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颅电刺激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 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和CBMdisc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药物治疗加双乳突部位经颅电刺激,对照组为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上述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2.0软件对大脑平均血流速度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70例受试者纳入分析。经颅电刺激干预使大脑前动脉OR=40.504(95%CI,4.399—372.918)、大脑中动脉OR=30.376(95%CI,7.123—129.539)、大脑后动脉OR=7.398(95%CI,4.909—11.148)、椎动脉OR=14.085(95%CI,4.696—42.249)和基底动脉OR=15.543(95%CI,3.356—72.000)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的效能约为对照组的40.5、30.4、7.4、14.1和15.5倍。 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经颅电刺激能全面地显著地增加大脑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这将对临床上合理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lt;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与单纯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以及TCD的变化。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各项指标优于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星状神经节阻滞因其适应证广而成为疼痛治疗中运用较多的方法,其对头面部疼痛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增强脑灌注强度而达到的。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头面部缺血性或血管痉挛性疾病患者大脑前、中、后以及椎动脉脑血流速度的影响。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对象:选择2004-03/2005-12于贵州省骨科医院疼痛科治疗的年龄18~50岁患者20例,包括偏头痛6例,丛集性头痛3例,肌紧张性头痛4例,神经性耳鸣,耳痛2例,颞颌关节紊乱5例。方法:前入路法进针,每次只行单侧阻滞。药物配方:20g/L利多卡因2.5mL,氟美松1mg,生理盐水加至10mL。1次/d,7次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血流测定仪观察首次星状神经节阻滞前和阻滞30min后阻滞侧大脑前、中、后以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结果:20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阻滞侧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76.20±3.83),(61.95±2.50)cm/s;(83.65±2.36),(77.55±2.69)cm/s;(65.20±2.99),(58.70±2.2.35)cm/s;P<0.01]。而椎动脉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47.20±2.04),(45.55±2.23)cm/s,P>0.05]。结论:治疗后阻滞侧血流明显加快,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增加对大脑半球,尤其是大脑半球前2/3的供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对椎动脉影响不大。提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头面部缺血性或血管痉挛性疾病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改善脑部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6.
周易  余朗 《华西医学》1998,13(2):227-228
报告20例星状神经节阻滞复合静滴利多卡因和丹参的经颅多普勒脑血和扩张及血管弹性的临床观察。方法为检测单侧单次SGB及静滴利多卡因和丹参后的双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均速及加速度,3天内每天1次。观察到阻滞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的血流均速及血速度,阻滞当天与第3天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未阻滞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均速和椎动脉的加速度亦然,但大脑中动脉阻滞当天的血流均速反高于第3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方法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的影响。方法对脑梗死出现肩-手综合征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进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另一组作为对照。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观察阻滞前后患者椎动脉的最高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阻力指数(Ri);并通过甲皱微循环检测系统记录患侧甲皱微循环开放的单位血管数目和血流速度。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比较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对患侧上肢的动脉血管和微循环的影响。结果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照射可以明显提高患侧上肢动脉血管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P<0.01);患侧上肢的微循环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结论红外偏振光星状神经节阻滞作为一种安全、简单和可重复进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血供。  相似文献   

8.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7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组各30例,对梗死侧星状神经节进行阻滞,10 d 1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能改善其血供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残疾的影响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8日,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47项相关因素,最终纳入6项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41, 95%CI=(1.32-1.52)]、NIHSS评分[OR=1.46, 95%CI=(1.17-1.82)]、年龄[OR=1.12, 95%CI=(1.02-1.23)]、性别[OR=1.93, 95%CI=(1.45-2.57)]、发作次数[OR=1.70, 95%CI=(1.41-2.04)]、婚姻[OR=1.81, 95%CI=(1.08-3.02)]是脑卒中患者残疾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NIHSS评分、年龄、性别、发作次数、婚姻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宋海云  黄芳  穆敬平  张琴 《中国康复》2006,21(4):229-230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He-Ne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A组接受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B组接受星状神经节激光照射;C组同时接受2种方法.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眩晕、头痛、脑血流图血供状况及基-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组患者眩晕、头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减轻,脑血流图、基-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C组优于A、B组(P<0.05、P<0.01).结论:星状神经阻滞结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副反应小,治疗次数少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