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瓣替换术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凝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生物瓣替换手术病人抗凝治疗的随访,比较华法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的远期生存率和抗凝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自2000年4月~2005年11月生物瓣替换手术成功出院病人220例,分为2组,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组148例(A组),不用华法林治疗组72例(B组),包括使用阿司匹林抗凝病人65例,不抗凝治疗病人7例。术后通过信访和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了解2组病人的预后及抗凝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0.5~5.5年,随访202例,失访18例,随访率91.8%。服用华法林抗凝组(A组),随访到135例,其中死亡4例,均为突然死亡,其中明确脑出血的有3例,随访期间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脑溢血3例,中风5例,皮肤出血10例,血尿4例,发生短暂晕厥9例。服用阿司匹林组或不抗凝组(B组),随访到67例,死亡0例,消化道出血2例,中风2例,血尿1例,发生晕厥1例,皮肤紫癜0例。结论:生物瓣置换术后,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并不增加死亡率和抗凝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7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前服用抗凝药物术后发生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高危人群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的护理要点。术前做好常规检查,尤其是对血红蛋白、凝血功能、血小板的检测,术前停用抗凝药;术中尽可能减少出血风险较大的操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对患者的引流液、呕吐物、大便颜色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减轻术后因出血导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641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有61例死亡。其中基底节区出血49例,死亡21例(42.9%);脑干出血18例,死亡14例(77.8%);脑叶出血16例,死亡5例(31.3%);丘脑出血12例,死亡9例(75%);脑室出血6例,死亡4例(66.7%);小脑出血8例,死亡3例(37.5%);混合出血7例,死亡5例(71.4%)。出血量小于30ml29例,死亡4例(13-8%);30—50ml61例,死亡34例(55.7%);51—80ml17例,死亡15例(88.2%);大于80ml9例,死亡8例(88.9%)。结论 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死亡率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年龄有关。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有适应证的患者配以微创血肿清除术,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症肝病患者施行肝移植手术的预后及其凝血指标变化特征。方法 30例并发DIC的重症肝病患者,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采取静脉血(抗凝),测定其凝血及纤溶功能。结果术前DIC已基本控制的29例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基本接近正常或在正常范围内)在术后第3天所有指标开始逐渐恢复,无1例死亡(出院前各项指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术前DIC未被纠正的9例患者术后因子VⅢ活性(FVⅢ:C)、纤维蛋白原(Fg)仍明显降低,D-二聚体(D-dimer)仍明显增高,其中8例死亡。结论 DIC是重症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是导致肝移植术后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建议在DIC未得到纠正的情况下施行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手术可引起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异常变化,并且术前DIC控制与否与术中、术后的变化明显相关。FVⅢ:C明显降低以及D-dimer升高患者的肝移植手术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继续出血的发生率、相关因素、防治和预后。方法:对600例脑出血于发病后6h、24h内作CT动态观察.结合临床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早期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19.76%;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区;继续出血与慢性肝肾疾病、长期饮酒、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形状越不规则,越易继续出血。结论:继续出血是导致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应充分认识继续出血的特点.积极采取微创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患者脑出血预后转归的相关因素,指导急性脑出血预后判断、治疗原则,以期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方法 分析202例因脑出血入院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脑出血1个月后Rankin指数,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Rankin指数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死亡率(Rankin指数=6)、致残率(Rankin指数〉2)、预后良好率(Rankin指数≤2)分别为19.8%、44.6%和35.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Glasgow昏迷指数、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出血量、有无破入脑室、有无占位效应、有无破入蛛网膜下腔、有无脑积水以及发病时随机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破入蛛网膜下腔、破入脑室及低Glasgow昏迷指数是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30例重症脑出血中,内科治疗患者死亡率为83.3%,外科治疗患者死亡率为41.7%。结论 对于发病时表现为低Glasgow昏迷指数,CT示破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的脑出血患者早期手术有可能减低脑出血急性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209-2210
目的探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共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药时间>3个月)的脑出血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同时间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并发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和凝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脑出血26例,脑出血发生率为76.47%,死亡率为61.54%,对照组并发脑出血18例,脑出血发生率为52.94%,死亡率为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观察组女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血管危险因素中,观察组既往有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者发生脑出血的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并发高血压、脑卒中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发脑出血的危险性高,且会造成凝血异常,在制定ACS抗栓治疗策略时,应当积极预测出血的风险,应审慎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最大限度地控制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40%~60%,手术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2%~28%,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后死亡因素较多,而提高脑出血患抢救成功率,仍然是当前防治脑血管疾病主要课题.我院自1996~2004年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13例,术后死亡51例,病死率23.9%,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超早期(发病后6h内)行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为治疗。结果28例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达75.00%,术后再出血率为3.57%,病死率为7.14%,术后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率为78.57%。结论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宵脑出血疗效显著,术后再出血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再出血因素,并探讨防治办法.