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肾炎患者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分子表达(CR1)特点以及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测定CR1分子的数量.结果治疗前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肾炎患者存在红细胞CR1分子活性继发性降低,致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降低,使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临床治疗后能够提高红细胞CR1分子活性,改善RCIA功能及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动态定量检测慢性肾炎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具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韩景银  杨文东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2):117-118,126
目的观察慢性肾炎患者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分子表达(CR1)特点以及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测定CR1分子的数量。结果治疗前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肾炎患者存在红细胞CR1分子活性继发性降低,致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降低,使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临床治疗后能够提高红细胞CR1分子活性,改善RCIA功能及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动态定量检测慢性肾炎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具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的分子定量测定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为临床常规检验和进一步研究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ECR1),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和重复性良好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戊二醛固定红细胞,并定量“液相包被”于V型板中,依次加入抗CR1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AP)标记二抗及可溶性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孔,405nm比色,计算吸光度值(A)。结果 正常人ECR1分子表达数量A值平均值为1.26±0.35,显高于肝细胞癌(0.87±0.21)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1型补体受体(CR1)基因多态性与红细胞CR1数量、黏附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132例T2DM患者和124名正常健康人群CR1基因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红细胞的CR1数量,检测红细胞黏附活性,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患者红细胞表面的CR1数量和黏附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R1基因型在2组的分布频率均为HH型最高、HL型次之、LL型最低。T2DM组CR1基因等位基因L频率为14.8%,高于对照组(11.3%),但2组CR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比较,HH型与HL型红细胞CR1数量及黏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均>0.05)。T2DM组HH型与HL型红细胞CR1数量与黏附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Ρ<0.05)。结论 T2DM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间CR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而T2DM患者红细胞CR1数量及黏附活性减低,提示T2DM的发生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细胞补体受体I型(C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以及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用TaqMan荧光探针定量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503例壮族人群CR1基因rs2296160 C/T、rs2274567 G/A和rs4844600 G/A位点,并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的欧洲人、非洲人、日本人和北京人群的SNP分型数据,比较分析各人群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广西壮族人群中CR1基因rs2296160 C/T、rs2274567 G/A和rs4844600 G/A位点存在多态性,3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在男女性别间比较,P分别为0.591、0.293和0.525;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女性别间比较,P分别为0.310、0.122和0.2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96160 C/T、rs2274567 G/A和rs4844600 G/A 3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欧洲和非洲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日本人及北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CR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及非洲人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为人类学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SAPO-1/Fas、TNF-α、NO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酵母菌-红细胞免疫黏附试验,对45例化疗前和17例化疗后病情缓解者进行了红细胞C3b受体化环试验(RBC—C,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RBC—ICR)及ELISA法对107例肿瘤患者及22例健康人进行厂SAPO-1/Fas的检测,其中部分进行了TNF-α、NO检测。结果 肿瘤患者血清SAPO—1/Fa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且与肿瘤种类无关;17例化疗后病情缓解者SAPO-1/Fas表达水平比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45例和17例肿瘤患者血清同时检测SAPO-1/Fas、TNF-α表达水平及SAPO-1/Fas、NO含量并进行单冈素直线相关分析,分别为r=0.76,P〈0.05.r=0.72,P〈0.05,呈最著正相关。RBC—C、bRR明显降低,45例肿瘤患者化疗前又明显低于17例病情缓解者(P〈0.01),RBC—ICR明显高于健康人,45例化疗前肿瘤患者RBC—ICR明显高于17例化疔后病情缓解者(P〈0.01)。结论 肿瘤患者RBC—ICR和SAPO-1/Fas、TNF-α、NO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早显著正相关,RBCC,bRR明显降低。为研究红细胞免疫与淋巴细胞免疫的相互关系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是很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1981年,美国学者 Siegel等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在灵长类动物中,红细胞的一个功能是通过补体受体1(CR1)促进免疫复合物由循环中完全清除,CR1是红细胞重要的免疫物质基础。在许多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红细胞CR1水平下降,且与CR1基因多态性、疾病的活动性可能相关。红细胞CR1是决定疟疾敏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成为药物与疫苗发展的一个靶子。  相似文献   

9.
