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骨中骨 ,顾名思义 ,即在松质骨内见圆形或椭圆形致密斑点影及不规则的硬化斑状影 ,由于病因、(病种 )不同 ,发生的部位不同 (可发生在骨骺、干骺端、长骨、短骨、扁骨、骨盆 ) ,可单一或多发 ,现将发生在骨松质骨内致密斑点影临床 X线诊断鉴别如下。1 骨岛为松质骨内一个均匀而致密的硬化区 ,呈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其长轴与骨皮质平行 ,其大小绝大多数在 1cm~ 2 cm之间 ,>2 cm的骨岛称巨大骨岛。临床上无任何症状 ,均因其他 X线摄片检查发现。认识骨岛形态特征的重要性在于当它大得异乎一般时 ,或在骨核素成象上显示活动时 …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2年以来,治疗胫骨骨痂骨折19例,均采用小腿骨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5~49岁,平均41岁。骨痂骨折原因:弓形针内固定退出3例,钢板折断2例,患者自行拆除石膏过早负重7例,应用螺钉及钢丝固定不牢靠7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肾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肾主骨”的现代临床意义。 方法:从中医“肾”的现代内涵、肾与骨代谢的现代理论以及“肾主骨”的理论及临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 结果:中医的“肾”和现代理论的“肾”从解剖学及生理学均有密切关系。肾与骨代谢的关系表现为两方面:①骨代谢与肾脏功能直接相关。②骨代谢与肾脏功能间接相关,主要通过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发挥作用。提示中医“肾主骨”理论从理论到临床均有重要意义。 结论:中医“肾主骨”从肾与骨代谢的关系看,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的关系密切,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评估治疗具有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肾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肾主骨"的现代临床意义.方法从中医"肾"的现代内涵、肾与骨代谢的现代理论以及"肾主骨"的理论及临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结果中医的"肾"和现代理论的"肾"从解剖学及生理学均有密切关系.肾与骨代谢的关系表现为两方面①骨代谢与肾脏功能直接相关.②骨代谢与肾脏功能间接相关,主要通过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发挥作用.提示中医"肾主骨"理论从理论到临床均有重要意义.结论中医"肾主骨"从肾与骨代谢的关系看,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的关系密切,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评估治疗具有现代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骨代谢生化指标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老年男性血、尿中与骨形成有关的生化指标与年龄的关系,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酶免疫分析法和电泳法测定210例老年男性血中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CP)、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睾丸酮(Tes),尿中羟脯氨酸(Hyp)、脱氧吡啶啉(Dpd)和钙(Ca),与更年期后女性和年轻男性比较.结果发现老年男性骨吸收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Dpd12.6%,Hyp23.5%),骨形成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BGP3.1%,PICP145.90%).老年男性尿中Dpd平均水平为(4.53±1.34) nmol/mmolCre,明显低于绝经后妇女[(7.90±3.27) nmol/mmolCre]和青中年男性[(6.78±3.31) nmol/mmolCre],经t检验P<0.001.老年男性尿中Hyp均为(1.73±0.66) mol/molCre,低于绝经后妇女(2.46±1.31 mol/molCre),经t检验P<0.01.而与青中年男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老年男性血中BGP、PICP的平均水平分别为BGP(3.01±1.99) μg/L,PICP(78.29±47.20) μg/L,均低于绝经后妇女组[BGP(3.81±2.16) μg/L,PICP(115.04±97.32) μg/L],经t检验P<0.001.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和健康老年男性的各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老年男性从50岁到90岁的骨转化呈现骨吸收增加骨合成减少的缓慢变化过程.骨代谢生化项目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观察指标和辅助诊断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性煅烧骨(TBC)复合骨水泥(BC)修复骨缺损后的血管化及结构变化。方法将活性TBC和BC复合后植入兔尺骨缺损部位,不同时间行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断面扫描电镜观察,观察血管生成情况及结构变化。结果墨汁灌注2周时见TBC周围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4、8和12周时新生血管逐渐增多,并深入材料中央。电镜观察4周时TBC周围及内部孔隙被胶原纤维束充填,部分胶原矿化。8~12周新生骨组织附于TBC颗粒及BC表面,原孔隙接近消失,TBC颗粒少量降解。结论活性TBC复合BC具有骨诱导作用,新生血管及新生骨组织生成良好,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目前认为在脊柱侧弯的矫形治疗中最安全、融合率最高、临床应用最多的仍是自体髂骨.实验观察了脊柱畸形矫正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的效果.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4-03/2005-12本院及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脊柱中心脊柱侧弯的患者128例,其中男35例,女93例,年龄7~24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128例中特发性脊柱侧弯1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间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马凡综合征)1例,成人脊柱侧弯2例.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试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内固定、原位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③术后第3,6,12个月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前后位X线片,观察融合区域两侧的骨质融合情况.结果:12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所得数据均进入分析.①术后随访4~12个月,患者无免疫排斥反应,手术切口周围无红肿,无渗液,切口均甲级愈合.②X线片显示术后1个月有少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密度稍低;术后3个月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并可见骨小梁通过;术后6个月大量骨痂生长,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密度相同,无骨吸收.③植骨骨性融合121例,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未完全愈合7例,骨融合过程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及异体骨与宿主骨融合是临床上一种实用、简易、可靠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玮  章莹  吴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1-1204
