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5例血清分为肝硬化组48例、肝炎组20例和正常对照组27例。采用终点法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MDH活性,计算MDH对诊断肝硬化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分析血清MDH与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DH活性为(72.60±7.90)U/L,肝炎组患者血清MDH活性(77.47±7.03)U/L,正常组血清MDH活性为(38.58±3.54)U/L。肝硬化组、肝炎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肝硬化与肝炎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MDH活性与ALB、ALT、TB均无相关性。阳性判断以MDH>50 U/L为标准,其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96.3%。结论肝硬化患者有MDH活性增高,可为辅助诊断肝硬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和胆碱酯酶(ChE)在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25例肝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清PA、ChE、白蛋白(ALB)、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生化指标,并按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A含量、ChE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PA含量与ALB、TB之间无明显相关,与PT呈显著负相关;血清ChE 活性与TB无明显相关,与ALB呈显著正相关,与PT呈显著负相关.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组Child-Pugh A级、B级血清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hild-Pugh C级明显低于B级、A级及对照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级、B级、C级血清ChE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三级之间血清ChE活性差异也具有显著性;两项指标均呈现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其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的患者.结论:血清PA含量和ChE活性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和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酶活性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以对氧磷(paraoxon)为底物测定76例正常、26例急性肝炎、45例慢性肝炎和7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基础PON-1活性和1 mol/L NaC1刺激后PON1活性;PCR扩增PON1基因,Alw I酶切PCR产物,对PON1基因192位多态性进行分型.结果 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PON-1基础活性水平分别为403z±145,312±83,201±114,137±99 U/ml;1 m01/L NaC1刺激后PON-1活性分别为673±232,509±139,335±151,233±162 U/ml.与正常对熙比较,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PON-1活性基础水平和1 mol/L NaC1刺激后PON1活性均显著下降(P<0.01),肝硬化组下降最明显.肝硬化Child A,Child B和Child C组患者血清PON-1活性基础水平分别为185.5±98.6,141.6±93.6,86.7±51.2 U/ml;1mol/L NaC1刺激后PON-1活性分别为308.9±161.3,227.1±116.3,124.9±78.1 U/ml.Child B组比A组PON1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Child C组又比B组PON1酶活性显著下降(P<0.01).在肝硬化Child A,Child B和Child C组患者PON1的192位R-Q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PONl活性下降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相关,可反应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且PON1基因192位多态性不影响肝硬化各组的PONl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在各类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各类肝损害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 1)活性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对氧磷为底物,用速率法测定134例肝炎患者血清PON 1活性,同时测定ALT、GGT、ALP、TP和ALB水平,分析ALT、GGT、ALP、TP和ALB水平与PON 1活性的关系,并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PON 1活性的变化。结果:134例肝炎患者的PON 1活性比92例正常对照显著降低[(125.2±31.9 U/ml)vs(173.5±25.3 U/ml)],入院时PON 1活性分别为:重型肝炎(100.1±35.2)U/ml、急性肝炎(98.2±42.5)U/ml、肝炎后肝硬化(111.3±36.8)U/ml、慢性肝炎(125.3±31.2)U/ml。血清PON 1活性与ALT、GGT、ALB、ALP和TP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63、-0.546、0.587、-0.412和- 0.393),且血清PON 1活性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其他指标。治疗后2周,急性肝炎组PON 1活性逐渐上升,治疗后4周和6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组基本恢复正常,其他组经过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虽有上升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ON 1活性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对各类肝损害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文对585例全部有病理学诊断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及285例正常健康成人血清中胆碱酯酶(CHE)活性进行测定。同时还测定其它相关血清学指标(ALT,AST、TBIL、ALB,PA)。结果正常健康成人血清中胆碱酯酶(CHE)活性为:(11406±4033)U/L;慢性活动性肝病(CAH)为:(6429±1555)U/L;肝硬化患者(LC)活性为:(2499±1153)U/L。CHE与ALB、PT正相关。当CHE活性为3500U/L时,L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9%和95%。结论在所检测的酶活性中,CHE是唯一一个在早期肝纤维化时活性明显降低的酶,CHE活性高低与病理分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对同一患者来说,CHE的动态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CHE检测方法特异,血浆活性影响因素少,因此是诊断肝硬化、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和肝组织损伤程度的敏感特异性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邓伟  赫军  陈泛野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4):562-564,568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血清胆碱酯酶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1996 至2005年间肝硬化患者72例,对其进行门奇静脉断流术66例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60例(A组),丙型肝炎后肝硬化4例(B组),酒精性肝硬化2例(C组).