1963年尼雪俄考证实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细胞膜上的多态性单链跨膜糖蛋白.后来将其命名为I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l).CR1分子是补体C3b、iC3b和C4b片段的受体,与C3b的亲和力最强.它在红细胞膜上含量最多.约占总量的95%.1979年Fearon等[1]首次分离纯化出CR1分子.多年来,关于CR1分子的研究在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本文旨在将国内外关于红细胞膜上CR1分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临床常规检验和进一步研究红细胞补体受体1 型(ECR1)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和重复性良好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戊二醛固定红细胞,并定量“液相包被”于V 型板中,依次加入抗CR1 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AP) 标记二抗及可溶性底物显色,移显色液于比色孔,405 nm 比色,计算吸光度值( A) 。结果 正常人ECR1 分子表达数量A 值平均值为1 .26 ±0 .35 ,显著高于肝细胞癌(0 .87 ±0 .21) 和系统性红斑狼疮(0 .42 ±0 .16) 等患者(t= 8 .62 ,P< 0 .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CR1 分子表达的数量显著低于肝细胞癌患者(t= 11 .27 ,P< 0 .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并且ECR1 数量表达与狼疮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显著相关。结论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CR1 分子的数量表达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形式;肿瘤患者的中、低表达显著升高,狼疮患者无高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双抗体ELISA夹心法。 方法:用鼠抗人CD35单克隆抗体(mAb)包被反应板,以兔抗人sCR1抗体(PcAb)为夹心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为检测抗体,纯化后的人sCR1蛋白为标准品,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sCR1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并检测50例体检健康者和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样本中sCR1水平。 结果: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人血清sCR1的线性范围为15.6~250 ng/mL。低、高浓度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9.3%、7.1%;批间CV分别为11.2%和9.82%;回收率分别为89.5%和92.5%。50例健康人和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分别为(33.82±5.88) ng/mL和(152.99±9.51) ng/m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0.18, P<0.001)。 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人血清sCR1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好。初步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免疫耐受与应答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基因点突变分布特点及数量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4例肝脏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含量大于106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作为免疫耐受组研究对象,选择110例初次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伴或不伴有肝细胞性黄疸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为免疫应答组研究对象.采用PCR和Hind Ⅲ酶切技术对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点突变进行分类,并采用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水平.结果:免疫耐受组红细胞CR1基因无点突变的患者明显低于应答组(P < 0.05);免疫耐受与应答组的女性患者其无点突变百分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 < 0.05);在红细胞CR1基因无点突变的患者中,耐受组患者CR1分子数量较应答组明显下降(P < 0.05);发生点突变个体的CR1分子数量明显低于未发生点突变的患者(P < 0.01).结论:红细胞CR1基因点突变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反应状态有关,女性患者以无点突变类型为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5+B细胞水平和红细胞I型补体受体(CR1)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36例SLE患者和2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CD5+B细胞和红细胞CR1进行检测. 结果 SLE患者CD5+B细胞水平较正常人高(P<0.05),活动期较稳定期明显增高(P<0.01);SLE患者CR1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1),活动期较稳定期明显降低(P<0.01);SLE患者CR1与狼疮活动积分呈负相关(P<0.05);CR1与CD5+B细胞呈显著负相关(P<0.01);CD5+B细胞与SLEDAI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活动期SLE红细胞CR1明显降低,CD5+B细胞明显升高.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与SLE疾病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相关免疫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C3b受体(RBC-C3b)、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的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结果比较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RBC-C3b受体下降(P<0.01),而RBC-ICR明显升高(P<0.01)。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补体C3含量、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等相关免疫指标进行分析:补体C3含量下降,而CIC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果还发现经细胞免疫功能与上述免疫指标存在某些相关性。所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C3bRR)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试验,检测受试者矿泉浴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结果表明:矿泉浴能调节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主要表现为RC3bRR增高。为研究矿泉浴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6.
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对膀胱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膀胱癌患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行保留膀胱手术的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红细胞I型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促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ETE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ATER)及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NTER),同时测定20例健康献血员的红细胞免疫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术前C3bRR、RFER、3项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均降低,ICR、RFIR增高;鸦胆子油乳灌注后C3bRR、RFER、ETER、ATER、NTER升高,ICR、RFIR降低,在术后2个月达到峰值,6个月后恢复到正常人水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患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化疗可提高膀胱癌患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F)与血清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肝功能正常、血清HBV DNA大于106 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正常组,48例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功能异常组。检测RNIAF,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sCR1含量。结果肝功能异常组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较肝功能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而sCR1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观察持续肝功能异常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含量变化,显示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9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呈明显负相关(r=-0.87)。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RNIAF与血清sCR1的含量变化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1世纪开始,糖尿病飞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成为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预计在2025年会增加到3亿人,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数的5%~10%,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发生分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去除血型抗体制备O型红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去除血浆中血型抗体的O型红细胞的制备工艺,为临床提供安全的O型红细胞制剂。方法使用处理后的冰冻干燥A型、B型红细胞膜,分别加入O型红细胞血浆中吸附血浆血型抗体物质,并检测吸附后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结果使用海藻糖冻干保存红细胞膜可保存其抗原性,吸附后,可去除血浆中抗A、抗B抗体80%—99%,同时红细胞变形指数、ATP、渗透脆性、上清游离Hb含量与吸附前(正常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在正常参考范围;流式结果显示,吸附后采用离心方法,红细胞膜去除率可达到77%。结论用冰冻干燥红细胞膜去除ABO血型抗体为O型红细胞的他型输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N IDDM)患者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分子(CR 1)的数量表达水平变化(即活性变化),探讨患者红细胞CR 1分子活性变化与N IDDM及发生并发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法测定红细胞CR 1分子的数量。结果:N IDDM患者红细胞CR 1分子的数量表达低于正常人平均水平(P〈0.01),有并发症组红细胞CR 1分子的数量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检测N IDDM患者红细胞CR 1分子的数量,对判定病情及并发疾病的预防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