结果:21例再出血患者中,有17例患者行第二次手术,其中5例患者行三次手术,保守治疗3例,放弃治疗1例.所有患者预后效果按ADL分级分别为Ⅱ级2例、Ⅲ级6例、Ⅳ级5例、V级4例、死亡4例.结论:术中操作技巧不到位、手术时间把握不准确、抗凝药物的应用、血压失控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减少患者再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及其利弊。方法:2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i32例,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76例,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52例。结果:260例患者,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术后恢复Ⅰ~Ⅲ级179例,Ⅳ~Ⅴ级50例,死亡31例,总病死率为11.9%。结论: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出血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能够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口服抗凝药物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口服抗凝药物的BPH患者术中、术后出血及输血治疗情况,比较患者术后的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结果术中无明显出血者,术后有明显活动性出血患者40例,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患者80例;术后有明显活动性出血患者,经TEG检测发现32例(80.00%)低凝状态者,经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发现18例(45.00%)低凝状态者,2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9,P=0.002);术后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患者,经TEG检测发现76例(95.00%)非低凝状态者,经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发现67例(83.75%)非低凝状态者,2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9,P=0.022)。结论 TEG检测指标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口服抗凝药物的BPH患者术后出血情况,指导术后输血治疗,优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微创抽吸治疗脑出血患者术前、术后,血肿CT影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组病例于发病后6—24h内给予微创手术,术后常规冲洗,尿激酶血肿内留置,2~4h后开放引流,反复进行,视其病情在2-10d内给CT复查,比较血肿影像的改变。结果 (1)随着患者出血量范围的增大,手术抽出血量增大,在其轻一中一重度之间较为明显,中一重度及极重度之间抽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血肿残留量增大;(2)轻度出血患者术后2~7d内,颅内血肿术后的闭合多呈缺血样改变,效果显著。中等度出血部分患者2~4dCT片示血肿缩小,血肿形成导致颅脑结构的变化,大部分恢复原状,重度、极重度血肿的变化以及结构变化恢复不完全,仍可见血肿内残血,脑室铸血和中位移位。总体看治疗结果,CT片示轻度好转率100%,死亡率0;中、重度组好转率71.4%,死亡率28.5%,重度组好转率66.7%,死亡率33.3%,极重度组好转率33.3%,死亡率66.7%,具有轻、中度组临床显效率较高,随着出血量的增多,死亡率明显增高的特点。各组死亡总数11例,占总例的31.6%。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肯定,颅内血肿在5~7d内清除率高,大部分病例能获得颅脑结构恢复近于正常的状态。对于部分重度、极重度病人,其影像学的改变仍提示有局部结构的病理性改变,恢复仍需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3.8%;生存50例,恢复良好30例,占60.0%;中残12例,占2,4.0%;重残6例,占12.0%,随访期内再死亡2例。结论该术式操作比较简单,损伤少,再出血发生率低,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治疗组51例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29.4%~84.7%,平均40.4%,经过1~8次冲洗、液化、引流,术后1周查CT,血肿清除率90%左右,术后1月内死亡7例,死亡率13.8%,治疗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好,适宜推广和应用。手术时机宜选择发病6h后尽旱进行。在应用过程中,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颅肉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利弊,尽可能定位准确,防治颅内再出血及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李秀云  耿聪  常娜娜 《护理学报》2008,15(11):51-53
报道13例凝血功能障碍顽固性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射频热凝固技术治疗的护理体会。凝血功能障碍顽固性子宫出血患者往往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甚至淋漓不断地阴道出血造成程度不等的失血性贫血,贫血又使原发病加重;长期抗凝药物的应用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的减少又明显加重子宫出血及失血性贫血。认为护理人员掌握该类患者的疾病特点,有助于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护理配合;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及饮食状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饮食指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防止腹痛、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49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术前危险评分,观察其相应麻醉及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出血量、部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并存症、生命体征等各题参数进行术前危险程度评分后分为:Ⅰ组低危险组(10-15分),Ⅱ组中危险组(7—9分),Ⅲ组高危险组(3_6分)。结果:最高15分,最低3分,Ⅰ组术后无1例死亡,Ⅱ组死亡20例,死亡率32.3%,Ⅲ组死亡25例,死亡率71.4%,总死亡率为30.2%。结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术前危险评分,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病情,合理使用麻醉药,选择最佳术式,提高麻醉及手术安全性,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多数伴有高血压性微动脉瘤或动脉粥样硬化,在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下,易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实质出血。患者不适宜保守治疗时需手术治疗,如果术后护理不当,则预后差,死亡率高。现将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脑外科2000年3月~2005年3月共手术治疗此类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8~70岁,平均55.8岁。出血量40~160 mL,平均达60 mL。术后明显好转18例,长期昏迷2例,死亡8例,治愈率达64.3%。2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各种并发症影响手术的预后,尤其是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基底节区脑出血31例(其中19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13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脑干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小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7例,脑叶出血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5例。死亡23例,死亡率38.3%。直接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脑疝者18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结论脑出血破入脑室者继发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丘脑、脑干部位出血,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一般在46%左右,而术后再出血死亡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常因排便用力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导致发生。脑出血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便秘是脑出血术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出现便秘后,由于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可致颅内压升高,造成颅内再次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笔者2006年1月-2007年10月,对86例脑出血术后合并便秘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