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创性(非侵入性)心脏检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诊断技术之一,不仅被广泛地用于诊断和评价各种心血管疾病,而且是评价心功能状态、观察病情、疗效考核和估价预后的极有用的方法。由于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的长足进展,目前创伤性心脏检查技术,如左、右心导管检查术、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术已大为减少。创伤性心脏检查技术要经静脉或动脉插入心导管,需要设备多,操作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且不能多次重复检查均为其缺点,有时尚可能引起某些并发症,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可致残或造成死亡。按目前国内条件,这些创伤性技术在基层单位尚难开展,而一般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设备较为简单,对病人损害不大也无痛苦,且可多次重复检查,均为其优点,较适合于基层单位开展心功能检查。广义来讲,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包括常规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体表等电位标测(胸前多电极描记技术)、心向量图、心音图、超声心动图(包括M型、二维、三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尖搏动图、心阻抗图、颈动脉波、体表希氏束电图、食管心房调搏技术、普通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显象以及放射性核素技术等。鉴于本刊读者主要对象是基层医务人员,故本讲座着重介绍常用的、基层容易开展的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对于较为新尖的或要求设备多、费用昂贵而基层目前难以开展的项目只作一般知识性介绍,便于读者掌握其应用范围和主要适应症,以便需要向上级医疗单位转送病人时,还应做那些检查心中有数。本讲座对于教科书或有关书籍已有较为广泛介绍的检查项目,仅着重介绍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评价。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本刊曾于1983年5~10期作过连载讲座,为避免重复仅着重介绍对心功能检查的价值及其应用。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它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手段,既要看到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也要看到它不足和局限性的一面,对其检测结果也应实事求是地作客观的综合分析,这样就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上一讲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到的参数,敬爱的读者可能已推导和计算出有关心功能指标,现在让我们把有关指标计算和答案告诉大家。每搏输出量(SV)若采用简单的立方体法则:SV=Dd~3-Ds~3=6~3-5~3=91毫升。心输出量(CO)=SV×HR=91×75=6825毫升/分=6.825升/分。  相似文献   

3.
无创性(非侵入性)心功能检查可应用体表心电图(ECG)、心音图(PCG)、颈动脉波(CPW)、心尖搏动图(ACG)以及心阻抗图(ICG)的同步描记,或通过放射性核素、超声心动图的测量,获得心动周期的各时相及波形,通过对这些生理参数的测量,以评价心肌收缩力、心脏泵血功能以及心室壁运动的协调性和顺应性,从而对心功能状态作出客观评  相似文献   

4.
食管心房调搏术[方法学] 受检者测定前至少2日停用一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检查日不用镇静剂,对精神紧张者可酌情使用少量安定。经鼻腔或口腔先插入一较软的硅胶导尿管,然后再在其中插入双极起搏电极导管(F_6或F_7),根据食管导联心电图,若呈现双相高大P波时,则固定电极位置。在基层单位可采用国  相似文献   

5.
迄今,普通X线检查技术(简称X线)仍然是诊断心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技术之一,在基层也已普及,关键是如何提高其诊断水平,若与创伤性的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则诊断价值更大,对显示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畸形(通过心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通过冠脉造影)的判定是  相似文献   

6.
康宁  柴建蜀 《华西医学》1996,11(2):162-163
对45例冠心病人与55例对照者的体表QRS电位标则以及ST段和T波电位均值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ST段或/和T波均值分布异常者中,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诊断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84%,准确度为53%,如同时伴有该部位QRS除报时间的相对延长,更具有诊断的特异性,可作为冠心病无创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心音图心音图(phonocardiogram, PCG)是记录心音、心杂音的一种检查技术。记录心音图的仪器称为心音图仪,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微音器(传感器)、频率滤过器、放大器及记录器。先由微音器将心音或杂音的声能转变为电能,再由频率滤波器将某些频率削弱,而让某些频率无阻碍地通过,当所需频率输出  相似文献   

