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南京市六合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及神经内科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住的10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其中有无并发抑郁的病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文化程度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42.6%,女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者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老年人脑卒中后较易发生抑郁症,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以及文化程度均为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根据头颅CT或MRI扫描结果记录卒中部位;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老年PSD发生率为59.1%(71/120),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脑卒中患者中伴发危险因素者、左前大脑半球损害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者以及社会支持程度差者PSD发生率高。结论老年PSD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障碍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判标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对确诊为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于氟西汀20mg.d-1.Qd.Po,观察4w。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应用汉密顿抑郁分级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生率35.2%。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97,4.02,P<0.05),不同性别、不同卒中部位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抑郁治疗有效率62.2%。结论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老年患者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卒中后老年患者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结果35例(51.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主要与卒中后脑血管损害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相关因素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37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CT或MRI定位、定性诊断,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障碍评定、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分析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377例患者中抑郁261例,占69.2%。其中288例脑梗死发生抑郁190例,占66.0%;89例脑出血发生抑郁71例,占79.8%。脑出血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脑卒中发生在小脑、脑干、额叶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抑郁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1.0±14.7)分,非抑郁组患者为(17.6±1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卒中性质、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相关,评估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防止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评价其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于入院第2天、治疗后30 d和90 d分别进行抑郁量表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2天的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及90 d的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抑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干预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调查评分,通过脑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并根据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对急性期进行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8.8%,脑卒中后抑郁严重程度以轻、中度者居多,占86.9%,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有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差、病变部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及ADL受限者发生率更高。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有较高的发生率,脑卒中后抑郁与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差、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7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统计抑郁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病率为31%(22/70);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47%(7/15)]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27%(15/55)];ADL能力差的患者发生抑郁的比例[37%(18/49)]明显高于ADL独立的患者[19%(4/21)](χ2=3.9338,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康复组、药物组及联合组3组,每组30例.每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同时行早期康复训练,药物组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联合组予早期康复训练及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12周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康复组和药物组,E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和药物组.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卒中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17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HAMD17量表测评,筛选出卒中后抑郁患者146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在进行康复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氟西汀20mg·d-1及氯硝安定2mg·d~1,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并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及每2w用HAMD17评定;4mo后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卒中后抑郁以轻度抑郁为主,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且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抗抑郁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症对偏瘫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应用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CES-D)对脑梗塞1个月后的119例患者进行了抑郁发生率的调查,并分别于脑卒中后1、3和6个月时评定抑郁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探讨抑郁症对偏瘫康复的影响。结果显示:①脑梗塞后1个月时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4%。②脑梗塞后3和6个月时,抑郁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研究表明,抑郁症是影响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多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冰  武威 《疾病监测》2007,22(9):628-631
目的 对脑卒中第四周发生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进行患病率及多种相关因素的研究,期望对于PSD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选用符合标准的所有脑卒中住院患者,抑郁患者为病例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对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101例患者,最后能够配合完成所有调查任务的有88例.PSD总发病人数为33例,占37.5%,其中,轻度抑郁14例,占42.42%,中度抑郁16例,占48.48%,重度抑郁3例,占9.09%.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PSD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为PSD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与痴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预测因素及与痴呆的关系。方法:对在同1年内住院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42例,记录其年龄、性别、家庭照料情况、婚姻状况等人口学资料及头颅影像学特征,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ADL(FIM);发病后3个月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抑郁量表(CES-D)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和认知状态。以卒中后PSD为因变量,以与非PSD患者有显著差异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以有无痴呆为因变量,以PSD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群(85例)比较,142例脑卒中患者患轻中度PSD的人数明显增多(3.5%与18.3%,P0.01);脑卒中患者中PSD患者并发痴呆发病率显著高于非PSD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D的预测因素是缺乏家人照料、痴呆、神经功能缺损重和ADL能力差,未发现PSD是痴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PSD的发病率低于前期有关报道,脑卒中后痴呆是PSD的预测因素,但PSD不是痴呆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9.0%,抑郁的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部位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慢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望京社区78例首次发病、病程1年以上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状况调查,同时评测运动功能(Fulg-Meyer)、生存质量(SF-36)、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和脑卒中并发症等疾病相关内容,并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病程1年以上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57.7%。其中,轻度抑郁35.9%,中度抑郁11.5%,重度抑郁10.3%。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均月收入、年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SF-36精神健康和SF-36躯体健康6个因素与患者抑郁评测总积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慢性阶段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改变。卒中后抑郁降低了脑卒中慢性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全程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程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7月的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原发病和康复训练的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全程心理护理,比较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前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结果 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得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优于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17版,对5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SD患者18例,总发生率为33.9%。其中轻度8例,占44.5%;中度6例,占33.3%;重度4例,占22.2%。PSD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占77.8%。病前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与PSD的发生无关。性别、病后身体状况、家庭关系与PSD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性别、病后身体状况、家庭和睦情况为PSD的相关因素。教育程度和病前身体状况与PSD无关。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近年来,虽然脑卒中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脑卒中后抑郁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认识脑卒中后抑郁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网络www.google.com,Medline检索近5年内中国医学核心期刊及国外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抑郁,发生率,相关因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等相关文献42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在42篇文献中,内容有不同程度重复的有10篇,给予删除;对32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0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左右,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抑郁发生的高危期为脑卒中后一两年,脑卒中后抑郁病程不一.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受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中重度抑郁可延迟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后抑郁还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差,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痴呆的发生率.从临床观察而言,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已取得明显进展.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其与多种因素有关.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会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干预与治疗,对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fine motor skil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o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 [Subjects and Methods] Twenty-six participants comprised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13) received combined fine motor skill and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n=13) received only general medical care.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improvements in cognition, degree of dementia, depress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bined fine motor skill and cognitive therapy improves cognition, degree of dementia, depression, and daily liv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 These therapies would therefore be effective as general medical care strategies.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Cognition,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