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马神经元以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参与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并对记忆具有改善作用。海马穿通纤维中80%的谷氨酸来自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对大鼠学习记忆具有促进作用。甘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性和抑制性双重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重要的抑制性递质,可以激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必要的协同激动剂,还可以激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士的宁敏感型甘氨酸的调节位点,产生兴奋性效应。牛磺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抑制性氨基酸,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增殖分化,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并有延缓衰老的作用。γ-氨基丁酸B受体在海马齿状回区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的形成与保持中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痴呆模型鼠脑海马突触素改变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学习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痴呆模型鼠海马的突触素改变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过程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5在广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10只/组。方法:损伤组大鼠切断左侧穹窿海马伞,建立基底前脑-海马胆碱能通路受损的痴呆模型。造模4周后,用三等分Y型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大鼠学习成绩以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达到正确反应(2min以内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时所需的训练次数来表示,记录每只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训练次数少说明学习能力强。训练结束24h后测试记忆能力,以10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次数代表记忆保持能力的优劣,正确反应次数少则记忆能力低。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大鼠海马突触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实际吸光度值进行比较,以避免染色过程中的非特异性染色导致的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行为测试中学会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所需的训练次数。②两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检测结果。③两组大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结果:实验纳入大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学会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所需的训练次数:损伤组学习能力达到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98.40&;#177;4.51),(62.21&;#177;2.43)次,P〈0.01;而记忆能力达到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则明显低于正常组(3.82&;#177;0.64),(8.81&;#177;0.32)次,P〈0.01。②两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检测结果: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呈板层分布,神经元胞体、胶质细胞、血管及白质不被染色。神经毡内免疫反应产物呈持异性颗粒状或点状。海马CA1区以多形层和辐射层染色较深,腔隙分子层次之,锥体层和颗粒层细胞的轮廓边缘有点状标记。齿状回染色较浅,突触素免疫反应物分布稀疏。③两组大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和齿状同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均明显降低(80.34&;#177;433,4340+2.57;78.25+548,40-2l&;#177;3-22;30.01&;#177;4.05,12.37&;#177;1.78;60.50&;#177;3.80,26.63&;#177;2.36;P均〈O.01)。经相关分析表明,大鼠穹窿海马伞损伤后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多形层:r=0.739,P〈0.01;辐射层:r=0.624,P〈0.05;腔隙分子层:r=0.892,P〈0.01;齿状回分子层:r=0.853,P〈0.01).结论:痴呆模型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吸光度明显下降,并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海马突触素含量减少与学习记忆能力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痴呆模型鼠脑海马突触素改变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学习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痴呆模型鼠海马的突触素改变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过程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5在广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10只/组.方法损伤组大鼠切断左侧穹窿海马伞,建立基底前脑-海马胆碱能通路受损的痴呆模型.造模4周后,用三等分Y型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大鼠学习成绩以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达到正确反应(2 min以内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时所需的训练次数来表示,记录每只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训练次数少说明学习能力强.训练结束24 h后测试记忆能力,以10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次数代表记忆保持能力的优劣,正确反应次数少则记忆能力低.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大鼠海马突触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实际吸光度值进行比较,以避免染色过程中的非特异性染色导致的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行为测试中学会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所需的训练次数.②两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检测结果.③两组大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结果实验纳入大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学会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所需的训练次数损伤组学习能力达到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98.40±4.51),(62.21±2.43)次,P<0.01;而记忆能力达到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则明显低于正常组(3.82±0.64),(8.81±0.32)次,P<0.01.②两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检测结果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呈板层分布,神经元胞体、胶质细胞、血管及白质不被染色.神经毡内免疫反应产物呈持异性颗粒状或点状.海马CA1区以多形层和辐射层染色较深,腔隙分子层次之,锥体层和颗粒层细胞的轮廓边缘有点状标记.齿状回染色较浅,突触素免疫反应物分布稀疏.③两组大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均明显降(80.34±4.33,43.40±2.57;78.25±5.48,40.21±3.2230.01±4.05,12.37±1.78;60.50±3.80,26.63±2.36;P均<0.01).