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TLR2(Toll-like receptors,TLRs)、TLR9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转录因子FoxP3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发病中的作用。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我院儿科诊治的初次发病的急性期IM患儿35例(IM急性期组),IM恢复期组35例以及健康对照儿童3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9、FoxP3mRNA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的表达。结果显示:IM急性期组TLR2mRNA(4.03±0.56)、TLR9 mRNA(8.88±1.5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LR2 mRNA(2.22±0.57)、TLR9mRNA(3.63±1.30)及恢复期组TLR2 mRNA(2.76±0.83)、TLR9 mRNA(5.34±1.60)相对表达水平(P<0.01)。IM急性期组FoxP3 mRNA(2.82±0.90)、CD4+CD25+(2.38±1.3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oxP3mRNA(4.65±1.23)、CD4+CD25+(7.85±1.97%)及恢复期组FoxP3 mRNA(4.11±1.37)、CD4+CD25+(6.81±1.84%)(P<0.01),IM恢复期组FoxP3 mRNA、CD4+CD25+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急性期存在CD4+CD25+Treg数量降低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表达下调,而TLR2和TLR9在IM急性期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及预后中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选取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RP、SAA检测水平。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儿的CRP(mg/L)(21.83±1.45)、SAA(mg/L)(298.47±18.98)均高于对照组(5.16±10.82、3.53±1.22),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CRP(mg/L)(7.21±1.56)、SAA(mg/L)(20.18±2.49)水平低于治疗前(21.83±1.45、298.47±18.98),有显著差异(P<0.05)。CRP、SAA联合检测诊断川崎病的准确率(98.00%)明显高于CRP诊断准确率(87.00%)、SAA诊断准确率(86.00%),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预后中检测血清CRP、SAA,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评估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AMI患者125例,健康对照组50例的血清CRP和SA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CRP、SAA水平分别为(48.5±35.9)mg/L和(342.9±244.3)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7.2)mg/L和(46.3±2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SAA水平呈正相关(r=0.816,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CRP和SAA水平明显升高,血清CRP与SAA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AMI早期识别及诊断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IM患儿73例(IM组),其中20例IM患儿的病程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以体检健康儿童7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的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FI1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M组WBC计数、LYMPH%、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FI1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M患儿急性期血清IFI16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组血清IFI16与LYMPH%、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0.29,P0.05),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CD3+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19~+B细胞百分比及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0.18、-0.19、0.12、0.09,P0.05)。结论血清IFI16水平或可作为IM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雲  韩传映 《临床医学》2023,(11):28-30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并发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漯河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90例IM并发肝损害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前来我院就诊的IM未并发肝损害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人口学特点(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特点[症状(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病情]、实验室检验指标[EB病毒(EBV)DNA、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等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热、重度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热峰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EBV DNA、白细胞计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患儿并发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发热、病情严重程度、EBV DNA及白细胞计数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DNA载量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7月该院儿科的HCMVDNA载量阳性的患儿128例,将其分为低载量组44例、中载量组56例和高载量组28例;收集符合条件的80例婴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儿肝功能检查结果并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结果 128例患儿中有109例(85.16%)发生肝损害;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TBA)、亮氨酸氨肽酶(LAP)分别为(14.74±4.66)U/L,(29.76±4.96)U/L,(11.09±3.15)U/L,(5.01±2.42)μmol/L,(58.51±5.29)mg/dL;患者组ALT、AST、GGT、TBA、LAP分别为(29.48±22.82)U/L,(53.38±3.97)U/L,(17.67±18.64)U/L,(13.23±20.00)μmol/L,(64.84±10.12)mg/d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为(6.31±3.30)μmol/L,患者组TBil为(6.96±5.74)μmol/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中载量、高载量3组的肝损害比例分别为84.09%,83.93%,8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DNA载量与ALT、AST、TBA、LAP无相关性(P0.05),而与GGT有相关性(r=0.203,P0.05)。