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魏亚芬  殷萍  张宇  刘群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21-102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16例,经颈动脉彩超确诊的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患者284例,非IMT增厚患者132例;284例IMT增厚患者根据颈动脉斑块状态分为管壁增厚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416例患者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统计学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不同面积腩梗死组之间CRP浓度的差别.结果 IMT增厚组较非IMT增厚组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加,CRP浓度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浓度与AS程度、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创伤青壮年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及CT影像特点。方法对23例青壮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梗死病灶的形态和部位特点,对治疗结果进行随访。结果长期酗酒者14例(61%);高血压并长期服用降压药者5例(21%);4例(18%)无明确诱因。23例中4例表现为腔隙性梗死(18%),3例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13%),16例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分水岭梗死(69%)。23例中18例治愈,5例明显好转。结论青壮年非创伤急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调控失当、脑内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长期酗酒、高血脂是诱因。CT显示青壮年脑梗死以动脉供血分水岭区脑缺血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_平均年龄(65.6±10.2)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A及相关MRI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经临床及MRI检查明确诊断为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患者做头颅MRA检查,从其MRA表现及其梗死的类型以及MRA对诊断和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68例中MRI显示12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29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27例为腔隙性梗死。MRA显示56例(82.4%)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分支减少或闭塞,48例存在多根血管病变。结论 MRA结合MRI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能无创性准确定位、定性,且可显示颅内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诊断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并可为血管内治疗及二级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苑振云  杨涛  靳萍奎 《临床荟萃》2005,20(13):737-73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的变化,以及NSE与梗死灶大小、梗死部位、病程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包括大面积梗死23例,小面积梗死38例,腔隙性梗死25例。其中小面积梗死组按梗死部位分为大脑半球梗死10例,基底节区梗死11例,脑干梗死8例,小脑梗死9例。3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其血清NSE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86例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NSE含量分别为(9.1±3.2)μg/L,(18.9±5.2)μg/L,(11.7±4.5)μg/L,(8.2±1.6)μg/L,各个不同时间点NS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以第3天NSE最高。②腔隙性梗死、小面积梗死、大面积梗死3组间血清NSE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P<0.01)。③大脑半球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组、脑干梗死组、小脑梗死组4组间血清NSE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与梗死灶大小、部位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在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6例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2例正常成人,用TCCS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前动脉(ACA)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1)大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MCA、ACA患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5),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梗死组舒张末期的比率≥1.7;而腔隙性梗死组和对照组的舒张末期的比率均〈1.7。结论:TCCS检查有助于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 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 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平均年龄(65.6&;#177;10.2)岁。 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 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讨论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2002-2007年共诊断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缺血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9例,男6例,女3例,年龄8个月-7岁。采用美国GE公司Cte螺旋CT扫描,层厚5mm.横轴扫描。结果本病多于受伤后24h后出现影像学改变,表现为不同范围的低密度区,CT值在17-27HU。结论结合病史,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可以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尿酸(UA)的浓度变化,了解NSE、U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入院当天把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影像学检查提示的梗死病灶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组(50例)、小面积梗死组(64例),以健康对照组(100例)为对照,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NSE、UA;按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分别测定各组NSE、UA浓度,对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SE、UA浓度在大面积梗死组与小面积梗死组、健康对照组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UA浓度与入院时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存在正相关。