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n=40)和20mg组(B组,n=42),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1次/d.治疗12周。另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纽(C组)。检测治疗前后三组研究对象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B组的血压、血脂和CRP明显高于C组,一氧化氮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后血压、血脂和CRP显著下降(P〈0.05);血NO显著上升。B组的作用较A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辛伐他汀(5mg)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影响及小剂量安全性。方法将20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不予口服他汀类药物)、5mg组(辛伐他汀5mg/d)、20mg组(辛伐他汀20mg/d)各68例,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肌酶谱、血常规,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即停止治疗退出研究,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的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肱动脉血管内皮的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同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各组血脂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前后变化及各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5mg组及20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41%、25%,5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mg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20mg组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mg组及20mg组的F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FMD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对于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水平不太高甚至偏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小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以发挥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非调脂作用,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20 mg/d),观察组增加辛伐他汀用药剂量(40 mg/d)。比较两组血压、血脂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小剂量(20 mg/d)辛伐他汀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40 mg/d辛伐他汀治疗可增强对血压、血脂的控制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剂量(10mg,20mg,40mg)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男68例,女38例),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男34例,女19例),B组51例(男33例,女18例),C组52例(男33例,女19例),D组(健康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A组、B组、C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10mg、20mg、40mg,每日1次口服。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A、B、C各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和24周TC、LDL-C水平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呈现C组〉B组〉A组趋势。各组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TC、LDL-C已有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C、LDL-C进一步降低,12周达高峰,至24周仍维持有效水平。辛伐他汀降低TC、LDL-C呈明显量效关系。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A、B、C各组治疗前FMD较正常对照组(D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各组F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A组4、8、12、24周FMD分别增加24%、47%、74%、100%;B组分别增加48%、61%、97%、90%;C组分别增加47%、68%、116%、141%,说明动脉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但FMD变化值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组(A、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辛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其剂量无关。所有患者耐受性好,但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4周时,TC、LDL-C明显下降,同时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长期治疗能达到调脂及持续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辛伐他汀20mg/d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无论从调脂效果、安全性等方面为最佳选择。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FMD,其改善程度无显著不同,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4例。对照组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血压水平、血脂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和F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血压及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LDL-C、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 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较佳,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基础治疗相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20ml,1次/d,静脉滴注,14d为1个疗程。2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WF、ET-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vWF、ET-1、sVCAM-1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长春西汀可能通过降低血清ET-1和部分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提高NO水平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效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姜高分  杨佳  陈峰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30-1132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EH)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EH患者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每日一次.连服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血浆ET、NO进行对照。【结果】①EH组患者治疗后77.5%显效(31/40)。17.5%有效(7/40).5%无效(2/40)。②EH患者E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NO显著降低(P〈0.01)。经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浆ET显著下降(P〈0.01),NO显著升高(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5只);B组为AS模型组(25只);C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20只)。超声检测不同时期各组兔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并进行了相关的血脂测定及病理检查。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兔的血脂水平明显减低,EDD较AS组明显改善,12周以后NEDD较AS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辛伐他汀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AS病变程度。高频超声是评价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贝那普利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贝那普利在降压治疗同时缓解BPH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53例BPH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贝那普利10mg,1次/d口服,治疗8周。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应用二维超声测量治疗前、后的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O),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39例健康男性)ET-1、NO、vWF及FMD水平。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PH的主观及客观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ET-1、NO、vWF和FM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指标水平趋于正常对照组水平;治疗后患者BPH的主观及客观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贝那普利在降压治疗同时缓解BPH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海  陈筱潮  夏小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66-2469
