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恙虫病是携带恙虫病立克次体(东方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多以支气管肺炎、脑炎、胸膜炎、中耳炎、腮腺炎等为多见,且又以肺炎常见。但稍不注意,可延误诊断,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现将我们经治的9例误诊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建英 《临床荟萃》1998,13(17):785-785
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为媒介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统的方法是用氯霉素、四环素等治疗,尚未见用环丙沙星治疗的报道.我们采用环丙沙星治疗恙虫病3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媒介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状况。方法通过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对浙江省金华市野兔、野猪寄生蜱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对343份蜱标本分47组进行检测,分别从1组龟形花蜱和1组镰形扇头蜱中扩增出DNA阳性条带;经测序分析,分别命名为ZJ42和ZJ43株片段。ZJ42株与R.sp JL-95株关系较近,该株在外ompA的575~580位点有6个碱基(AAATAT)的插入缺失,可能是一个新菌株或种。ZJ43株与马赛立克次体、Rickettsia BAR-29和Rickettsia rhipicephali关系较近。结论浙江省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媒介蜱,应加强在媒介蜱,特别是镰形扇头蜱和龟形花蜱中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测,并研究它们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屠宇平  杨小平 《疾病监测》2008,23(12):805-805
猫立克次体属于立克次体属,由胞内病原体组成,所引起的感染一般被称为立克次体病。还没有已知的亚种,通常分为2个亚群:斑点热群(SFG)和斑疹伤寒群。这2种亚群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是不能区分的,但可通过外膜蛋白OmpA(斑疹伤寒群无)和媒介进行鉴别。斑点热群由蜱传播,斑疹伤寒群由蚤和虱传播。最近,Gillespie等报道通过指定立克次体属过渡群(transitional group)和一种立克次体属遗传群(ancestral group)而扩大了立克次体属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张丽娟  黎伟明 《疾病监测》2008,23(7):435-435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举办的《全国无形体及立克次体病实验室质量控制评估及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于6月21—25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绿源大酒店举行,有来自北京、天津、安徽、河南、浙江、山东、江苏、云南、海南、吉林等10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1名人员参加了培训班,在开班式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人兽共患立克次体研究室主任张丽娟研究员做了重要讲话,张主任阐述了全国无形体病及立克次体病目前的全国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25例恙虫病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亦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2008年9月~2008年12月本科共收治恙虫病患者2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复杂的细胞内寄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其引起的立克次体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散发性和季节性流行。此外,立克次体作为潜在的生物恐怖病原体,也日益受到重视。为防控立克次体疾病,并对立克次体流行株进行溯源,国内外学者对菌株进行了分型鉴定。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8.
张丽娟 《疾病监测》2008,23(6):365-365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制对新发及再发传染病日益广泛的重视以及监测力度的加强,为尽快提高自然疫源性疾病特别是立克次体病的现场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诊断能力,2008年4月12—19日,在中美新发及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所经过近半年的组织及筹备,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无形体及其他立克次体病培训班。此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我国立克次体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以恙螨幼虫为媒介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山东省沂蒙山区于1985~1987年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均为典型病例,但近几年来所见病例大多不典型,易误、漏诊。本文总结不典型患者30例,结合临床体会就诊断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高樑 《临床医学》1999,19(12):63-63
恙虫病是东方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为媒介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易感人群广泛,而小儿恙虫病则往往易被误诊。我院自1995年~1998年以来,共收治小儿恙虫病被误诊10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被误诊恙虫病的患儿均来自农村疫源区,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7个月~11岁,误诊时间为4~10天。其中2例拟诊发热待查,6例误诊为呼吸道感染,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误诊为肾炎  相似文献   

11.
张丽娟 《疾病监测》2008,23(8):F0003-F0003
为在我国省级CDC水平快速建立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技术,进一步推动全国立克次体病监测工作系统及全面开展,在中美新发及再发传染病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6月21-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立克次体研究室作为国家参考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恙虫病是东方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为媒介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易感人群广泛,但婴幼儿感染较少,我院自1990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2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病例均采自农村疫源区,男17例,女6例,年龄7个月-11岁,发病初期一般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均有野外草地活动及螨幼虫接触史,初起持续发热,体检有典型的焦  相似文献   

13.
恙虫病为东方立克次体或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寒颤、高热、皮疹及被恙虫咬伤部位早期溃疡或焦痂。本地为恙虫病疫区,1992年以来共收治儿童恙虫病57例,现将其中误诊的8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4~7岁2例,~10岁4例。~13岁2例。发病后4天内就诊  相似文献   

14.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又名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幼虫(恙螨)为传播媒介。临床上以高热、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恙虫病在我国呈广泛分布,大部分省份都曾有病例报告。我国恙虫病疫情在8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年报告约2500例。1989年后不再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张丽娟 《疾病监测》2008,23(9):F0003-F0003
为在我国省级CDC水平快速建立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技术,进一步推动全国立克次体病监测工作系统及全面开展,在中美新发及再发传染病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6月21—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立克次体研究室作为国家参考实验室,在吉林省延吉市及珲春市分别举办了首期10省、市立克次体实验室质量控制评估会及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张丽娟 《疾病监测》2008,23(7):F0003-F0003
为在我国省级CDC水平快速建立立克次体实验室检测技术,进一步推动全国立克次体病监测工作系统及全面开展,在中美新发及再发传染病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6月21-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立克次体研究室作为国家参考实验室,在吉林省延吉市及珲春市分别举办了首期10省、市立克次体实验室质量控制评估会及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  相似文献   

17.
恙虫病血清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熊开钧 《临床荟萃》1999,14(6):267-268
恙虫病是东方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为媒介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有关恙虫病引起多脏器损害已见较多报道,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部分恙虫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Fe)有所升高,今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同道共同探讨其在恙虫病疾病过程中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恙虫病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3~79岁,平均年龄39.5岁,诊断根据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标准:①有野外接触史;②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③特异性焦痂和溃疡;  相似文献   

18.
<正>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黏膜溃疡或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常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提高对恙虫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及治愈率,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来自大理地区的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确诊为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的患者87例,男  相似文献   

19.
羔虫病是由羔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皮疹、溃疡或焦痂、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本病近年有上升趋势。本病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将我院近三年共收治29例羔虫病,其中误诊14例(占48.3%),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有关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报道较多[1-3] ,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鲜有报道.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了恙虫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9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