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利用指压刺激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丘墟穴,观察对比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初步探讨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早期诱发肌肉收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指压偏瘫侧丘墟穴,对比静息状态,刺激前、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的平均肌电值(AEMG)、积分肌电值(iEMG)。 结果: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最大等长收缩AEMG、iEMG刺激即刻明显高于刺激前,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AEMG、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第三个3s的AEMG、iEMG仍略高于刺激前(P<0.05)。 结论:指压刺激偏瘫侧丘墟穴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提高上述肌肉的兴奋性,并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指压穴位刺激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易化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早期。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屈伸肌训练效果的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膝肌练习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1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6个患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练习,伸膝肌和屈膝肌练习的程度相同。练习前、后测定60°/s、120°/s和180°/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 屈膝肌参数(包括60°/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s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180°/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参数有显著增加。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伸膝肌和屈膝肌的练习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伸膝肌在功能性活动中起的作用更大,必须更注重伸膝肌的练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偏瘫病人恢复独立行走后患肢和健肢的肌力、屈伸肌力比,探讨膝关节不稳定的原因.方法采用CybexNORM系统对1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膝伸、屈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3种角速度60、120、180(°/8)向心和60°/s离心伸屈肌峰力矩平均值健侧均高于患侧,伸肌120°、180°/8和屈肌60°、180°/s健侧峰力矩显著高于患侧(P值均<0.05),离心伸肌60°/s时(P<0.05);离心收缩大于向心收缩,峰值比(H/Q)均在40%~70%范围.60°/s膝10°位向心和离心伸肌力矩健侧显著高于患侧(P均<0.05).结论偏瘫病人伸、屈肌肌力不足是造成行走时患膝不稳(膝过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骨关节炎性肌力减弱训练效果可能有选择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 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6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60&;#176;/s、120&;#176;/s和180&;#176;/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 屈膝肌参数包括60&;#176;/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176;/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180&;#176;/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 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6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60°/s、120°/s和180°/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屈膝肌参数包括60°/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180°/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积分肌电图(iEMG)和协同收缩率等。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伸展时,健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股二头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时,健侧股二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侧膝伸展的协同收缩率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表面电极肌电图(EMG)测量膝关节在不同角度做开放链最大等长伸膝时屈膝肌的共同兴奋能力,比较不同角度膝屈伸肌的共同兴奋水平。方法 1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参与测试。每名受试者在Cybex测试仪上髋关节屈曲90°,单侧膝关节分别于屈膝10,60和90°时各做1组开放链的最大等长伸膝动作。使用表面电极EMG测量每次膝关节伸展时股四头肌与胭绳肌的电信号。在每次伸膝的同时用cy—bex测量股四头肌的最大伸膝力矩。结果所有角度下股四头肌的最大等长收缩均伴胭绳肌的共同兴奋。平均最大伸膝力矩出现在屈膝60°(P〈0.05)。结论膝关节在屈膝60°时可产生最大等长伸膝力矩,开放链的伸膝肌等长收缩伴有屈膝肌的共同兴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刺激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指压穴位组、电针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5例。3组在常规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指压穴位组增加前期系列研究制定的指压穴位刺激法提高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兴奋性的综合方案干预;电针组电针偏瘫侧足三里穴、足临泣穴;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偏瘫侧胫前肌、腓骨长短肌。3组踝关节干预时间均为每次10min,每天1次,每周5天,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评估以下指标:患侧踝背屈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患侧踝背屈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踝关节运动控制部分)。结果:①3组治疗前后比较:3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踝背屈CCR逐步降低、患侧踝背屈ARO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逐步增高;②3组间比较:患侧踝背屈CCR、AROM:3组间治疗前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指压穴位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的患侧踝背屈CCR分别低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OM分别高于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治疗4w后、治疗8w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治疗前、治疗4w后、治疗8w后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指压穴位刺激法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腿前、后肌群收缩功能及协调性的变化,为针对性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18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取俯卧位进行主动膝关节屈伸运动,采集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及半腱半膜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病例组患者双大腿肌群均采集,对照组仅采集左侧大腿肌群。以标准化均方根值(stRMS)、协同收缩率(CR)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伸膝时, 病例组患者偏瘫侧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 病例组患者健侧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stRMS值明显大于偏瘫侧及对照组stRMS值(P<0.05)。