结论 HCMV-DNA载量升高的患儿肝损害发生率极高,但HCMV-DNA载量的高低与肝损害发生率、肝损害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B细胞的活化状况.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36例IM患儿不同病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3)、CD4、CD8、CD19、CD23和CD38进行检测,并与22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 IM患儿急性期CD4 CD38 、CD8 CD38 、CD3-CD19 、CD19 CD23 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7±2.2)%、(28.3±18.7)%、(4.22±1.3)%、(1.9±0.7)%;恢复期为(5.3±1.9)%、(23.8±16.1)%、(9.7±2.6)%、(3.8±1.4)%.急性期和恢复期IM患儿外周血的CD8 CD38 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CD3-CD19 、CD19 CD23 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结论 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CD8 CD38 细胞的持续增高与CD3-CD19 、CD19 CD23 细胞的长期低下有可能成为评价IM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检测146例病毒感染患儿和61例细菌感染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SAA和CRP水平,并与30名健康儿童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急性期血清SAA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感染组(P<0.01),病毒感染组急性期血清SAA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但血清SAA/CRP比值却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SAA和CRP有利于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尤以血清SAA/CRP比值的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联合检测SAA和CRP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 反应蛋白 (CRP)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用ELISA检测 14 6例病毒感染患儿和 6 1例细菌感染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SAA和CRP水平 ,并与 30名健康儿童比较。结果 细菌感染组急性期血清SAA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感染组(P <0 .0 1) ,病毒感染组急性期血清SAA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但血清SAA/CRP比值却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 (P <0 .0 1)。结论 联合检测SAA和CRP有利于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尤以血清SAA/CRP比值的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临床确诊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61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5名正常健康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儿的血液标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儿中SAA及PCT的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SAA的水平为99.7±28.1mg/L、PCT的水平为7.11±3.19μg/L,而对照组SAA的水平为6.9±4.1mg/L、PCT的水平为0.31±0.18μg/L。观察组SAA及PCT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AA与PCT分别单独检测时,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不太高,而SAA及PCT联合检测的灵敏性为93.41%、特异性为97.77%、准确性为92.51%,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中SAA及PCT的水平均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且SAA及PCT联合检测具有更高诊断率,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甲巯咪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就诊的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其中对照组予以丙硫氧嘧啶治疗,研究组予以甲巯咪唑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的甲状腺激素[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变化及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指标变化情况、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与发生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甲状腺激素和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2个月的TT3、TT4、FT3、FT4水平分别为(1.92±0.51)nmol/L、(120.58±10.26)nmol/L、(5.26±1.33)pmol/L、(17.35±3.84)p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3±0.62)nmol/L、(149.35±13.62)nmol/L、(9.25±1.89)pmol/L、(21.87±4.36)pmol/L],而TSH(2.84±0.75)n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32±0.53)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2个月的ALT、AST、ALP、TBIL水平分别为(45.26±7.33)U/L、(50.22±6.96)U/L、(150.34±26.34)U/L、(16.03±3.98)μ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66±8.24)U/L、(59.64±7.15)U/L、(181.42±28.45)U/L、(21.39±4.1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P<0.05);肝功能损伤发生时间为(20.64±4.26)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38.25±6.39)d(P<0.05)。结论与丙硫氧嘧啶相比,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且对肝功能的影响小,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低,但肝功能损伤发生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在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者51例,非细菌性肺炎患者44例,选取同时期体检健康者51名作为健康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液中HB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及WBC水平,统计分析各指标组间差异;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感染性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血浆HBP水平在细菌性肺炎组[52.00(25.00,101.00)ng/mL]显著高于非细菌肺炎组[(12.14±6.46)ng/mL]和健康人对照组[(11.86±5.