结论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NSE、UA浓度变化可判断梗死面积的大小,同时NSE、UA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的正确评估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息性脑梗死(SB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SBI患者(A组)44例及第1次缺血性卒中患者(B组)70例,B组中经头颅DWI成像发现只有急性期梗死病灶的,设为纯缺血性卒中(B1亚组)19例,合并有SBI(多为陈旧性腔梗)的为B2亚组51例。收集2组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A组及B2亚组患者年龄大于B1亚组(均P0.05)。SBI患者MRI影像上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灶和小梗死灶,多分布在双侧额顶叶、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结论:年龄可能是S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选择2005年5月~2007年1月于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6例为脑梗死组,均经头颅CT/MRI 证实,男31例,女25例;年龄37~78岁,平均(57±6.2)岁;单发性梗死19例,腔隙性梗死15例,多发性梗死9例,大面积梗死13例;伴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统计和观察病灶数量、分布及大小。结果 CT检查发现病灶120个,MRI检查发现病灶480个,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率MRI检查更为准确。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与诊断应综合考虑CT及MRI,以确保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超级脑梗塞患者中应用磁共振(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探讨其在超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47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7例患者均采用MRI扫描,对于MRI扫描发现异常后加大扫描而没有强化的患者,进一步采用3D-ASL扫描,统计分析47例临床诊断明确的超级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流灌注情况、信号特点等情况。结果:血流灌注分为高关注和低灌注,实验组以MRI和3DASL扫描方法检测出40例患者为梗死区血流低灌注,7例表现出血流高灌注,其中5例为低灌注区的高灌注,2例为边缘局灶性高灌注。血流低灌注患者中,有32例的低灌注区明显大于DWI弥散高信号范围,存在缺血半暗带(图1);12例低灌注区范围与DWI高信号范围差不多大,无明显缺血半暗带(图2);血流高灌注患者中,10例高灌注区均明显大于DWI范围(图3)。MRI+3DASL扫描中,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梗死区内或边缘检测出斑片状低信号(图2,3),提示梗死区出现微出血灶,这些微出血灶在MRI扫描序列中没有发现;其中10例是血流低灌注患者(图2),4例是血流高灌注患者(图3)。有1例ASL低灌注患者且无明显缺血半暗带存在,而MRI+3DASL扫描发现梗死区微出血灶及大脑中动脉内低信号血栓(图2)。结论:全脑MRI+3DASL能够评价急性脑梗死区的血流灌注特点、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或高灌注脑损伤状态,评价梗死区责任动脉是否存在血栓及梗死区、是否存在出血风险,二者联合检查既能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点、责任动脉内血栓,还能够评价患者潜在出血风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陶志敏  沈慧丽 《中国康复》2004,19(5):302-303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脑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107例作为梗死组,另选择非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结果梗死组中伴有白质疏松38例(35.5%),其中腔隙性梗死伴白质疏松23例,与皮质、皮质下梗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对照组患有白质疏松8例(12.1%),与梗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脑梗死伴白质疏松患者中有高血压病30例,年龄51~81岁。结论①白质疏松的发生与脑部小动脉的病变有关;②白质疏松与脑梗死、高血压病和老龄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析45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与45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统计结果表明,两组在病灶部位上无明显差异。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常表现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大面积梗死,意识障碍发生率高,常伴有血脂升高。结论 提示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12例小脑梗死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12例小脑梗死患者,均行普通平扫后,加做后颅凹薄层扫描。结果较大面积(区域性)梗死5例,较小面积(直径<2cm)梗死7例,梗死区呈片状低密度影,较大面积的梗死范围与小脑动脉供血区相吻合(主要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直径<2cm的梗死灶,边缘较模糊,有2例多发。行增强扫描4例。结论小脑梗死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伴有占位征象时,需与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发展,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日趋增多,发病率增高,且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趋势。临床上经CT、MRI检查可确定梗死的范围与部位,但不能对脑血管功能和血流进行测定。TCD检测灵敏度高,能发现脑血管功能异常,获得CT、MRI难以得到的血流动力学资料,有助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为随访病情、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的形态学分析,更全面地认识脑干梗死。方法:分析45例脑干梗死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并将磁共振检查结果按不同部位分类并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有22例桥脑梗死表现为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类似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表现,占脑干梗死59.5%。从MRI检查看,病变部位主要在桥脑旁正中区。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形式多样,对老年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卒中的患者,除考虑大脑半球腔隙性梗死外,应高度警惕脑干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椎动脉血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颅外段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管壁增厚不光滑,血管内径减小,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客观评定颅外段椎动脉结构及血流状况,为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