经相关分析表明,大鼠穹窿海马损伤后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多形层r=0.739,P<0.01;辐射层r=0.624,P<0.05;腔隙分子层r=0.892,P<0.01;齿状回分子层r=0.853,P<0.01).结论痴呆模型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吸光度明显下降,并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海马突触素含量减少与学习记忆能力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背景:学习记忆障碍是衰老的主要表现之一,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是近年来常用的动物模型,长期D-半乳糖处理可引起动物神经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目的:对D-半乳糖引起拟衰老改变时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行为进行观察,并结合其体内诱导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以及海马CA,区突触形态学的变化予以探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8/2001—04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分正常组和D-半乳糖组,11只/组。D-半乳糖(上海化学试剂二厂),Morris水迷宫(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所提供,自制)。方法:正常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D-半乳糖组每天皮下注射D-半乳糖800mg/kg,连续给药6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以Morris水迷宫潜伏期作为判定标准;应用体内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电位,测量高频刺激前后单脉冲刺激诱发的电位幅值变化,将高频刺激前的记录作为基线值,进行组间比较;应用透射电镜结合图像分析对大鼠海马CA,区突触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水迷宫潜伏期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长时程增强各时段群体电位峰值潜伏期的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率用x^2检验,用XY-540型生物图像处理系统对电镜突触照片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测试成绩以及长时程增强诱导率、群体电位的变化。②次要结局:海马CA,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纳人大鼠22只,水迷宫测试中无脱落,其后在电生理实验中正常组和D-半乳糖组各有1只死亡,最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用于电镜观察。①两组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成绩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寻找水下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14.77&;#177;10.10),(51.36&;#177;12.45)s,P〈0.05]。②高频刺激前正常组与D-半乳糖组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的比较:两组群体电位幅值及群体电位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1.05&;#177;0.47),(0.91&;#177;0.41)mV;(5.46&;#177;2.09),(5.38&;#177;2.26)ms;P〉0.05]。③两组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高频刺激后D-半乳糖组明显降低(80%,20%,x^2=7.20,P〈0.01)。④两组高频刺激后不同时间段的群体电位比值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于高频刺激后20,30,60min均明显降低(1.104&;#177;0.196,0.919&;#177;0.162;1.354&;#177;0.212,0.999&;#177;0.219;1.236&;#177;0.174,0.875&;#177;0.311;P〈0.05)。⑤两组大鼠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各参数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海马CA,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40.60&;#177;18.26),(26.35&;#177;8.15)nm,P〈0.051,突触间隙宽度增大[(17.69&;#177;6.28),(26.95&;#177;5.67)nm,P〈0.05],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265.13&;#177;76.50),(229.13&;#177;90.68)nm,P〈0.05]。结论:皮下注射D-半乳糖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使长时程增强增幅降低,并可显著影响大鼠脑海马CA,区的突触超微结构。提示D-半乳糖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的抑制和对CA,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其导致空间学习记忆行为障碍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学习记忆障碍是衰老的主要表现之一,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是近年来常用的动物模型,长期D-半乳糖处理可引起动物神经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目的对D-半乳糖引起拟衰老改变时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行为进行观察,并结合其体内诱导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以及海马CA3区突触形态学的变化予以探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8/2001-04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分正常组和D-半乳糖组,11只/组.D-半乳糖(上海化学试剂二厂),Morris水迷宫(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所提供,自制).方法正常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D-半乳糖组每天皮下注射D-半乳糖800 mg/kg,连续给药6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以Morris水迷宫潜伏期作为判定标准;应用体内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电位,测量高频刺激前后单脉冲刺激诱发的电位幅值变化,将高频刺激前的记录作为基线值,进行组间比较;应用透射电镜结合图像分析对大鼠海马CA3区突触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水迷宫潜伏期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长时程增强各时段群体电位峰值潜伏期的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率用χ2检验,用XY-540型生物图像处理系统对电镜突触照片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1]主要结局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测试成绩以及长时程增强诱导率、群体电位的变化.[2]次要结局海马CA3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22只,水迷宫测试中无脱落,其后在电生理实验中正常组和D-半乳糖组各有1只死亡,最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用于电镜观察.[1]两组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成绩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寻找水下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14.77±10.10),(51.36±12.45)s,P<0.05].[2]高频刺激前正常组与D-半乳糖组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的比较两组群体电位幅值及群体电位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1.05±0.47),(0.91±0.41)mV;(5.46±2.09),(5.38±2.26)ms;P>0.05].[3]两组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高频刺激后D-半乳糖组明显降低(80%,20%,χ2=7.20,P<0.01).[4]两组高频刺激后不同时间段的群体电位比值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于高频刺激后20,30,60min均明显降低(1.104±0.196,0.919±0.162;1.354±0.212,0.999±0.219;1.236±0.174,0.875±0.311P<0.05).