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FES) on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nestin around cerebral infract area of ra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The mod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of male adult SD rats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method of modified intraluminal filament occlusion.Sixty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model ra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FES group,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0/group).Three days after MCAO' s surgery, rats in FES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ES device while the ones in placebo stimul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FES device but without electrical output.Rats in control group had no treatment.All group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4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time:1 d,3 d ,7 d and 14 d (5/subgroup).The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4 time points as mentioned above.Meanwhile,the nestin expression in various time points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 in distant area of ipsilateral cortex of infarction.Results The mNSS sours in FES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in placebo simul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the 7 thd and 14thd (P < 0.05 ) ;The expression of nestin-positive cells in distant area of ipsilateral cortex of infarction of rats in FES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in placebo stimul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P < 0.05 ).Conclusions FES ma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FES treatment could improve the expression of nesitin around cerebral infarct area and it could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FES' s effect.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否是通过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周边区突触谷氨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突触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及FES组,每组27只。安慰刺激组和FES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Wistar大鼠右侧脑局灶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予以冷光源照射但不注射玫瑰红。造模成功3d后,FES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刺激10min,间歇10min后再刺激10min;安慰刺激组连接电刺激器,但不打开电源;假手术组常规饲养,不予任何处理。3组大鼠均于干预3、7、14d后测定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于测定结束后处死对应时间点大鼠,取梗死周边区皮质行Western blot检测,测定NMDAR1,pGluR1和GluR1的含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功能和蛋白定量。 结果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0.30±0.08)分和(0.20±0.07)分,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贴纸去除时间分别为(15.1±7.2)s和(10.3±4.7)s,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FES组大鼠的NMDA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d后,FES组大鼠的GluR和pGlu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可能与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梗死周边区NMDAR1,pGluR1和GluR1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沉默突触的去沉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是否与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相关。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FES治疗组,每组均分为治疗0天(治疗前)、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并进行皮下电极埋置。术后3天开始行FES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在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随后取材,用Western Blot检测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14天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大鼠神经功能较第0天和第3天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GSK3β磷酸化水平FES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的GSK-3β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和第14天(P0.05)。结论:FES能通过增高GSK-3β磷酸化水平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212只,其中128只大鼠符合入选标准,最终108只完成实验。将这10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和FES组,每组36只,每组再按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治疗1、3、7和14d四个亚组,每亚组9只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以表面电极刺激瘫痪侧前肢,治疗强度(约4~5mA)以引起瘫痪侧出现伸腕伸指动作为准,每日1次,每次治疗15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SVZ的BrdU+/GFAP+、BrdU+/DCX+、BrdU+/NeuN+阳性细胞表达的动态改变。 结果 治疗第7天和第14天,FES组的mNSS评分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单独行运动功能项目的评分比较,FES组的评分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大鼠梗死侧SVZ的BrdU+细胞数目在FES治疗第7天达到高峰;FES组BrdU+/GFAP+阳性细胞数目表达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DCX+细胞数目随着时间延长增加,在治疗第14天时FES组阳性细胞数目均高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BrdU+/NeuN+仅在治疗第14天时有少量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ES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促进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后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影像学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的脑激活图像,这与功能重组相关。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脑损伤后的不同时期未受损组织的变化。Hallett指出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去神经传入、去抑制、功能活动依赖性突触的改变、膜兴奋性的改变、新的纤维联系的形成或者是先前存在的纤维联系的暴露。