另取同期收治的胃肠疾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D组).[结果]随着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的下降,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也出现降低,A~D组分别为(3 460±835) U/L (ALB≥35 g/L)、(2 730±920) U/L(ALB 30~35 g/L)、(2 190±866) U/L(ALB 25~30 g/L)、(2 134±672) U/L(ALB<25 g/L),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血清胆碱酯酶随着肝脏功能的下降,胆碱酯酶也出现相应的降低,其中 Child C 级组与 Child B 级组、Child B级组与 Child A 级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肝功能评估为 Child A 级,手术后肝功能分级分别为 Child A 级、Child B 级、ChildC 级的患者手术前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手术前肝功能评估为Child B级,手术后肝功能分级分别为Child B级、ChildC 级的患者手术前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肝功能分级为 Child C 级患者无论手术前为 Child A 级、Child B 级还是Child C 级,手术前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黄疸等并发症的患者术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的患者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统计学差别呈显著性(P<0.05).接受手术的66名患者中,有5人术后出现肝昏迷,一例严重者死亡,术前血清胆碱酯酶均低于1 900 U/L.[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慢性肝病肝脏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以作为临床评价肝储备功能的手段之一.通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来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可弥补传统的Child 分级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及转归。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45例,为重叠感染组,回顾性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治疗的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生化指标、嗜肝性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球蛋白(G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中GLB(对照组34.5±7.0 g/L、重叠感染组36.3±6.5g/L)与AST(对照组460±100 IU/L、重叠感染组470±115 I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叠感染组患者的ALT(1210±360)IU/L、TB(281±95)μmol/L、PT(20.0±3.0)s、HBe Ag阳性率(22.22%)、ALB(26.8±4.8)g/L,对照组患者ALT(693±288)IU/L、TB(105±41)μmol/L、PT(14.3±2.2)s、HBe Ag阳性率(40.0%)、ALB(49.5±5.0)g/L,重叠感染组患者ALT、TB、PT显著高于对照组,AL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 Ag呈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患者比率较小,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病情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 Child-Turcotte-Push (CTP)及终末肝病模型(MELD)两个评分系统探讨肝硬化患者血白蛋白(ALB)、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U)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比较两个评分系统.方法 97例肝硬化患者按CTP分级分为ChildA级36例(ChildA级组)、ChildB级29例(ChildB级组)、ChildC级32例(ChildC级组);按MELD评分分为<18分68例(<18分组)和≥18分31例(≥18分组);,另选正常对照组35例,检测其ALB、UM-Alb、Uβ2-MG及NAG-U并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肝硬化患者UM-Alb、Uβ2-MG及NAG-U活性水平ChildB级组[(13.17±1.42)mg/L、(15.49±2.51)mg/L、(0.93±0.23)U/L]与ChildC级组[(28.00±7.14)mg/L、(54.27±9.46)mg/L、(2.14±0.62)U/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17±0.61)mg/L、(1.34±0.38)mg/L、(0.67±0.08)U/L](P均<0.01),肝硬化患者的UM-Alb、Uβ2-MG及NAG-U水平ChildA级组与ChildC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级、B级与C级各组ALB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各组间AL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MELD评分ALB、UM-Alb、Uβ2-MG及NAG-U的活性水平在<18分组[(30.91±5.28)g/L、(9.24±2.74)mg/L、(11.24±3.56)mg/L、(0.84±0.35)U/L]、≥18分组[(27.08±4.87)g/L、(29.31±8.23)mgs/L、(56.87±13.11)mg/L、(2.32±0.71)U/L]及时照组[(45.21±2.73)g/L、(5.17±0.61)ms/L、(1.34±0.38)ms/L、(0.67±0.08)U/L]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ALB与UM-Alb(r=-0.262)、Uβ2-MG(r=-0.243)、NAG-U(r=-0.257)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检测ALB、UM-Alb、Uβ2-MG及NAG-U活性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的判断.CTP及MELD两个评分系统在本院均适用,MELD较灵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及胆固醇(CHO)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40例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HE、ALB、CHO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的血清CHE(2 352.64±817.25)U/L、ALB(31.26±6.92)g/L、CHO水平(3.37±0.2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级患者的血清CHE(3 420.38±626.03)U/L、ALB(34.78±6.07)g/L、CHO水平(3.32±0.15)mmol/L较B级和C级高,B级血清CHE(2 989.47±756.92)U/L、ALB(30.45±7.45)g/L、CHO水平(2.90±2.02)mmol/L显著高于C级(P0.05)。