[5]两组大鼠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各参数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40.60±18.26),(26.35±8.15)nm,P<0.05],突触间隙宽度增大[(17.69±6.28),(26.95±5.67)nm,P<0.05],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265.13±76.50),(229.13±90.68)nm,P<0.05].结论皮下注射D-半乳糖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使长时程增强增幅降低,并可显著影响大鼠脑海马CA3区的突触超微结构.提示D-半乳糖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的抑制和对CA3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其导致空间学习记忆行为障碍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反复丙泊酚麻醉对成年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45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丙泊酚1组(n=15)与丙泊酚2组(n=15),3组分别在特制的麻醉箱中给予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5 mg/kg与50 mg/kg丙泊酚,1次/d,持续10 d.检测与记录实验第5、10...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移植入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的神经干细胞能够存活、增殖,但其是否可替代损伤或坏死的神经细胞而重建神经通路,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尚不清楚.突触素是突触重建的重要标记之一.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2周移植组和4周移植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制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另取新生24 h SD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经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2周和4周移植组海马CA1区,行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然后取脑进行尼氏染色和突触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阿尔茨海默病模犁组则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位点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施以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①2周和4周移植组海马CA1区细胞比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增多,但仍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平均吸光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周移植组和4周移植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奈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P<0.05).③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相比,2周和4周移植组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均显著增强,正确反应率明显提高(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移植入脑内的神经干细胞可促进突触形成,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豆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 from sovbean lecithin,SB—pc)对幼年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3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及SB-pc作用机制。方法: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为SB—pc添加喂养组(11只),迷宫对照组(11只),正常对照组(11只)。喂养8周,SB-pc添加喂养组和迷宫对照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进行连续4d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计算机分析系统自动记录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v.EL)等相关参数,分析大鼠行为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B-pc添加喂养组、迷宫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大鼠海马结构CA3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免疫表达。用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变化。结果:SB-pc添加喂养组4d的EL分别小于迷宫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SB—pc添加喂养组海马结构CA3区SYN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吸光度(0.5400&;#177;0.0245)高于迷宫对照组(0.4679&;#177;0.02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迷宫对照组吸光度大于正常对照组(0.3581&;#177;0.01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SB-pc添加喂养组海马CA3区突触数密度[(104.51&;#177;9.68)个/μm^3]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0.067&;#177;0.009)μm^2/μm^3]分别大于迷宫对照组[(84.97&;#177;6.53)个/μm^3,(0.047&;#177;0.005)μm^2/μ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迷宫对照组的突触数密度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组[(29.48&;#177;2.81)个/μm^3,(0.020&;#177;0.001)μm^2/μ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添加SB-pc喂养幼年大鼠,可促进其海马CA3区突触的增长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增加,突触素的免疫表达增强,提高了突触的可塑性,从而提高幼年大鼠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组织中突触结构的影响,探讨神经功能可塑性的机制。 方法选用SD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56只,于造模后24 h随机抽取8只作取材定位组,其余48只5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4只,2组再分10,20,30 d组,每组8只。训练组给予运动训练,对照组仅在笼中安静饲养。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突触结构参数的影响。 结果电镜下观察到各期训练组缺血半暗带组织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活性区宽度、突触后膜曲率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30 d组改变更明显(P<0.01)。相应行为学检测训练组的20,30 d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测试中记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动训练可明显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突触结构的变化,以提高突触传递效率,增强记忆力。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学、中药及其复方对学习记忆影响的行为学研究以及胆碱能系统与氯基酸类神经递质有关的研究等方面,对学习记忆的研究进行概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除假手术组行假手术外,其余各组建立VD大鼠模型.电针组术后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药物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均治疗10 d.