有报道’,猴的幼崽单侧运动皮质损伤,成年时发现有新的运动功能代表区,此区在损伤处的内侧。Staines等对2例脑卒中患者及6例对照者在单侧和双侧重复抓握运动时所进行的功能性MRI检查表明:起初,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巢蛋白(nestin)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其中60只以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探索学习组(n=30)居于探索笼,对照组(n=30)每5只一组群居于标准笼,假手术组(n=10)仅开颅不电凝大脑中动脉,居于标准笼。探索学习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1周、第2周、第4周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分别于MCAO第1周、第4周时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即进行巢蛋白及NGF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在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NGF的表达情况。结果:探索学习组巢蛋白及NGF阳性神经元数在MCAO术后第7天、第14天明显多于手术对照组(P<0.05)。结论:探索学习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巢蛋白及N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早期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例脑梗死早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安慰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同时辅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组电极放置与电刺激组相同,但治疗期间无电流输出。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电刺激组FMA、PASS、BBS、MB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13.0±1.9)分、(19.5±2.4)分、(14.1±4.0)分和(43.2±5.2)分提高至(23.4±1.8)分、(30.1±1.0)分、(35.7±4.9)分和(83.4±3.8)分;安慰组上述指标则分别由治疗前(10.3±2.6)分、(16.4±3.5)分、(12.7±5.2)分和(40.4±7.2)分提高至(16.2±2.6)分、(24.3±2.8)分、(24.2±6.9)分和(66.8±7.0)分;并且电刺激组上述各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安慰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FAC分级也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选患者FMA、PASS、BBS评分与MBI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890、0.644和0.917,均P<0.05)。 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早期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AO造模步骤结束后,在大鼠偏瘫侧上肢埋置金属导线连接FES治疗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电刺激组和FES组,每组又分为0d、3d、7d、14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FES在术后3d开始,使大鼠偏瘫上肢产生伸腕和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FES刺激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网屏实验以观察各组的运动功能变化;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蛋白表达。结果:FES组在刺激7d和14d后运动功能较安慰电刺激组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半影区在刺激3d、7d、14d后、镜区在刺激7d、14d后,FES刺激组较安慰电刺激组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FES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脑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的蛋白表达,即增强脑的可塑性,但半影区的可塑性出现早于镜区,且表达强于镜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 (FES)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将 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肩托组。FES组应用FES刺激患侧肩袖和三角肌 ,每日 1次 ,每次 2 0min ;肩托组只采用肩托保护。治疗前、治疗 2 0d后、治疗 6 0d后 ,分别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指诊。对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 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 2 0d后 ,FES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 ( 5 2 .6 % )显著高于肩托组 ( 17.6 % ) (P <0 .0 0 1) ;而治疗 6 0d后 ,FES组复位率 ( 84.2 % )和肩托组 ( 76 .5 % )接近 (P >0 .0 5 )。结论 FES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提高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 ,但长期疗效和肩托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FES治疗组、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进行FES治疗.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梗死侧SVZ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及BrdU/巢蛋白(nestin)、BrdU/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各时间点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低于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FES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侧SVZ区BrdU+细胞数较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各组BrdU+/nestin+细胞数占BrdU+细胞数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ES能显著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促进梗死侧SVZ区N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ES安慰治疗组和FES治疗组共三组,每组又分为治疗0d、3d、7d、14d四个亚组,每亚组共6只,术后3天开始FES治疗。FES治疗引起瘫痪侧伸腕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采用网屏试验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半影区MAP-2变化。结果:治疗7d和14d后,FES治疗组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CFES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在患侧腕背伸肌给予CCFES,将电极置于双侧腕背伸肌运动点,首先采取三点法对健侧产生轻微腕背伸动作(<10%完全动作幅度)、中等腕背伸动作(50%完全动作幅度)、完全腕背伸动作时的肌电值进行标定,然后调节刺激器使患侧腕关节产生与健侧三个相同幅度的动作,记录所需电流强度。治疗时健侧做腕背伸动作以触发刺激器,给予患侧腕背伸肌相对应强度的电刺激以产生与健侧相似的动作。输出波形为方波,电流频率60Hz,脉冲宽度200μs,持续时间20min。对照组在患侧腕背伸肌运动点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输出波形为方波,电流频率60Hz,脉冲宽度200μs。两组治疗方案均为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上肢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主动腕背伸活动度(AROM)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结束时,CCFES组上肢Fugl-Meyer、MI、FTHUE-HK评分及腕背伸AROM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上肢Fugl-Meyer、MI、FTHUE-HK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上肢Fugl-Meyer和FTHUE-HK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较神经肌肉电刺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