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低温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S-100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荔  朱爱萍  李光来 《中国康复》2006,21(4):245-246
目的:观察亚低温(MHT)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MHT组患者同时头置颅脑降温治疗仪,设置温度4℃.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清S-100蛋白含量测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100蛋白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MHT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HT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血清S-100蛋白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蛋白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名健康人和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蛋白水平.结果 66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其血清S-100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且不同组别之间S-100蛋白浓度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 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S-100蛋白浓度低于治疗前,p〈0.01.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中S-100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100蛋白含量在伤后6小时达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S-100蛋白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检测结果和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7月我院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3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在受伤后8h内进行血清S-100B蛋白的检测,对比三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三组患者中,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100B蛋白的含量最高,GCS评分低,与轻型、中型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GOS预后评分,评分越好的患者,其血清S-100B蛋白检测结果越低,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较高,S-100蛋白可以辅助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亚低温时大鼠脑水肿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低温持续时间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窒息法制备大鼠复苏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5h、3h、6h、12h测定血清s100β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亚低温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常温组,脑组织含水量亚低温6h时为78.91±0.13%,显著低于常温组80.52±0.87%(P〈0.05)。亚低温组1.5h、3h时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为1.98±0.49ng/mL、2.86±1.50ng/mL,较常温组4.36±1.14ng/mL、5.60±1.22ng/mL显著下降(P〈0.05);但ROSC后6h、12h时亚低温组和常温组比较s100β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及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这种脑保护作用在ROSC6h后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1:1配对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EHSA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含量。同时检测26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人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S-100b蛋白可作为脑梗死病情观察指标。2局部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梗死病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提示局部亚低温能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轻症、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S-100β蛋白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住院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症、重症、危重症,其中轻症、重症各50例,危重症20例,分别于入院24h内抽取患儿的血清,检测S-100β蛋白的水平。结果危重症、重症、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的S-100β蛋白水平呈阶梯状依次递降分布(P<0.01),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时诊断轻症中测得S-100β蛋白水平高的患儿18例,转为重症、危重症患儿的发生率(44.4%,8/18)高于S-100β蛋白水平低的患儿(15.6%,5/32)(χ2=4.005,P<0.05)。结论 S-100β蛋白在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明显增高;同时具有早期识别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S-100B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 S 10 0 B蛋白作为一种生物学指标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6 6例 ,伤后早期 (2~ 6 h)抽取血浆标本 ,并从伤后 2 4 h起连续 3~ 7d检测血浆 S 10 0 B蛋白含量 ,将其结果与患者伤后 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进行比较。结果  6 6例患者中死亡 2 5例 ,致残 2 2例 ,良好 19例。死亡组 S 10 0 B平均 2 .6 0 μg/ L,明显高于存活组 (0 .5 5 μg/ L,P<0 .0 0 1) ;死亡组中有 14例 S 10 0 B峰值超过 2 .0 0 μg/ L,而存活组中只有 4例峰值超过 2 .0 0 μg/ L(P<0 .0 0 5 )。结论 血浆 S 10 0 B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5、7 d的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 d、3月时对2组进行GCS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的S-100β、NS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3、5、7 d,观察组的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 d、3月,2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水平,从而起到减轻脑损伤、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探讨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检测在亚低温治疗脑外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所收治44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两组患者同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同期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的GCS评分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受伤后的血清MB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而经治疗后两组血清MBP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亚低温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清MBP含量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及亚低温治疗效果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具有死残率高的特点,发病率也趋于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随着急救、诊疗技术和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已得到了明显降低。但为了更好的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减少二次颅脑损伤的发生,改善愈后,使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许多学者对脑外伤后防止二次脑损伤的发生及其机制做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1.