屈膝时,病例组偏瘫侧CR值明显大于健侧及对照组CR值(P<0.05), 结论脑梗死后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功能均有受损,其中伸膝肌以股直股受损明显,屈膝肌群中半膜半腱肌及股二头肌受损程度相当,偏瘫侧膝伸屈肌群拮抗-收缩模式异常。康复治疗应加强偏瘫侧大腿前后肌群训练,改善异常收缩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四肢骨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新途径,以提高植骨存活率。方法 自1988年来,对31例骨缺损范围6-14cm病例,采用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方法,移植腓骨8-18cm,随访8个月-12年。结果 29例均在2-4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5个月。结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是“活骨移植”,骨愈合过程与骨折相似,改变了传统骨移植需经过漫长的“爬行替代”过程,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1.6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出现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同期修复牙龈癌缺损中的手术配合。[方法]对21例牙龈癌术后缺损同期应用游离腓骨肌皮瓣转移修复,加强术前、术中护理及手术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无瘤操作。[结果]21例手术配合顺利,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组织瓣成活。[结论]加强游离腓骨肌皮瓣同期修复牙龈癌缺损中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宋国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66-1267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远端1/3螺旋形和斜形骨折术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2005年8月~2008年10月共收治15例胫腓骨远端1/3螺旋形和斜形骨折的患者,均为闭合骨折,其中9例小腿远端和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挫伤。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2~7d。术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及细致的观察护理、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结果 15例均获得骨折骨性愈合。平均带架时间4.5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没有影响,没有畸形,没有软组织感染和骨髓炎的发生。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远端1/3螺旋形和斜形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特别将手术的原理及自然重建的理念作为对患者护理观察中的重点以赢得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出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经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的护理体会。结果5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随访,其中3例患者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后采用内固定处理,2例患者因外固定针松动出现骨折端移位,及时予以调整,2例患者随访1年后骨折端仍未愈合,行二期植骨内固定处理,其余患者于随访过程中影像学资料显示骨折端基本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支架。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完善的护理及正确及时的功能锻炼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胫腓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4、8、10周,观察组的骨痂形成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HSS及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HSS及AOFA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胫腓骨骨折效果显著,可以促进骨痂的形成,缩短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膝、踝关节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胫腓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两种追加负荷剂量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低位硬膜外麻醉胫腓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A组60例,硬膜外麻醉给药4h后,每隔10~15min按压自控镇痛笔1次,连续311;13组60例,术毕即刻遵医嘱给予镇痛负荷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静息状态≥4分或活动状态≥6分,按压自控镇痛笔1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泵即刻、30rain、1h、2h、3h、6h、12h、24h、36h、48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3h、6h、12h静息及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B组,P〈0.05;镇痛不全A组5例、B组23例;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胫腓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宜选定时定量持续给药。  相似文献   

18.
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采用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癌瘤术后下颌骨复合缺损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严格术前准备,术后采取合适的体位,严密观察皮瓣移植的情况以尽早发现血管危象,进行呼吸道、口腔及饮食护理.[结果]12例腓骨肌皮瓣全部存活,病人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结论]对采用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癌瘤缺损的病人采取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结合手法肌肉放松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48名受试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24)、手法肌肉放松组(n=24),两组患者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后,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联合治疗组进行深层肌肉刺激结合手法肌肉放松,而手法肌肉放松组给予单纯肌肉放松,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在运动后24 h的血液肌酸激酶浓度、乳酸浓度和肌红蛋白浓度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手法肌肉放松组(P0.05,P0.01,P0.01);联合治疗组在运动后24 h肌肉酸痛的改善显著优于常规手法治疗组(P0.01),踝关节活动范围和小腿周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手法肌肉放松组(P0.05,P0.05)。结论:深层肌肉刺激仪结合手法肌肉放松对延迟性肌肉酸痛有优越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绵竹地区地震中胫腓骨骨折伤员功能恢复情况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伤后有效控制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方法:以调查问卷方式对绵竹地区86例地震中胫腓骨骨折已愈合的伤员进行随访。采用Johner-Wruhs胫腓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功能恢复情况,对可能影响骨折功能恢复及预后的12项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胫腓骨骨折功能恢复的变量为:制动时间、年龄、性别与康复介入情况。接受过康复治疗与骨折功能恢复呈正相关(P<0.05);制动时间长、女性、高龄与骨折功能恢复呈负相关(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功能恢复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减少制动时间,尽早介入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