结论血清CHE、ALB、CHO水平检测可用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能够有效评估肝功能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补体C3含量变化在肝硬化患者临床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55例肝硬化,按肝硬化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失代偿组33例和代偿组2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TBA,散射比浊法检测补体C3,速率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对各组间TBA、补体C3及ALT的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失代偿组、代偿组、对照组血清补体C3分别为(0.97±0.21)g/L、(0.51±0.29)g/L、(1.18±0.26)g/L,TBA分别为(19.64±13.16)μmol/L、(97.00±59.40)μmol/L、(6.38±3.88)μmol/L,ALT分别为(47.54±37.04)U/L、(86.09±84.75)U/L、(25.77±10.06)U/L,失代偿线与代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除ALT无差异外,TBA及补体C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及补体C3的水平,有助于发现肝脏合成及了解代谢功能损害的状况,对于判断病情、预后、转归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实验室诊断在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测定健康者、酒精性肝病患者、非酒精性肝病(甲肝、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发病期(ALT≥65U/L)及治疗后(ALT≤65U/L)血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m-AST)、纤维结合蛋白(Fn)、γ-谷氨酰转移酶(r-GT)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m-AST在ALD组和NALD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与46%(P〈0.05),Fn在ALD组和NALD组中的阳性检出率57%与60%(P〉0.05),γ-GT在ALD组及NALD组中阳性检出率90%与88%(P〉0.05);in-Asr在ALD组19.3±10.3U/L与对照组t检验P〈0.05与NALD组t检验P〈0.05;Fn在ALD组335。6±59.5mg/L与对照组t检验P〈0.05与NALD组t检验P〉0。05;r-GT在ALD组67.5±54.4U/L与对照组t检验P〈0.05与NALD组t检验P〉0.05;AID组治疗前后m-AST、Fn下降较为明显,经t检验P〈0.05说明治疗前后m-AST、Fn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m-AST活性测定对有无活动性酒精性肝病有诊断和鉴别、及疗效有诊断价值;Fn的测定对早期判断酒精性肝病以及治疗疗效有一定价值,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良好指标;r-GT酶诊断酒精性损伤的敏感性甚高但γ-GT增高的特异性不高。  相似文献   

12.
卫峥  徐天敏 《临床荟萃》2012,27(10):840-843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51例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采用保肝、退黄、对症支持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用量按150~200mg/d,使用1周后逐渐减量,改为泼尼松口服,直至停药。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化学指标及激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8周治疗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组ALT从治疗前(652.3±201.5)U/L到治疗后(40.8±12.2)U/L,对照组从治疗前(623.4±182.7)U/L到治疗后(57.3±14.8)U/L,治疗组TBIL从治疗前(312.7±90.5)μmol/L到治疗后(30.6±8.5)μmol/L,对照组从治疗前(298.6±94.2)μmol/L到治疗后(44.6±10.3)μmol/L,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逐渐上升趋势,治疗组ALB从治疗前(24.9±3.5)g/L到治疗后(31.4±4.5)g/L,对照组从治疗前(25.2±3.6)g/L到治疗后(30.5±4.1)g/L;治疗组TC从治疗前(2.0±0.3)mmol/L到治疗后(3.0±0.4)mmol/L,对照组从治疗前(2.0±0.5)mmol/L到治疗后(3.0±0.2)mmol/L;治疗组PTA从治疗前(37.2±11.3)%到治疗后(70.4±17.9)%,对照组从治疗前(35.3±10.9)%到治疗后(60.1±7.1)%,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比对照组高(88.9%vs 62.5%,P<0.05)。治疗组发生低钾血症、血糖升高和白细胞升高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8.1%vs 20.8%、37.0%vs 8.3%和51.9%vs 16.7%(P<0.05或<0.01)。结论肝衰竭早期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良好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与临床非创伤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6例,均行肝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分期,根据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S0-S3期)、肝硬化组(S4期、活动性肝硬化),了解其构成比;研究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非创伤性指标(包括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系列、HBV—DNA载量、肝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HBeAg阳性等25项)的关系。结果①在1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S3期115例,占65.3%,S4期31例,占17.6%,活动性肝硬化30例,占17.1%。②在非肝硬化与肝硬化2组间,年龄、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HBeAg、AAR(AST/ALT)、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B)、球蛋白(GL8)、AGR(ALB/GLB)、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酸转肽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脾脏肋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25项非创伤性指标中,患者的年龄、HA、PCⅢ、HBeAg、AAR、DBil、ALB、CLB、AGR、ACP、GGT、RBC、WBC、RCT、INR、PTA、纤维蛋白原和脾脏肋间厚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组织学肝硬化患者,临床上有许多非创伤指标有助于判断组织学肝硬化;HBeAg阴性比阳性患者存在组织学肝硬化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病理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生化、血常规、血清病毒载量及乙型肝炎标志物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找到有较好相关性的临床指标;通过肝活检证实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探讨肝活检的重要性及价值。方法 对2007年6月—2009年8月在传染科行肝穿刺活检的3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等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HBV DNA定量及乙肝标志物的不同状态与肝穿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 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有一定相关性(P〈0.05);血清ALT、AST、ALB、GLB、PT有助于判断肝组织炎症程度(P〈0.05);ALB、GLB、WBC、PLT、PT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有意义(P〈0.05);HBV DNA复制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关(P〉0.05),但存在负相关的趋势;纤维化程度高的患者HBeAg阴性组较HBeAg阳性组更多(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56.3%。