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急,发病迅速,易导致突然死亡,其死亡率为10%~15%.患者在治疗中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临床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对AMI及其预后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对80例AMI患者的护理中发现,患病的不同时期,心理反应也不相同.根据心理反应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病变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续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伴有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的改变。患者可在情绪激动、过分劳累、精神紧张时诱发心肌梗死。昂贵的医药费,使这类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故,在治疗过程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记录临床护理18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探讨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措施,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目前,它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也是威胁患者生命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多突然发病,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患者入院后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不良的心理变化对疾病极为不利,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血、供氧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而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毛美娟 《护理学报》2007,14(7):23-25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除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技术、冥想、体能锻炼、增加社会交往等有可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冯冰霞  陈丽燕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61-246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于第1、3、7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第1天的SAS评分分别为56.1±1.37,55.7±1.21,明显高于中国正常成人模值33.80±5.90,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时干预组SAS评分降为43.2±1.28、34.8±1.04,与对照组的48.6±1.06、42.7±1.5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时两组患者SCL-90各项因子与中国常人模值比较,除敌对和偏执两项外所有因子均超出常模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和第7天,干预组SCL-90评分与的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除敌对与偏执两项外,P< 0.01,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和勤 《临床医学》2009,29(9):126-126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急性梗死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外,必须做好心理护理,以增加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反复发作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心肌梗死反复发作患者治疗中的影响。方法 :5 4例心肌梗死反复发作患者分为 2组 ,入院后 2 4h常规治疗和护理 ,心理组在 2 4h后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康复。结果 :治疗前 2组恐惧、紧张、忧虑和失眠的发作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后心理组体温、心率的改变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系统的心理康复护理对反复发作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丹花 《天津护理》2012,20(1):56-5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年发病率120/10万〔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持久严重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常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  相似文献   

11.
76例晚期癌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医学上已经判明无法治愈的晚期癌症病人,护理的主要任务已不是使病人康复,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病人更好地感受到舒适、满足.所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心理护理,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爱荣 《护理研究》2007,21(11):978-97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1]。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后1周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如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
韩爱荣 《护理研究》2007,21(4):978-97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后1周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是造成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心内科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电图知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对于降低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提高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心肌梗死病人186例,现就186例病人发病1周内心电图表现及护理体会作一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14.
15.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兰 《护理研究》2008,22(12):1069-106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日趋完善,随之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总结2005年10月-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光玉  周淑清  何苗  涂小平  王红 《护理研究》2004,18(12):1057-105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危重急症之一,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务必争分夺秒,全力抢救。我中心于2 0 0 1年1月—2 0 0 3年1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93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193例。其中,男13 7例,女5 6例。年龄3 8岁~91岁,平均年龄62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的缺血性坏死,早期病死率较高[1].在AMI发作的早期(1周内),病人80%有焦虑情绪[2].一旦确诊,应立即收住CCU病房采取紧急处理,实施有效的护理.现代医学认为,AMI是一种心身疾病,许多研究发现其发病、发展和转归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3].焦虑是AMI病人出现最早和最强烈的心理反应,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和疏导,既加重病人痛苦,又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采用SCL - 90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评估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患者SCL - 90各因子分与护理前比较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存在不良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应及时给予心理评估并积极给予护理,以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9.
Declining death rates from heart disease since the 1950s have been largely attributed to secondary prevention. Unfortunately, studies demonstrate remarkable underutilization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plans by health care providers. Health care providers should develop secondary prevention plans for patients who have sustained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plan should include four core components: initial patient risk assessment, pharmacologic therapy, 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and intervention, and psychosocial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舒适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8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腹胀、便秘、失眠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有效改善AMI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