目的:研究证明,骨唾液酸蛋白可能与骨形成和骨改建有关。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大鼠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对比。 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②实验方法:应用重组人骨唾液酸蛋白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别与β-磷酸三钙复合并植入直径8mm的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其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β-磷酸三钙只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③实验评估:术后8周取出标本,行大体、X射线、组织学观察及各种植入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植入物未完全吸收,周围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①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在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形成新骨,与宿主骨相连接。但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新骨密度、骨组织成熟程度均较骨形态发生蛋白低。②颅骨缺损植入物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β-磷酸三钙组及空白对照组俨〈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高(P〈0.05)。 结论:骨唾液酸蛋白在骨缺损环境中具有成骨效应,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对比,骨唾液酸蛋白成骨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0.
背景:异种冻干骨具有很好的骨引导性及低抗原性,但骨诱导性相对较差;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很好的诱导成骨能力。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冻干骨复合物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及骨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于双侧下颌无牙区造极限骨缺损模型。在两侧缺损区的近中、远中端骨壁各植入1枚钛螺纹钉,使种植体临近缺损侧无骨支持,右侧缺损区填压入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冻干骨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缺损区填入异种冻干骨,作为对照组。植入4,8,12周后取完整下颌骨标本进行大体形态观察、植体扭矩测试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植入4周时,实验组可见新生血管,成骨细胞数量多,呈单层紧密排列在新生骨小梁的表面;对照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多,新生血管稀疏,成骨细胞及新生骨数量较实验组少。植入8周时,实验组见大量新生血管,骨小梁密集,呈网状连接,部分已逐渐融合成岛状;对照组新生血管较实验组少,骨小梁纤细,散乱。植入12周时,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成熟,骨小梁钙化程度高,可见形成板状新骨;对照组骨小梁融合成片,趋向成熟,但成熟度不及实验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种植体-骨结合强度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冻干骨复合物具有很好的骨修复与骨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活性煅烧骨和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安全性评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定活性煅烧骨和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安全性。方法 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制备活性煅烧骨颗粒,与骨水泥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后植入小鼠腹腔内行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植入小鼠后腿股部肌肉内行肌肉刺激试验,体外行溶血、凝血试验等。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动物无死亡,亚急性毒性试验术前、术后动物体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别(t检验,P>0.05),对肌肉无刺激,无致热作用,体外对溶血、凝血功能无影响。结论 该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易塑形,具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能满足修复不同部位、不同形状骨缺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骨代谢实验室诊断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实验诊断近年来发展迅速。对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效果观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察指标。骨的塑建 (Modeling)和重建 (Remodeling)是骨组织的不断更新、骨代谢的主要形式。在骨重建过程中 ,许多激素和细胞或体液因子影响骨的重建过程 ,通过促进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育及提高或抑制其活性对骨转换起加速或延滞作用。甲状旁腺激素 (PTH)、降钙素 (Calcitonin,CT)、1 ,2 5双羟维生素 D3[1 ,2 5(OH) 2 D3,骨化三醇 ]、雌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等都属全身性骨代谢调节激素。一些与骨形…  相似文献   

13.