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BP水平在非细菌性肺炎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组[80.89(46.46,167.35)mg/L]、非细菌肺炎组[11.86(2.06,52.56)mg/L]及健康人对照组[(3.34±2.98)mg/L]各组间SA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HBP与SAA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17和0.834,当HBP诊断阈值为19.5 ng/mL时,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4%和88.4%;SAA诊断阈值为18.84 mg/L时,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性为78.4%,特异性为81.1%;联合HBP与SAA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2%和80.0%。HBP与SAA在鉴别诊断细菌性肺炎与非细菌性肺炎的AUC分别为0.908和0.748,当HBP=20.50 ng/mL和SAA=16.31 mg/L时,特异性分别为88.6%和54.5%。结论:血浆HBP是较敏感的细菌性感染标志物,在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优于血清SAA、PCT及WBC,与血清SAA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其发生肝损伤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0例住院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于入院当日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细胞计数,根据全血细胞计数结果计算得出NLR,并以中位数为临界值,将患儿分为高NLR组(NLR≥0.42)36例和低NLR组(NLR<0.42)34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EB病毒(EBV)-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和清蛋白水平检测。结果 2016-2018年EBV-DNA检出率分别为1.62%、3.49%、3.99%,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6~15岁患儿检出率为2.18%,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与低载量组患儿相比,中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患儿NLR降低,LDH、HBDH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载量组相比,高载量组IM患儿清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ALT、AST、TB与D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NLR组比较,低NLR组ALT≥80U/L的患儿比例,ALT、AST、LDH和HBDH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DB和清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NLR与ALT、AST、LDH和HBDH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0.586、-0.506、-0.577、-0.665,均P<0.05)。结论 IM患儿NLR越低,EBV-DNA载量越高,肝脏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直肠癌患者,以单盲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前和术后3 d血清凝血酶原、前白蛋白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14.26±3.62)个vs.(14.33±3.52)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20.26±15.92)mL低于对照组的(208.26±34.17)mL,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1.26±15.62)min、(5.16±0.62)cm、(2.52±0.16)d、(3.03±0.16)d、(3.26±0.16)d、(12.26±1.84)d,均短于对照组[(149.62±21.62)min、(14.36±1.62)cm、(4.92±0.34)d、(4.92±0.66)d、(5.28±0.94)d、(18.62±3.6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血清凝血酶原、前白蛋白水平比较[(11.62±1.62)s vs.(11.59±1.59)s、(172.26±12.62)mg/L vs.(173.16±12.5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 d血清凝血酶原、前白蛋白分别为(11.26±1.62)s、(168.26±10.16)mg/L,均高于对照组[(9.83±1.04)s、(128.26±9.3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对患者凝血酶原、前白蛋白影响较小,且治疗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患者预后良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肝切除术下展开肝主流阻断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且未中转开腹患者162例,其中采用全入肝血流阻断技术52例为A组,半肝血流阻断技术54例为B组,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技术56例为C组。比较3组疗效指标[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治愈率]和安全性指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C组术中出血量[(148.77±31.33)mL]、术中输血率(3.57%)低于A、B组[(198.02±40.14)mL、9.26%;(229.63±48.36)mL、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B、C组ALT、AST、TBIL水平[(90.35±38.87)U/L、(85.56±20.11)U/L、(22.12±3.96)μmol/L;(88.98±35.46)U/L、(87.74±20.13)U/L、(21.37±4.01)μmol/L]均低于A组[(201.03±58.62)U/L、(129.99±34.58)U/L、(36.63±4.5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2.41±3.54)h、(9.03±1.06)d、(10.11±2.06)d;(20.55±3.48)h、(8.77±0.98)d、(10.02±2.03)d]低于A组[(30.22±4.65)h、(9.96±1.22)d、(11.54±2.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愈率(81.48%、87.50%)高于A组(5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死率分别为1.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57%)低于A组(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加肝静脉控制法可有效保护残肝肝功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治愈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胆汁酸(TBA)、前清蛋白(PA)在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7~12月感染病科住院并确诊的肝病患者97例为观察组,其中肝炎组53例,肝炎后肝硬化组44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分别进行TBA和PA检测,TBA采用循环酶法,PA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肝炎组TBA水平(15.20±20.22 μg/L)和肝炎后肝硬化组TBA水平(39.40±34.09 μg/L)均高于对照组(3.15±2.37 μg/L),二者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3.89,11.11,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的TBA高于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7.17,P<0.05)。肝炎组PA水平(224.23±69.34 mg/L)和肝炎后肝硬化组PA水平(167.37±62.41 mg/L)均低于对照组(294.44±38.44 mg/L),二者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8.69,15.03,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TBA,PA的阳性率(65.91%,77.27%)明显高于肝炎组(20.75%,39.6%)和对照组(2.00%,4.00%)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TBA,P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A和PA水平直接反映肝脏功能减退与损伤程度,其阳性率可作为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罗泽民  苏海涛  谢娜 《华西医学》2012,(8):1190-1193