血清S-100β蛋白检测在肺性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在肺性脑病患者中的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32例COPD无呼吸衰竭者,14例并发呼吸衰竭无肺性脑病者为病例对照组,22例肺性脑病患者为病例组,肺性脑病组分为轻型(9例)、中型(7)、重型(6例)3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蛋白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中S-100β蛋白平均值:肺性脑病组(15.79±7.56μg/L)和COPD并发呼吸衰竭无肺性脑病组(11.20±4.68μg/L)显著高于COPD不并发呼吸衰竭组(7.45±4.40μg/L)和正常对照组(5.46±3.22μg/L)(P0.05)。肺性脑病中,中型(18.18±5.19μg/L)和重型(21.64±9.56μg/L)显著高于轻型(10.03±2.15μg/L)(P0.05),重型和中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S-100β蛋白有助于了解有否发生脑损害并且有助于反应脑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疗法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31例患者,存活率为77.4名,恢复良好率54.5名,病死率22.6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8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对并发症所采取的护理观察要点及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00例均于伤后6小时进行亚低温治疗5-8天,与对照组比较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高ICP、HR、P、血糖均降至正常范围,氧分压上升,电解质平稳,未发生并发症,病死率下降,预后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几年来,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已证明,亚低温(33~35℃)能有效减轻外伤后脑的损害,显著减轻脑损伤后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脑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等。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加强监护、掌握手术指征尤为重要。我院从1995年5月~1996年12月对23例重型颅脑外伤进行了亚低温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根据亚低温及脑外伤的特点,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适当的温度和预防并发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采用北京富业公司生产的冰毯和美国HP床旁心电监护仪,颅内压采用…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 4 2例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 ,平均年龄 4 1 7岁。亚低温组于伤后 12h内实施亚低温治疗 ( 32~ 34℃ ) ,时程 3~ 5d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于降温前和降温 2 4、4 8、72h及复温后各时段查血电解质 ,并搜集相应时段的 2 4h尿查电解质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降温前和复温后两组血清及尿K 、Mg2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0 5 )。而在降温 2 4、4 8、72h时段 ,亚低温组血清K 、Mg2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亚低温组尿量及尿K 、Mg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血Na 水平在各时段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 ,可能导致低血K 、Mg2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1 h、1 d、3 d、5 d、7 d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对照组为健康者20例,入院后采血1次.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心肺复苏后患者1 h至1 d的血清S-100β蛋白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但第3d、第5d、第7d分别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心肺复苏患者血清平均S-100 β蛋白含量的峰值出现在心肺复苏后的1 h至1 d.(3)心肺复苏后患者1 h至1 d的血清S-100β蛋白的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r=0.688,P=0.001).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含量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丙泊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影响,评价丙泊酚的脑保护作用。方法:2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异氟醚(B)组和非手术(C)组,每组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术前(T1)、手术结束时(T2)(C组为损伤后4h)、损伤后12h(T3)、损伤后1d(T4)、损伤后3d(T5)和损伤后5d5(T6)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结果:A组患者损伤后12h和损伤后d1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患者损伤后3d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升高,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可降低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丙泊酚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是颅脑手术麻醉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0例亚低温治疗的回顾性总结。结果 20例重型颅脑损伤存活17例(85%),其中恢复良好10例(50%),中残5例(25%),重残2例(10%),死亡3例(15%)。结论 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显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赖润龙  周德祥  郑丰任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45-7847,F003
背景:亚低温已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措施之一,但对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程和疗效仍存在争论。继发性颅脑损伤尤其是血脑屏障破坏所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当普遍,亚低温如何保护血脑屏障及降低其通透性等诸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2-05/2002-12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90只Wistar大鼠(常温对照组10只、常温损伤组40只、亚低温治疗组40只,常温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分为伤后3,24,48,72h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大鼠)。方法:镧示踪电镜法和干-湿重法。主要观察指标: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颅脑损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常温损伤组伤后3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24~48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72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伤后3h:(78.94&;#177;0.38)%,伤后24h:(79.13&;#177;0.56)%,伤后48h:(79、41&;#177;0.71)%,伤后72h:(79.20&;#177;0.44)%]较常温损伤组[伤后3h:(79.56&;#177;0.51)%,伤后24h:(79.80&;#177;0.49)%,伤后48h:(80.46&;#177;0.47)%,伤后72h:(79.83&;#177;0.44)%]明显减少,伤后3,24,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275,2.2069,2.4654,P&;lt;0.05),伤后48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2727,P&;lt;0.01)。结论:亚低温有减轻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程度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亚低温减轻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是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