿肾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必须加强婴幼儿食品的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尿路结石组成成分,探讨其成因及预防复发方法。方法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1415例尿路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进行成分分析,分析各种成分与性别、年龄及部位间关系。结果545例(38.5%)为纯结石,以纯草酸钙结石为主,870例(61.5%)为混合结石,以草酸钙与磷酸钙混合结石为主;男性与女性间结石成分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70岁组草酸钙结石比例低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磷酸钙结石比例高于年龄〉30~40岁组和〉40~50岁组(P均〈0.05),尿酸结石比例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女性不同年龄组间结石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尿路结石患者的年龄大于上尿路结石患者(P〈0.05),下尿路结石中尿酸及磷酸钙结石比例高于上尿路结石,草酸钙结石比例低于上尿路结石(P〈0.05)。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是研究结石成分较理想方法之一,可反映结石不同成分及其含量;性别、年龄及结石位置对结石成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相关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及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10月高频超声筛查确诊的267例因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2岁年龄组婴幼儿结石检出率最高(48%),男性多于女性(1.5∶1),结石单发(44%)与多发(45%)百分比相近。单发结石发生于肾下盏者最多(57%);结石呈碎渣样堆积,结构松散,伴淡声影,后缘清晰可见;食用奶粉时间1~2年组与<1年组比较结石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年组结石大小与以上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聚氰胺污染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在临床分布及超声表现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三聚氰胺奶粉致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特点,探讨对患儿的护理及对家长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 2008年9月16-24日筛查曾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喂养儿童13 631例,通过对其中患泌尿系统结石的306例患儿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本类结石儿童,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6~12个月为高发年龄段;可能与喂养时间以及喂养量有关,应从饮水、活动以及饮食方面给予家长有效的指导,以促进患儿康复及预防结石发生.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4365名体检者B超筛查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揭育胜  徐启桓  张卡  舒欣  朱婉丽 《新医学》2009,40(4):231-23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体检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65名接受健康体检人员的脂肪肝患病率及其性别、年龄情况。结果与结论:4365名体检者中,共检出脂肪肝793例,脂肪肝患病率18.2%,其中男440例(19.2%),女353例(17.1%),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为(45±16)岁,女性年龄为(60±12)岁,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前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χ2=9.78,P〈0.05;χ2=18.81,P〈0.01)。②阴道分娩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χ2=13.21,P〈0.01);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χ2=21.30,P〈0.01)。③围生期窒息和机械通气等因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可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颅脑B超可做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筛查、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对住院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和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且符合一定入选条件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1年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常规宣教及护理,作为对照组。自2012年起实施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对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培训,对早产儿家属进行宣教干预,健全母乳收集、运送、保存、配置、加热、喂养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从早产儿入院到出院后母乳喂养的支持方案。2013年住院早产儿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情况、败血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16例,其中男54例,女62例;研究组53例,对照组63例。两组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首次母乳喂养日龄低于对照组[(3.98±2.45)d比(5.05±1.76)d,P=0.008],7日内母乳喂养程度(42.98%比23.14%,P=0.001)、14日内母乳喂养程度(60.27%比40.95%,P=0.001)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达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比例高于对照组(75.48%比34.92%,P=0.041),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1%比23.8%,P=0.012)。结论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是实现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有效方法。实施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可提高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浙江省国家级性病监测点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浙江省2008年国家级性病监测点性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 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对浙江省4个国家级性病监测点2008年网络直报的性病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浙江省4个国家级性病监测点累计报告5种性病6393例,其中男性3032例,女性3361例,男女性别比为0.90∶1;总报告发病率为248.70/10万;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病种为梅毒(31.33%),其次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28.86%);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监测点为东阳市。结论2008年浙江省4个国家级性病监测点性病年报告发病率远高于全省总的发病率,流行特征与全省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改良饮水方式在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监护病房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改良饮水方法,即饮水期间不断开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采取传统饮水方式,即饮水时直接摘下面罩饮水。记录两组患者的脉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平均血压、口渴评分、呛咳和呼吸困难症状。结果观察组在饮水毕、饮水后5rain、饮水后30min脉氧饱和度始终高于对照组(94.8±2.5比91.8±3.4,95.1±2.0比92.4±3.2,96.0±1.9比93.4±2.9)(t值分别为-4.641,-4.650,-4.896;P均〈0.05),且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比45.0%,5.0%比22.5%)(X^2分别为12.288,5.165;P均〈0.05)。饮水结束后30min,对照组口渴评分明显上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7±0.65比1.30±0.60)(t=4.792,P〈0.05)。结论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采用改良饮水方式效果满意,优于传统饮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