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微电极记录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效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脑组织海马突触素(Syp)染色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相同时间内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高频刺激后相对群峰电位潜伏期缩短、相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斜率和相对群峰电位幅值增大(P<0.05),Syp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显著增大(P<0.01).结论 电针大鼠百会、大椎穴能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海马Syp的表达从而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以及加快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过程来实现.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on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and synaptophysin (Syp) levels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hippocampus.Methods For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ham-operated control group, a model group, an EA group and a medication group. A rat model of vascular dementia (VD) was established by repeated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sodium nitroprusside. EA was applied to the rat homologues of the human "Baihui" (GV20) and "Dazhui" (DU14) acupoints of the rats in the EA group for 20 min, once daily for 10 d.Morris water maze 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evaluating the rats,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LTP in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was recorded as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for evaluating learning and memory. Antigenic Syp produced in hippocampal tissue was examin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s. Results In comparison the with model group, escape latency (EL) shortened and target-platform crossing tim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A and medication groups. After 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 the population spike (PS) latency shortened in the EA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slope and PS amplitude increased.All of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yp positive cells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A-treated rats. Conclusions EA can increase Syp ex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rats with this model of VD. EA could facilitate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LTP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hippocampus through influencing synaptic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影响。 方法48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24只,2组又分别分为1,2,3周3个时段进行观察,每个时段8只。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正常喂养,不给予任何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评定,并观察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结果电镜下观察到电针组各时段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活性区宽度及突触后膜曲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记忆能力测评:对照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电针组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和空间探索试验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可通过改变脑梗死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而改善脑梗死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豆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 from soybean lecithin,SB pc)对幼年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 CA3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及 SB pc作用机制. 方法 5周龄雄性 Wistar大鼠 33只,随机分为 SB pc添加喂养组( 11只),迷宫对照组( 11只),正常对照组( 11只).喂养 8周, SB pc添加喂养组和迷宫对照组大鼠在 Morris水迷宫中进行连续 4 d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计算机分析系统自动记录逃避潜伏期( escape latency,EL)等相关参数,分析大鼠行为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SB pc添加喂养组、迷宫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3组大鼠海马结构 CA3区突触素( synaptophysin, SYN)的免疫表达.用电镜观察海马 CA3区突触结构的变化. 结果 SB pc添加喂养组 4 d的 EL分别小于迷宫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SB pc添加喂养组海马结构 CA3区 SYN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吸光度( 0.540 0± 0.024 5)高于迷宫对照组( 0.467 9± 0.024 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迷宫对照组吸光度大于正常对照组( 0.358 1± 0.013 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SB pc添加喂养组海马 CA3区突触数密度 [(104.51± 9.68) 个 /μ m3]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 [(0.067± 0.009) μ m2/μ m3]分别大于迷宫对照组 [(84.97± 6.53) 个 /μ m3, (0.047± 0.005) μ m2/μ 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迷宫对照组的突触数密度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组 [(29.48± 2.81) 个 /μ m3,( 0.020± 0.001) μ m2/μ 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结论添加 SB pc喂养幼年大鼠,可促进其海马 CA3区突触的增长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增加,突触素的免疫表达增强,提高了突触的可塑性,从而提高幼年大鼠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对睡眠剥夺大鼠定位巡航活动和空间探索活动,海马区神经元形态,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突触相关蛋白,以及海马区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运动训练后脑缺血大鼠健侧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探讨其代偿机理。