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有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高热,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护理新技术。方法:对2003年9月-2004年6月在接收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20例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结果: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有显著疗效(P〈0.05),并能有效预防休克期及少尿期,即使部分患者进入休克及少尿期后,也能明显缩短这两期的持续时间,减轻各种相应的症状。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先进的护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256例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系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球结膜水肿、休克、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其特征性临床表现[1] 。根据病情发展变化 ,典型病程分为 5期 ,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在治疗全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护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 0 0 2年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 2 5 6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 6例中男 166例 ,女 90例 ,2 5~ 68岁。其中血液透析 18例 ,死亡 2例。2 护 理2 1 心理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多为青壮年 ,他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患病后思想负担重 ,…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的护理。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同时存在的患者36例,以此36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给予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36例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和科学治疗护理后,减少了全身中毒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除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急性肾衰竭外,其余34例均痊愈出院,此次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的死亡率5.56%,治愈率94.44%。结论护理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患者病情的密切观察及精心的护理,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顺利进入多尿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复杂多变 ,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与肾脏损害三大主要特征以及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因此病情复杂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掌握每期护理要点[1 ] 。预防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我院传染科自 2 0 0 1~2 0 0 2年 ,收治流行性出血热共 5 5例 ,现将我们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 5例 ,男 4 2例、女 1 3例。年龄最大 70岁 ,最小 8…  相似文献   

5.
嫩江县地区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 ,每年患此疾病 ,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占总病死率的 65 5 %~ 69 2 2 %。现回顾分析 1 990~ 1 999年收治病人 2 70例出血热病例 ,总结其治疗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高热 发热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症状 ,尤其高热 ,体温在 39~ 4 0℃以上 ,大量液体从病人皮肤蒸发。一般体温越高 ,热程越长 ,则病情越重 ,越容易出现休克与少尿期。除补足液体外 ,还要控制病毒血症。病毒唑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 ,对RNA与DNA病毒均起抑制作用 ,用于出血热病人 ,可缩短发热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存…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46例,治愈138例,占94.5%,死亡8例,占5.5%,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主要侵害毛细血管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传染源主要是野鼠类。临床特征是发热、出血、休克、衰竭、肾脏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经过分为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典型病例病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日前临床治疗仍以利巴韦林抗病毒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3月应用迈普新(胸腺肽α1)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动物源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典型病例临床上常有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三类症状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此病来势凶猛,病情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护理人员应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上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护理,现将出血热的各期护理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4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少尿期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经验。通过循证,解决了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患者的各种护理问题,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认为循证护理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患者,能够帮助患者顺利的度过少尿期,利于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病理生理,甘露醇的特点以及甘露醇在出血热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的应用体会,认为在出血热的治疗中,甘露醇要早期应用,才能较早较好的保护肾机能。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3例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及护理。结果:治愈98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95%。结论:⑴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时测量血压,详细记录出入量;⑵补液原则应量出为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预防高血容量综合征及高血钾等并发症的发生;⑶做好饮食护理,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供应高生物效价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笔报道流行出血热的预防护理,分析发病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认为加强健康教育,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进行基层卫生人员业务培训,实行疫区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注射,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重点,从而明显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治疗乳腺癌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持续72h静脉输注氟尿嘧啶,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63例病人均按时顺利完成化疗,发生静脉炎10例,轻中度胃肠道反应29例,白细胞下降5例,口腔炎3例,液体外渗2例,脱发42例,无肝肾功能异常,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结论]对持续72h静脉输注氟尿嘧啶治疗乳腺癌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趋势和流行规律,评价防制效果,研究制定防制对策,有效遏制其流行势头。方法收集地理地质、水文气象和人口等基础资料,对1955 ̄2005年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流行趋势变化及其原因,对高发县16 ̄60岁人群实施疫苗接种,分析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经历了局部散发期、广泛流行期,现已进入初步控制期;流行特征由单峰型逐渐向双峰型转变;渭河谷地是主要疫源地,渭北台塬发病有增多趋势,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2003 ̄2005年在高发县高发乡镇实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试点后,全市出血热逐年大幅下降,2005年比2002年下降76.59%,试点县发病构成显著下降(P<0.005)。结论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已从姬鼠型逐渐向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转化,疫区范围有从渭河南岸的秦岭山区逐渐向渭北台塬沟壑地带蔓延的趋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双价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快速的防制措施,在高发疫区利用政府财政部分防治经费购买疫苗,对重点人群按成本价实施疫苗普种,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水平,以及NO/BUN比值变化与Cr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用贝克曼CX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NO浓度和BUN、Cr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9.69±2.9pznol/L)比较,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NO浓度在发病过程中均有所增高,在低血压休克期(15.88±3.78)μmol/L和少尿期(18.26±6.39)μmol/L增高最显著(P〈0.01),在少尿期NO/BUN比值变化迅速,与血清Cr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结果表明NO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整个炎症感染反应期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NO/BUN比值和Cr对照起来分析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反映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受损程度及预后也是一个较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段志忠 《疾病监测》2005,20(1):29-31
目的 了解 2 0 0 3年 4月昌宁县首次发生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为保山市今后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T)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及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结果 昌宁县首次发生人间流行性出血热 2例 ,发病率 0 . 5 7/ 10万 ,这是保山市所辖五县 (区 )首次人间病例报告。在居民区和野外共捕鼠 181只 ,黄胸鼠为优势鼠种 ,分别占 90. 2 4 %和 87. 14 %。结论 从黄胸鼠和臭 鼠句鼠青肺组织中各检出一份阳性 ,表明当地鼠类中存在有出血热病毒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以更好地合理选择使用抗病毒药物。方法:将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共328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进行静脉点滴补液,纠正失水,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肯特令进行吸附、保护胃肠粘膜,发热患儿进行退热。治疗组加用鱼腥草进行静脉点滴补液,对照组加用病毒唑进行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79%,退热时间平均天数为0.82d,住院平均天数为3.58d;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7.73%,退热时间平均天数为2.05d,住院平均天数为3.58d。结论:使用鱼腥草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明显优于病毒唑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园形分布法探讨1989~1995年松花江地区流行性出血热时间分布特征。跨年度资料分析证实了其季节性高峰的存在,发病集中时点为11月23~24日。流行前期为8月25日至10月9日;高峰期为10月10日至次年1月8日;流行后期为次年1月9日至2月22日,余为间歇期。整个流行期病例占总病例的89.58%,流行高峰期占79.84%。这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10月我院就诊的5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纳入调研,均开展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按照诊治顺序分为两组,各29例。护理方案包括传统护理、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症状痊愈时间、胃肠道反应情况、负面情绪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开展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安全性,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处理程序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输液反应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甚至会引发护理纠纷和法律事件。热原反应、微粒污染、细菌病毒污染、药物不良反应是引起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制订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预防程序,防止操作失误;建立静脉输液反应应急护理程序,提高护士处理水平;规范静脉输液护理记录程序,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实施护理对策,护士对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