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低强度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管内照射(ILIB)组18例与鼻腔内照射(LINC)组21例。ILIB组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固定头位,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血管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LINC组同样先做SPECT基础脑灌注显像,随即行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时间30min,治疗后再做SPECT脑灌注显像。采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数学模型对患者病灶区和镜像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组激光治疗30min后,SPECT显示其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以病灶区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像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区BFCR%明显高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组间病灶区局部/全脑灌注比值及BF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病灶脑血流量,激活脑细胞功能,有着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李刚  厉启松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6-27,F00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局部脑血流(rCBF)的影响。方法:比较8例急性单侧脑梗死患者经早期神经康复持续治疗后&;amp;99mTc-双光胱乙酯SPECT rCBF兴趣区法测定结果,并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的转归和磁共振改变相对照。结果:病侧额区、上额区以及健侧额区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与临床神经功能的转归相一致。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以促使脑功能改善,同时显示脑SPECT显像在动态研究脑功能变化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严重脑损伤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rn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量化数据。方法: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17例。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患肢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用Siemens ECAM/ICON SPEC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40min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SPECT脑灌注显像。用可视化分析和BFCR%数学模型半定量分析,比较针刺前后脑病灶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的改变。结果:17例电针治疗后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BFCR%增高。电针刺时病灶与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分别为(9.84&;#177;2.02),(12.93&;#177;3.4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22,P&;lt;0.01)、电针时与针刺前病灶侧脑/全脑比值(7.40&;#177;2.0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06,P&;lt;0.01)。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较电针前(12.68&;#177;2.44)亦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63。P&;gt;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的功能,激发脑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局部脑血流(rCBF)的影响。方法:比较8例急性单侧脑梗死患者经早期神经康复持续治疗后99mTc—双半胱乙酯SPECTrCBF兴趣区法测定结果,并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的转归和磁共振改变相对照。结果:病侧额区、上额区以及健侧额区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与临床神经功能的转归相一致。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以促使脑功能改善,同时显示脑SPECT显像在动态研究脑功能变化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单次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男、女各2人,55—73岁,发病42-131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对象分别接受2次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检测,2次检测间隔60min,治疗组在2次检测之间接受60min的TENS冶疗。用不对称指数和变化率分析治疗前后患侧病灶及其周边半暗带区以及病灶对应的健侧脑组织及其周边区域(镜像部位)rCBF的变化。结果:单次TENS冶疗后,治疗组不对称指数增加,患侧和健侧rCBF变化率增加,虽然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单次TENS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半球的rCBF,推测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izedtomography,SPECT)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量化数据。方法: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17例,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患肢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用SiemensECAM/ICONSPEC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40min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SPECT脑灌注显像。用可视化分析和BFCR%数学模型半定量分析,比较针刺前后脑病灶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的改变。结果:17例电针治疗后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BFCR%增高。电针刺时病灶与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分别为(9.84±2.02),(12.93±3.4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22,P<0.01)、电针时与针刺前病灶侧脑/全脑比值(7.40±2.08)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06,P<0.01)。