方法 选用Wistar雄性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采用运动训练进行干预 ,观察左侧大脑感觉运动皮层和海马CA3区突触超微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 电镜下观察到康复组大脑感觉运动皮层和海马CA3区突触界面曲率、PSD厚度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 (P <0 .0 5 ) ,并有“U”形突触出现。相应行为学检测康复组在Y 迷宫分辨学习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记忆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可能与健侧突触超微结构参数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康法)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 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每组10 只。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海马缺血大鼠模型,术后24 h 进行干预,治疗14 d 后采用Y-型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突触素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学习能力下降,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P<0.01),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且针康组优于头穴丛刺组和康复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上调突触素的表达,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及前额叶皮质区突触素(SYP)、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择Wistar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8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的方法制作V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麻醉但不阻断颈总动脉。造模成功1周后,自主运动组大鼠在跑轮上自由运动,每日270m;强迫运动组在电动跑轮上行强迫运动,每日270m;功能性电刺激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模拟大鼠前肢在跑轮上行走时的动作,按9m/min的速度每日运动3次,每次10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成功后置于笼中自由活动。5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3周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后即刻取大鼠前额叶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突触素、突触后致密物-95的表达。 结果 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大鼠新奇事物认知指数分别为(0.65±0.15)、(0.59±0.12)和(0.62±0.14),较模型组的(0.45±0.13)均有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PSD-95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5)、(0.95±0.15)和(1.06±0.09),较模型组的(0.58±0.15)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机制是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前额叶皮质区突触后致密物-95的表达,但对突触素的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对突触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6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Morris水迷宫学习正常的雄性三四个月龄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痴呆治疗组、痴呆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切断成年Wistar大鼠双侧穹窿海马伞,建立隔一海马胆碱能系统损害的痴呆模型。痴呆模型制备1d后开始侧脑室给药,连续21d,痴呆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μL(4g/L),痴呆对照组则同时间给予生理盐水10μL。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处理。利用水迷宫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观察潜伏期和跨越平台次数;利用Y电迷宫观察其行为学改变,以尝试次数和再显次数分析指标。所有大鼠在建立模型后21d以40g/L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取脑,连续冠状切片,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脑内突触素的表达。每只动物取切片5张,以同张切片胼胝体的吸光度值作为背景,分别选取海马和额叶2个区域测定吸光度值,取其均值。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痴呆治疗组和痴呆对照组各有1只大鼠死亡,其余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痴呆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优于痴呆对照组,痴呆治疗组潜伏期明显低于痴呆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31.02&;#177;2.65),(45.32&;#177;6.57)s,t=6.056,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高于痴呆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36&;#177;1.02),(2.35&;#177;0.76)次,t=4.213,P〈0.01];尝试次数明显低于痴呆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8.67&;#177;1.86),(25.16&;#177;2.42)次,t=6.382,P〈0.01];再显次数明显高于痴呆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6.78&;#177;0.53),(3.97&;#177;0.45)次,t=12.112,P〈0.01]②痴呆治疗组海马突触素的表达量与痴呆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23.92&;#177;2.76),(10.95&;#177;3.05),t=9.460,P〈0.01];额叶突触素的表达量与痴呆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17.69&;#177;2.34),(6.58&;#177;1.02),t=13.055,P〈0.01)。痴呆治疗组脑内突触素的表达量没有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中枢胆碱能系统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建立VD动物模型,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速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和形诚计量分析VD大鼠海马Gray I型突触的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VD大鼠海马CAI区Gray I型突触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均比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与其海马CA2区GrayI型突触的;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0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突触素(SYN)的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 TMS组,每组12只。制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缺血,r TMS组给予10 Hz r TMS,共28次。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能力;利用电生理实验检测海马CA1区的长时程增强(LTP);Western blot检测海马SYN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60 s内跨越平台次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r TMS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缩短,60 s内跨越平台次数增加,f EPSP波幅提高,海马SYN蛋白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 TMS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SYN蛋白的表达和增强高频刺激引起的LTP,这可能是r TMS改善脑缺血损伤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