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传统取穴中的部分腧穴在患者肌张力已有增高的情况下,不仅不利肌张力的降低,而且会加重痉挛模式的形成。从康复医学的角度,针刺治疗应准确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及异常运动模式,然后根据肌肉解剖及其运动终板的分布特点,结合传统腧穴的分布,最终决定针刺部位,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另外,刺激方式的选择,刺激量的把握也十分重要。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群取穴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比观察。对象:选择2003-03/1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卒中住院患者6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6~7…  相似文献   

2.
肌张力增高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按肌张力增高程度将 10 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 4组 ,均接受康复训练 ,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 1个月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定。结果训练 1个月后 ,4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ADL均有提高 ,但肌张力轻度增高的患者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肌张力显著增高的患者 (P <0 .0 1)。结论肌张力过度增高可显著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3.
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脑卒中后合并肌张力增高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郝智口服,对照组给予安定口服,每周评定疗效1次,共观察两个月。肌张力测定采用Ashworth评分方法。结果:治疗组38例,显进15例,进步17例,无效6例;对照组38例,显进1例,进步6例,无效31例。治疗组中,4例头晕,2例行走不稳,1例胃痛,1例全身不适,经减量及对症治疗好转,未影响治疗。结论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冲击波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理疗、中医康复等康复治疗方法,冲击波组除上述康复治疗外,每周进行2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强度0.8~1.5 bar,频率10 Hz。2组治疗均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及手功能(采用DASH问卷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且在治疗后由患者对此次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MAS评分,上肢及手功能DASH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均有所改善(均P<0.05),且冲击波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冲击波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体外冲击波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和改善脑卒中患者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脑卒中后合并肌张力增高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郝智口服,对照组给予安定口服,每周评定疗效1次,共观察两个月。肌张力测定采用Ashworth评分方法。结果治疗组38例,显进15例,进步17例,无效6例;对照组38例,显进1例,进步6例,无效31例。治疗组中,4例头晕,2例行走不稳,1例胃痛,1例全身不适,经减量及对症治疗好转,未影响治疗。结论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脑瘫 (CP)是一组由于脑异常发育或早期受损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综合征 ,其肌张力异常包括痉挛型、肌张力障碍型及混合型等。痉挛型脑瘫临床上多见 ,约占 75 % ,其特征是在一定阻力下在增加活动速度或在一定速度下增加阻力时张力增高 ,肢体活动时由于牵张反射异常使拮抗肌的激活增加 ,而肌张力障碍型脑瘫是由于持续肌收缩导致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在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形成肌肉激活的异常模式。在休息时可以产生异常姿势与关节僵硬 ,两种类型可发生于同一肢体 ,且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 ,因此区分这两者就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方法:将108例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透刺康复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组在取穴上选用拮抗肌群腧穴芒针透刺,同时配合现代康复手段抗痉挛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法。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疗效。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拮抗肌电针治疗进行干预。电针每次持续30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患侧肌张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分,MA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测定结果(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对患侧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从而改善患肢肌张力,使运动更为协调,增强患者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42,P>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42,P<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2.49,P<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2.24,P>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χ2=21.87,P<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2.50,P<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肌张力水平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为2001-01/2002-08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所有患者年龄40~70岁,为第1次临床发病,病程在7d之内,均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但无意识障碍。根据入院时肌张力情况将98例患者分为3组:低肌张力组(n=28),修订Ashworth肌张力0级及0级以下;轻度肌张力增高组(n=50),修订Ashworth分型中1-及1+型;明显肌张力增高组(n=20),修订Ashworth分型中的2,3和4级。3组进行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至发病后1个月。在患者入院时、发病后1,2个月时进行3次功能测评,评定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98例患者均完成了前2次测试,3个月时49例患者犤50%(49/98)低肌张力组18例、轻度肌张力增高组16例、明显肌张力增高组15例犦完成了3次测评。①入院时3组两项评分无差异。发病后1个月时轻度肌张力增高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较低肌张力组和明显肌张力增高组降低犤(7.16±3.12),(14.34±3.02),(10.32±2.56)犦;Barthel指数较低肌张力组和明显肌张力增高组明显增高犤(73.16±10.22),(46.25±8.62),(57.58±9.14)犦。②发病后2个月时轻度肌张力增高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仍较低肌张力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