对侧相应区域脑/全脑比值较电针前(12.68±2.44)亦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63,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的功能,激发脑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在远隔缺血预适应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单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治疗前后分别行SPECT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分析RIPC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病灶数量、脑血流量及脑代谢率的差异。结果 50例ICVD患者RIPC治疗后脑血流灌注异常病灶数量减少,47例(94.0%)血流灌注有不同程度增高;3例(6.0%)脑血流灌注增高患者有不同程度减低。50例ICVD患者RIPC治疗后脑葡萄糖代谢异常病灶数量增加,40例代谢减低的患者有34例(68.0%)不同程度代谢增高;10例代谢增高的患者有6例(12.0%)不同程度代谢减低。50例ICVD患者RIPC治疗前后SPECT显像比较,患侧额、顶、颞、枕叶、基底节和丘脑的血流灌注显著增高(P0.05);额、颞、枕叶、基底节和丘脑的葡萄糖代谢显著增高(P0.01),顶叶葡萄糖代谢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对评价RIPC治疗ICVD的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患侧单桥运动和下肢被动运动对急性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3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单桥运动组17例,被动运动组15例,在运动治疗前后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测rCBF及Fugl-Meyer(FMA)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定,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种运动后即刻rCBF值比运动前明显提高(P<0.01),其中,单桥运动组的增高值大于被动运动组(P<0.05),rCBF增加值与FMA和BI评分的增加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7,0.689)。结论单桥运动比被动运动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病灶rCBF,且这种改善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8例急性单侧半于脑梗死患者在早期神经康复持续治疗前后SPECT局部脑血流感兴趣区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患侧额区、上额区以及健侧额区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提示该部位脑功能有改善,并初步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临床与CT灌注(CTP)相关性。方法 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CT血管造影(CTA)、CTP检查(发病时间均在72 h以内),记录病灶侧及健侧的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对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分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LAA)患者的病灶侧CBF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73,P<0.01)。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患者病灶侧CBF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7,P<0.05)。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SAO型患者相比NIHSS评分、病灶侧CBF、MTT、TTP及相对BCF(rCBF)、相对MTI(rMTT)、相对TTP(r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侧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A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与相对BCF(rCBF)呈负相关(r=-0.577,P<0.01),SAO型NIHSS评分与rCBF无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病情评价有重要作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Shin DJ  Kim JH  Kang SS 《Headache》2002,42(2):132-135
Two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ophthalmoplegic migraine underwent electroencephalography,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technetium Tc 99m ethyl cysteinate dimer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during an attack. Follow-up SPECT was performed after neurologic symptoms resolved. In both patients, SPECT during an attack of ophthalmoplegia and headache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in the thalamus on the side of the ophthalmoplegia; rCBF reverted to normal on a follow-up SPECT during the symptom-free perio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reversible ischemia in the territories of perforating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may accompany ophthalmoplegic migraine and possibly bear some relationship to the clinical featur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缺血损伤后恒河猴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电凝法阻断恒河猴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制备成脑缺血损伤模型,术后采用觉醒意识水平肌力训练、协调能力及任务定向训练等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测定训练前后相关脑区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MRP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恒河猴的局部脑血流量,但不能改变脑缺血所致的右/左脑区脑血流量的不对称性。结论:MRP可以增加脑缺血损伤周围及相关脑区脑血流量,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两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GE HDx 1.5T双梯度磁共振,对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分别行常规MR(包括T1FLAIR、T2WI)、3D-TOF MRA、DWI(b值取1000s/mm^2)及3D ASL序列,观察ASL与DWI序列病变区最大层面面积的大小及与MRA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测量缺血区域与对侧镜像层面的脑血流(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值(rCBF)=缺血区域CBF/对侧镜像层面CBF,rCBF在0.9-1.1之间,定义为灌注正常,rCBF> 1.1定义为高灌注,rCBF<0.9定义为低灌注.