目的:观察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降压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固相免疫放射试验测定50例EH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P选择素(Ps)浓度,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EH患者降压治疗前红细胞压积(HCT)、vWF及Ps比健康体检者明显升高(P〈0.01);联用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与钙通道阻滞药(CCB)治疗6周后HCT、vWF及Ps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舒张压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无显著相关性,而与HCT、vWF及Ps显著相关(P〈0.01)。结论:EH患者vWF及Ps浓度升高,联用ACEI与CCB降低血压能改善EH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轻度高血压患者在他汀和阿司匹林等治疗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分别加用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或非洛地平能否进一步获益。方法将伴有1级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3组:非洛地平组(n=51),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每日1次;贝那普利组(n=51),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替米沙坦组(n=51),替米沙坦80mg每日1次。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降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ET-1、NO、hsCRP、IL-6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洛地平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P0.05),NO上升(P0.05),hsCRP、IL-6及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替米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1下降及NO上升更为显著(P0.01),且优于非洛地平组(P0.05)。hsCRP、IL-6和MMP-9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替米沙坦组各项炎症指标的下降优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冠心病伴轻度高血压患者在降脂达标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或替米沙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优于非洛地平,替米沙坦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优于贝那普利,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Ⅱ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CPB前(T1),CPB 30 min(T2),体外循环停机后0 h(T3)、6 h(T4),24 h(T5),72 h(T6)分别采集静脉血,应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γ放射免疫法等技术分别检测TM、vWF、氧化亚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 2组患者在CPB前比较,CECs无显著差异,但在T3、T4、T5、T6,Ⅱ组CECs数量明显高于Ⅰ组(P<0.05).在CPB结束后的T3、T4、T5点Ⅰ组的TM、vWF浓度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ET-1浓度在T2、T3、T4、T5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NO浓度在T4、T5两个时间点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预处理能够降低CPB后TM和vWF表达,并减少CEC脱落和ET的产生,较好地维持血浆NO/ET的平衡,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炎性因子、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酯治疗,比较二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和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3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0%,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及FIB-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及FIB-C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ET-1及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ET-1水平下降、NO水平上升(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培哚普利可以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抑制患者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拉西地平治疗,共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偶测及24 h平均血压、心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偶测及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偶测及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ib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治疗后的HDL-C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西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明显降压作用,对血糖、纤维蛋白原、大部分血脂指标无明显影响,但对HDL-C有轻微升高作用,可能与该药的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通心络胶囊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胶囊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抑制物-1(tPAI-1)、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前血浆tPA、tPAI-1活性、D-D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通心络胶囊组治疗后血浆tPAI-1活性、D-D和vWF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冠心病SAP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P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的患者的非调脂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将高血压不伴有高脂血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加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降压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血压变化及反映内皮功能的一氧化氮(NO)水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脑钠肽(BNP)水平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降至并维持正常水平,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NO水平、FMD明显升高,BN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NO水平、FMD、BNP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防止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RV0)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以探讨血脂升高是否是RV0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40例确诊为RVO且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28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0)患者12人),同期健康体检且既往无眼底血管性疾病病史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后作统计学比较。结果RV0病例组的血浆TC,TG和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5.61±1.02,2.09±0.91,3.28±0.51mmol/Lvs4.26±0.91,1.26±0.9,2.68±0.48mmol/L,t=2.432,2.126,3.27,P均〈O.05),而HDL-C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08±0.46mmol/LVS1.76±0.62mmol/L,t=-2.33,P〈O.05)i病例组中CRV0及BRV0患者的血脂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脂血症为RVO的独立危险因素,降血脂药物应在治疗中被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联用左旋氨氯地平在高血压病患者中降压及降脂的疗效。方法9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TC、TG、LDH-C及HDH-C水平。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晨间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治疗组血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血脂无明显变化。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82.61%,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用左旋氨氯地平不仅降压作用更好,并且具有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期(4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DCM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冠心病每组各30例,DCM每组各15例,各组均给于相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vWF的水平。结果治疗开始前,冠心病和DCM治疗组与对照组vWF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4周治疗后,各组vWF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其中冠心病和DCM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降低冠心病和DCM患者血清vWF的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减轻冠心病和DCM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