孕妇胫骨骨超声速率(SOS)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胫骨骨超声速率和骨化谢指标的变化,方法:对52名孕妇和50例正常未孕妇女进行Ca,P,AKP,BGP,尿Ca和Cr和胫骨SOS的测定,结果:晚孕组与中孕组Ca,P,AKP,Ca/Cr有显著差别(P<0.01),晚孕组的胫骨SOS与中孕组有显著性判别,中孕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别,通过卡方检测得出;晚孕组的骨量减少的人数与中孕组的骨量减少的人数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妊娠妇女在妊娠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胫骨SOS是检测孕妇骨量减少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18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8年6月,对18例23足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塑性跟骨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优8足,良11足,中3足,差2足,优良率78.2%。结论:本方法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术中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疗效肯定,是一种目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峰值骨量指矿物质在骨骼成熟期沉积于骨骼中的最大值,是人一生中的最大骨量,也是人一生中骨骼最为坚硬的时期.峰值骨量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能否达到遗传因素控制下的最佳峰值骨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故通过改善影响骨量的可控因素,如加强运动、合理的钙补充和营养、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方式可以使峰值骨量达到最高的理想值.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影响峰值骨量最敏感的时期,50%峰值骨量是在该时期积累的.运动是提高峰值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不同时期进行体育运动,骨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存在差异.十多年的研究结果揭示,在快速增长期进行很短时间的运动即可以使骨量发生显著性变化,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群体进行运动干预的研究揭示,青春期前和前期是运动对骨量累计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运动提高峰值骨量的最佳时期,但其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涛  杨举伦  赵熠  赵玺龙  李霞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70-472,i0022
骨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大多能看到破骨巨细胞,有的在肿瘤中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成分,如骨巨细胞瘤;有的只是病变的伴随成分。为此归纳了11种骨内含破骨巨细胞的肿瘤和瘤样病变,总结它们的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为临床诊断工作中减少误诊或漏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4种复合体在体内成骨、成软骨能力,探索重建月骨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6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4组:骨膜包绕肌腱松质骨粒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组(A组),骨膜包绕松质骨粒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组(B组),骨膜包绕肌腱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组(C组),骨膜包绕肌腱组(D组).将4组复合体分别置于兔膝关节髌上囊,术后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电镜检查.结果:A,B组复合体2周即有新生骨出现,8周形成外周为完整骨包壳中心为骨髓细胞的类圆形骨性团块,C组复合体4周有新生骨与软骨形成,8周形成较成熟骨小梁,24周形成骨性团块;D组复合体24周内无骨团块形成.术后A,B,C组与D组复合体CT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性意义.结论:A组复合体兼有良好的可塑性和成骨时间早等优点,为重建月骨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需手术治疗的颅底脑膜瘤病人,术前均行CT检查,确定骨质增生的程度与部位;术中将肿瘤连同骨质增生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有无脑膜瘤细胞骨侵袭。结果:CT证实的34例颅底脑膜瘤病人有骨增生,进行增生骨质活检有肿瘤细胞侵袭的31例。结论: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肿瘤细胞骨侵袭有关,手术时应予充分切除。  相似文献   

19.
背景: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和发育不良等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有关骨延长区新骨的成骨方式,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与成骨方式有关的骨基质蛋白组织学与基因水平的表达,论证在外界牵张力的作用下骨折愈合方式.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学和蛋白基因检测,于2007-08/12在中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8周龄雄性CD-1小鼠36只,体质量25~30 g,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 d静止期,12 d牵引期和70 d固塑期,牵引期的牵引速率为0.1 mm/次,共0.2 mm/d.术后于5,9,13,17,24,31 d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骨基质蛋白mRNA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胫骨牵引成骨模型骨折端组织学变化.②小鼠胫骨牵引成骨骨痂内各种基质蛋白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静止期其修复过程基本与骨折愈合相似;牵引期,被牵引骨痂显示3个典型的生物力学功能区:纤维间区,初始骨基质前沿和微骨柱形成区;固塑早期,牵引骨痂骨性愈合.mRNA检测显示:Ihh在牵引后的第4天可检测到表达,静止期及牵引后期无明显表达.Ⅱ型胶原从截骨后第5天即可检测,直到固塑期1周,但其mRNA表达逐渐减弱,到固塑期第2周即停止表达.X型胶原的表达在牵引期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骨钙素在截骨第5天尚不能被检测,其mRNA的表达在牵引后期和固塑期早期达高峰.结论:胫骨牵引静止期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同时存在,但在机械牵张力作用下转为以膜内成骨为主的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定活性煅烧骨和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安全性。方法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制备活性煅烧骨颗粒,与骨水泥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后植入小鼠腹腔内行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植入小鼠后腿股部肌肉内行肌肉刺激试验,体外行溶血、凝血试验等。结果急性毒性试验动物无死亡,亚急性毒性试验术前、术后动物体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别(t检验,P>0.05),对肌肉无刺激,无致热作用,体外对溶血、凝血功能无影响。结论该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易塑形,具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能满足修复不同部位、不同形状骨缺损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