结果:2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中,小面积缺血10例,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其中4例ASL为低信号,DWI面积与ASL面积相近,另6例DWI显示为高信号,ASL无阳性表现,小面积梗死病例中MRA均无明显异常;大面积缺血10例,DWI表现为一个供血区大片状高信号或多个供血区域斑点状、小片状高信号,ASL均为低信号,ASL显示病变区最大层面面积大于DWI面积,其中2例病变周围皮层区ASL存在局部高信号影,大面积缺血病例中MRA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或动脉闭塞;另2例患者DWI表现为阴性,而ASL为低信号,即TIA患者,MRA显示1例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硬化,1例表现为颈内动脉闭塞.对于6例ASL为阴性病例者,缺血区CBF值为(40.47±1.94) ml/100g* min,对侧镜像区为(42.74±1.49) ml/100g* min,rCBF为0.95±0.04;16例ASL表现为低信号的病例,其中1例DWI表现为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局部高信号,ASL表现为双侧小脑半球均为低信号,两侧CBF分别为24.13 ml/100g* min、23.76 ml/100g* min,因为无法测量该患者正常小脑CBF值,从而无法计算rCBF,本例患者MRA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其余15例病例测量病变区CBF值为:(22.29±0.95) ml/100g* min,对侧镜像层面CBF为:(44.96±2.89) ml/100g* min,rCBF为0.52±0.03,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99Tcm 双光乙酯 (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小儿脑积水的影像特征 ,并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对照组和 2 0例确诊的脑积水患儿进行99Tcm ECDSPECT脑血流显像 ,且同时行CT扫描。结果 99Tcm ECDSPECT示 :2 0例脑积水患儿中 19例显像异常 ,异常率为 95 % ,其中显示脑室扩大者 8例 (4 0 % )。19例脑灰质异常者分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 ,单侧或双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减低区 ,异常减低区的范围大小、数目、程度与临床病情相关。CT扫描 :16例呈脑室扩大 ,5例为双侧额顶叶蛛网膜下腔扩大 ,而未见皮层缺损。结论 脑积水患儿99Tcm ECDSPECT脑显像可出现单个或多个部位、不同程度的低血流灌注区 ,该显像可用于判断患儿的脑功能状态及智能发育 ,但对脑室扩大常分辨不清 ;CT可清晰的显示脑积水状态及解剖结构变化 ,但不能提示脑血流情况 ,二者结合对确定脑积水的诊断、治疗和评价脑功能状态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1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rCBV)、局部血流量图(r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所有病例联合头颈部CTA扫描。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其脑缺血侧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正常或轻度降低,存在半暗区;4例患者rCBV未显示病灶。1例患者rCBF减低,MTT、TP延长,rCBV明显下降,经随访证实为脑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灶部位和范围及推测半暗带区域、评估脑缺血预后,是一种最具潜力的脑缺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疗法 (LISCL)和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血液疗法 (ILIB)对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性和事件相关电位P30 0 峰潜伏期 (P3PL)的影响。方法 :6 3例脑梗塞患者分别采用LISCL和ILIB治疗 ,每日 1次 ,10次为一疗程 ;对照组 30例仅采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0次后测定红细胞变形性和P3PL。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性提高 ,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3PL的缩短更为明显 (P <0 .0 5 ) ;经LISCL和ILIB一个疗程后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明显提高 (P <0 .0 1) ,P3PL明显缩短 (P <0 .0 1)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与ILIB相似 ,LISCL是改善脑梗塞患者微循环障碍 ,促进脑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言语训练对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和脑内相关功能区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损伤并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言语康复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言语康复组患者同时给予以Schuell刺激法为主的言语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汉语失语成套试验(ABC)评估患者的言语功能,于患者人组后第20天并且习惯言语训练后,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SPECT)检测其脑内相关功能区的血流量(rCBF),分别于言语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各检测1次。结果言语康复组患者经过6周正规的言语训练后,ABC法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与人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SPECT扫描时,所有患者的原病灶区、Broca区、Wernicke区、左基底核区等均存在局部放射性减低,言语康复组患者经1次30~45min的言语训练后,原病灶区以及右侧大脑半球的病灶镜像区、额叶、颢叶、小脑等的rGBF值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言语训练可改善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增加其脑内与言语相关功能区的rCBF。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并以此判断高压氧综合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99Tcm-双半胱乙酰(99Tcm-ECD)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mple porton emission computertomograph,SPECT)显像方法对26例不同病因所致的PVS患者进行了观察,9例随访60 d至3年,其中17例行脑CT,14例行脑MRI检查.结果26例PVS患者脑血流灌注全部显示异常,9例PVS患者显示部位与脑CT或MRI相符,9例不符.9例随访观察SPECT显示,6例随病情恢复,脑血流灌注亦恢复正常,另3例中,2例患者无明显变化,仍处于PVS,1例患者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3年后死亡.结论99Tcm-ECD脑SPECT显像检查安全可靠,可明确反映PVS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弥补脑CT或MRI之不足,并可作为高压氧综合治疗PVS观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