8.
【心阻抗图】心阻抗图(血流图)(impedance cardiogram),也称为胸阻抗图(thoracic impedance rheogram)。众所周知,人体是以离子导电为主的容积导体,其电阻率基本上属于半导体的范畴,但各组织的电阻率差异很大,如脑脊液、血液、脑组织、皮  相似文献   

9.
我院1992年6月~1995年6月确诊心脏神经症39例,进行动态心电图(DCG)回顾性分析,并深入探讨DCG检查与临床的联系,以便得到有益的启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20~40岁12例,41~50岁8例,51~60岁15例,61~66岁4例。病程半个月至2年。1.2临床症状阵发性心慌39例,胸闷、呼吸困难23例,长期睡眠不良15例,心前区境痛不适4例,心慌时伴恐惧、肢体麻木、出汗2例。1.3常规心电图表现36例正常,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偶发房性过早搏动(APB)。1.4DCG检查1.4.1方法仪器为德国…  相似文献   

10.
11.
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由ZOLL于1952年首先用于临床,随着起搏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完善,心脏紧急起搏不同途径和方式有许多评价和认识,现将作者应用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ENCP)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病人接受ENCP治疗,年龄26~75(平均56.6)岁,36例中病窦综合征9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0例,上述病例出现阿斯综合征8例,36例中心脏停  相似文献   

12.
<正> 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最早于1952年由Zoll等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但当时的起搏系统需发放较大的电流脉冲刺激方能起搏心脏,因而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局部疼痛、肌肉抽动以及巨大的伪迹信号使心电信号难以辩认等等,故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959年,随着导管技术的兴起,经静脉、胸壁心脏起搏技术相继用于临床,渐取代了经皮无创性心脏起搏技术,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但由于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随时可以发生,且多需紧急处理,所以有创性方法有贻误时机之虞。1901年Zoll等几经改进,如增加脉冲发生器的刺激脉宽以降低电流强度、加大纤皮起搏电极面积以降低电极与皮肤接触处电阻及电流密度、在监视系统加入消隐和阻尼电路以获得清晰的起搏心电图等,终于克服了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系统的上述弊端,使这一种无创性心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种方式检查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阳性率、阴性率,对比检出率。结果:对照组对心肌缺血检出率为52.00%,有临床症状者21例。观察组检出率为78.66%,有症状者32例,检出率方面,两组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别为77.33%与50.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徐承敏  张亚英 《临床荟萃》1994,9(22):1012-1015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动心图,下同)或称非卧床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系美国Holter首创并于1961年用于临床,故又有Holter心电图之称。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心电图(DCG)也称活动心电图(AEG)或Holter氏心电监测,是美国Holter首创并于1961年应用于临床。可记录日常活动和静息下的心电图。能提高各类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预防猝死;提供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和病窦综合征(SSS)的资料;评价抗心律失常药和抗心绞痛药的疗效;估价心脏起搏器功能。DCG为较理想的无创伤性检查。国外已普遍应用。仪器构造和使用DCG由磁带记录器和心电扫描分析仪组成。1.磁带记录器为小型携带式,由电池供电,重0.45~0.9kg,监测电极为银——氯化银电极,  相似文献   

16.
主治医师: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自1961年创用后,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心脏疾病、指导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判断疗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78年,此项技术开始在我国应用,并已从大医院逐步向中、小医院普及。今天,我们利用教学查房机会,对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应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实习医师;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有什么实用价值?副主任医师: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较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安静或活动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大大扩大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范围,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无创性检查诊断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1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和电生理基础 心脏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是出现于QRS波终末部或ST段(舒张期)的高频、低振幅的碎裂电活动。常见于有自发或者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的冠心病尤其心肌梗塞者。晚电位是有病的(梗塞区)小块心肌延迟去极所产生的电位,是局部不同步传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就诊的93例疑似AMI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根据CAG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非AMI患者,33例)。心脏彩超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功能,动态心电图比较心率变异性指标[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QT间离散度(QTd)、校正后QT离散度(QTcd)]与心率震荡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有26例AMI患者保留6个月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为标准,将观察组分为MACE组(9例)与非MACE组(17例),比较MACE组与非MACE组各指标差异。结果: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TO、QTd、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显著大于对照组,TS、SDNN、LV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