结论 动态监测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程度,但要确诊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肝组织病理活检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HA)及其相关蛋白(SHAP-HA)等血清学指标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及所继发的原发性肝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观察HA及其相关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并分析HA和SHAP-HA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关系。结果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之间血清HA、SHAP-H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之间血清SHAP-H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HAP-HA和HA与AST、ALT、AFP呈正相关,血清SHAP-HA和HA与AlB、PLT呈负相关。结论 SHAP-HA与HA相比更能表明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0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两组甲状腺激素游离T3和游离T4(即FT3和FT4)。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LT、AST、GGT、ALP、TB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ALB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LP与FT3、FT4呈正相关(r=0.306,P〈0.01;r=0.326,P〈0.01),ALB与FT4呈负相关(r=-0.395,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肝功能损害,ALP、ALB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肝功生化指标变化可作为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病情和观察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判断肺结核患者肝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152例肺结核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PA,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作对比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血清PA测定值(217.5±84.9)mg/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测定值(316.4±84.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4,P〈0.001),而ALT和AST的测定值肺结核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5、0.8.06,P〉0.05)。肺结核患者血清PA的异常率为39.50,明显高于ALT(13.10)及AST(9.8%)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4、35.84,P〈0.01)。结论血清PA对判断结核患者早期肝功能损伤有重要意义,其敏感性优于ALT和AS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C)与肝炎后肝硬化(VC)的发病人群特征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70例)与VC(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肝硬化临床表现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1,谷氨酰转肽酶(y-GT)、碱性磷酸酶(ALP)与总胆红素(TBil)的差异。结果AC组男性比例为91.43%(64/70),显著高于VC组64%(192/300)(X2=15.76,P=0.003);AC组的平均年龄和病程分别为(50.13±12.35)岁和(2.09±0.67)年,显著低于VC组的(58.66±7.45)岁和(4.56±1.14)年(t=3.97,P=0.042;t=5.22,P=0.034);两组患者间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退行性表现中AC组患者鼻出血(18.57%)、齿龈出血(27.14%)、肝掌(64.29%)、蜘蛛痣(45.71%)的比例显著高于VC组(6.33%、15.00%、47.00%、29.67%),其P值分别为0.017、0.036、0.025、0.016;门脉高压表现中AC组脾大(81.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5.71%)的发病率显著低于VC组(90.33%、86.00%),其P值分别为0.037和0.011;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显示AC组患者的AST/ALT比值、1-GT、ALP分别为1.97±0.45、(152.33±23.41)U/L和(232.46±35.16)U/L,显著高于Vc组的1.00±0.22、(45.89±11.23)U/L及(102.23±21.78)U/L,其P值分别为0.035、0.011及0.007。结论AC与VC发病人群特征不同,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8例,给予传统方法治疗;B组41例,给予传统方法+恩替卡韦治疗;C组47例,给予传统方法+恩替卡韦+扶正化淤胶囊治疗。扶正化淤胶囊治疗24周,其他3组患者治疗观察48周。观察肺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改变效果。结果治疗后C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A、B组比较[透明质酸(HA):(152.3±72.3)μg/L、(212.3±86.9)μg/L、(325.6±153.1)μg/L,F=30.18,P〈0.01];[层粘连蛋白(LN):(104.7±23.9)μg/L、(139.9±28.9)μg/L、(127.7.4-76.0)μg/L,F=36.99,P〈0.01];(Ⅲ型前胶原(PcⅢ):(167.8±61.4)μg/L、(207.5±78.1)μg/L、(263.1±113.2)μg/L,F=30.34,P〈0.01)]和Child—Pugh评分(6.94±1.31、7.53±1.24、8.77±1.36,F=14.45,P〈0.01)下降均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患者肝功能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8±41)U/L、(147±96)U/L、(75±19)U/L,F=16.82,P〈0.01];[白蛋白(ALB):(38.1±1.7)g/L、(26.5±3.5)g/L、(35.4±1.8)g/L,F=4.69,P〈0.01];[总胆红素(TBil):(31.9±12.7)μmol/L、(85.2±58.3)μmol/L、(46.1±17.8)μmol/L,F=15.10,P〈0.01]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善[(76±24)%、(57±12)%、(73±18)%,F=79.26,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快速抑制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同时应用扶正化淤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肝纤维化和棍高廉者的向洁蛋白含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