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灾难救援护理人员心理危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常见的心理危机、相关因素、应对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护理人员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
灾难救援中护理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淑芳  杨萍 《天津护理》2009,17(2):100-101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造成严重的灾害。笔者于2008年5月14日到达四川广元,直接参加灾区现场急救、转运,并与广元中心医院及华西医院ICU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救护。现就灾难救援中的护理工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灾难频发,护理人员在这些灾难的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对减少生命损失和改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_1]。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中往往将精力集中在伤病员及灾民上,而忽视了自身防护,导致了很多护理人员灾难救援时的生理及心理伤害。现将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空难、疫病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这些灾难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给人带来物质与经济损失[1],而且由于灾难的不可预测性、不可抗拒性及其所造成毁灭性后果,这种突然的、强烈的刺激,特别是面对那些残酷的悲剧场面,可引起明显的心理反应,恐惧甚至绝望。而救援人员往往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的第一现场,他们在应对处理灾难性事件的援助性工作事件时,虽然不是第一受害者,但作为救助者,异常的场景同样会使其心理受到冲击和伤害,都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对预防和应对救助者心理危机具有现实意义。1对救援人  相似文献   

5.
灾难救援中护士的角色和职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琳何国平  李祝英 《护理研究》2006,20(12):3203-3204
各种自然和人为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完善灾难医疗系统是当务之急。作为急救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护士在灾难救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灾难救援的3个阶段阐述了护士在救援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  相似文献   

6.
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力资源要求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有幸参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印度尼西亚海啸的救援行动,对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力资源的要求有了一些认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琳  何国平  李祝英 《护理研究》2006,20(35):3203-3204
各种自然和人为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完善灾难医疗系统是当务之急。作为急救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护士在灾难救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灾难救援的3个阶段阐述了护士在救援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  相似文献   

8.
笔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有幸参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印度尼西亚海啸的救援行动,对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力资源的要求有了一些认识,现报道如下。加大护理人员在救援队伍中的比例护理人员在医学救援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住我国在医学救援中往往派出多名医生,而很少甚至不派出护理人员。本次的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是我国第一次有护理人员参加的救援,但第1批16名医疗救援人员中仅有2名护理人员,第2批也仅有3名护理人员。其他国家医疗救援队伍中护理人员的比例多在10%~20%,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灾难后,救援人员所面临的是大量外伤、骨折、腹泻、脱水…  相似文献   

9.
救援护理学是研究在各种突发性灾害情况下利用现代护理技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综合手段,对伤病员实施救生脱险、卫生救援护理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救援护理学是研究在各种突发性灾害情况下利用现代护理技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综合手段,对伤病员实施救生脱险、卫生救援护理的科学。灾难救援在组织形式上一般以急救医学为基础,与其他救援人员共同组织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护士是急救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1.
灾难救护医护人员心理救援能力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灾难救护医护人员对心理救援能力培训的需求,为组织和开展灾难救护心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四川两地4所三级甲等医院中参加过灾难(地震、交通事故、火灾等)救护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既往接受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情况、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及对实施灾难救护心理培训模式的需求。结果247名医护人员中仅63名(25.5%)参加过相关心理培训,培训方式主要为参加讲座(37人次);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各项内容的需求均分均在4分以上,得分最高的是灾难情境避险及遇险应对(4.58±0.53)分;66.4%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讲座的形式接受培训,50.2%的被调查者希望每年能有1~2次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以有经验的救护人员分享其经历(57.1%)和分析现场救护相关资料(55.1%)为主,59.5%的被调查者希望培训安排在平时工作中。结论目前医护人员的灾难救援心理知识储备不足,只有拓宽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法、加强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有效提升其灾难救护的心理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近30年来意外灾害在世界范围内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大型突发群伤灾难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关注,也对医疗单位如何紧急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时、准确、有效地救护,可以大大降低伤员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而在灾难应急救援中如何迅速、及时、准确收集伤员信息以确保救治顺利进行的研究也成为历年来医疗单位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区生态破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震后的应急指挥、救援、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中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及指挥、军队及专业救援队救援、医疗救援及防疫工作和新科技救援等几个方面,看我国在灾难救援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对灾难救援人员的早期心理干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对地震救援官兵的早期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将316名地震救援官兵按连队建制随机分为研究组150名和对照组166名,于地震后第11天应用CISD技术对研究组进行心理干预,于地震后第10天和第5个月采用症状自述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估。结果:2组官兵第1次SCL-90评分无显著差异;研究组第2次SCL-90评分较第1次评分明显降低,以躯体化和敌对性尤为明显(P0.05);对照组第2次SCL-90评分较第1次评分明显增高(P0.001);研究组第2次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第2次评分(P0.001)。结论:重大灾难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影响在未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CISD对地震救援官兵的早期心理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全世界灾难发生的情况来看,呈现形式多样、危害程度增大的特点,如何科学应对灾难,最大限度地将灾难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灾难如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灾难医学救援工作者是科学应对灾难的轻骑兵,正可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笔者从战略、战术、战法3个层面阐述灾难医学救援研究的新思路,意为灾难医学救援增添新活力、注入新举措、迈出新步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人,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公安、消防、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灾难救援医学教育系统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我们能预报并处理好一些可能的灾难事件,但仍有很多灾难,诸如:恐怖袭击、厂矿事故、车祸、地震、海啸等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伤亡,伤员数量及伤情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单个或当地医疗机构的常规工作负荷.在医学上要应对这些灾难事件,就需对灾难医学救援相关人员进行制度化的培训.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院前急救与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院前医疗急救与灾难紧急医疗救援都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体系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灾难紧急医疗救援策略研究而言,目前我国承担这一任务的先驱是院前医疗急救体系(SARS防治的启  相似文献   

20.
某医院灾难救援护理团队在历次地震塌方救灾中,灾后15 min内即全员全装集合到位,30 min内便出发奔赴灾区,到达后即刻投入救援,且能完善自我保障,可实现救援连续性。针对我国灾害救援护理团队现存问题,对该院灾害救援护理团队的心理准备、人员配置及分组、体能及协同训练、物资储备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