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收治48例合并肝损害IM与120例无肝损害IM的患儿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和体征、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肝损害IM患儿血小板减少、异形淋巴细胞增加、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血清酶学异常、持续发热、中重度肝脾肿大,以及多系统损害发生率较高;而咽峡炎、皮疹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低;IM合并肝损害与发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r=0.127,0.075,P<0.05)。结论 IM合并肝损害表现为持续发热、肝脾肿大、肝酶异常、血小板减少、异形淋巴细胞增加较常见。及时作肝功能等辅助检查,及早发现和干预IM肝损害,有助于减少重症I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类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两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7±7.2)岁。临床表现典型三联症(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9例(30.6%),白细胞计数增多36例(58.1%),淋巴细胞占比≥0.50有56例(90.3%),异型淋巴细胞占比≥0.10有55例(88.7%),肝损伤51例(82.3%)[转氨酶≤10倍正常值上限42例(42/51,82.4%)],脾脏肿大26例(41.9%),肝脏肿大11例(17.7%),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阳性34例(54.8%),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定量中位数4.24 lg cp/mL,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淋巴细胞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占比、EBV-CA-IgM阳性率、E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非肝损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37,P=0.038)。结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症状不典型,发生肝损伤概率高,需结合相关检查确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5×10~9/L是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患者甲状腺激素以及甲状腺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院及排除标准的6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其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将采用甲巯咪唑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另将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的32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甲状腺激素指标水平,包括: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甲状腺体积以及肝功能指标水平,包括:谷氨酰转肽酶(GG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同时记录分析两组用药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SH、FT4以及FT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SH水平升高,而FT3、FT4水平下降,且研究组TSH水平为(2.73±0.84)mIU/L,高于对照组[(2.07±0.73)mIU/L],FT3、FT4水平为(10.24±3.66)、(4.31±1.43)pmol/L,低于对照组[(17.06±6.41)、(10.23±1.40)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GG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LT、GGT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ALT、GGT水平为(40.20±3.71)、(39.67±1.88)IU/L,低于对照组[(47.45±5.53)、(42.45±2.45)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甲状腺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甲状腺体积均明显缩小,且研究组甲状腺体积为(13.73±2.34)cm3,低于对照组[(17.07±3.73)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皮肤瘙痒以及白细胞减少、药物性甲减与关节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不良反应较小,有效缩小甲状腺体积,改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血流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与HP联合血浆置换(PE)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毒蕈中毒合并MSO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入院序列号分组法将其均为两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HP联合HD治疗,观察组给予HP联合P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期后血浆蛋白结合毒素、血清趋化因子和肝、肾、心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蛋白结合毒素、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和肝、肾、心肌、凝血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蛋白结合毒素芳香氨基酸、内毒素、血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25)mg/dLvs.(2.23±0.59)mg/dL、(0.23±0.07)EU/mLvs.(0.69±0.22)EU/mL、(100.28±33.14)μg/Lvs.(197.87±15.9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诱导蛋白-10(IP-10)、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99±0.40)ng/mL vs.(3.04±1.00)ng/mL、(48.49±12.09)pg/mLvs.(62.75±21.29)pg/mL、(56.12±11.48)pg/mLvs.(76.58±16.87)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心肌指标肌酸激酶(CK)、心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87.74±64.05)U/Lvs.(338.57±117.02)U/L、(6.22±2.08)分vs.(8.18±2.24)分、(95.90±23.73)U/Lvs.(121.96±40.49)U/L、(47.12±12.99)μg/Lvs.(69.30±16.75)μg/L],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短于对照组[(33.74±2.12)svs.(36.52±2.50)s、(8.18±2.24)svs.(14.48±2.0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功能指标尿素、尿肌酐(Cre)与对照组比[(7.75±2.38)μmol/Lvs.(8.57±2.53)μmol/L、(159.60±59.14)μmol/Lvs.(163.80±56.9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毒蕈中毒患者MSOF血液净化治疗中选用HP联合PE疗效确切,能有效清除体内毒素,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心、肝、肾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