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慧  安新江  田静 《临床医学》2012,32(12):86-8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前血浆的VEGF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检出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治疗组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1 g/kg·d),连用2d],治疗后相同方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P<0.01),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P<0.01).结论 血浆VEGF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川崎病炎症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的损害.VEGF增高可以作为诊断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一个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可为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预防冠脉损害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IVIG)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 3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 (n =15 )和对照组 (n =15 ,常规治疗组 )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内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IVIG治疗组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川崎病的复发率为 0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早期大剂量IVIG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采用阿司匹林口服及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出院后随诊的小儿川崎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儿急性期疗效显著,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降低,无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及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消除川崎病急性期症状、促进冠状动脉损害的恢复、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和最佳剂量。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8例,根据入院编号的偶数和奇数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黏膜充血、皮疹、手足症状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冠状动脉损害率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比较,临床运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进行治疗,可缩短康复时间,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接收并诊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49例。小剂量组采用1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剂量组采用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CRP、IL-8、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大剂量组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后,大剂量组冠状动脉病变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后颈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川崎病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构参数,无创性评价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干预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方法评价48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结构参数.结果川崎病组颈动脉最大剪切率(S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1).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应用与否SR及IMT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257和P=0.091).结论 SR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川崎病后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3 9例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热程分别为 (9.19± 2 .5 6)和 (12 .3 0± 5 .3 5 )天 ,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 .0 5 )。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治疗组 (5 .3 % )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3 0 % )。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 ,可以缩短热程 ,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631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合并其他病原学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起病10 d内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631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合并不同病原感染的发生率,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31例患儿中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者59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者40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发生率为6.34%。2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与敏感组相比,无反应组合并支原体感染、腹腔积液和冠脉扩张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40例无反应KD患儿再次治疗的过程中,11例同意继续追加IVIG 2 g/kg治疗,另外的29例接受激素治疗,发热现象消失。3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者追加IVIG治疗和激素治疗的两组之间冠脉病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VIG无反应型的川崎病发生率约6.34%,并发支原体感染、出现腹腔积液以及出现冠脉扩张的发生率等较高。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的再次治疗选择中,激素治疗和追加IVIG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剂量为1g/kg,对照组剂量2g/kg,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改善时间比较(P0.05),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2.86%,与观察组的20.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儿疗效确切,1g/kg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达到2g/kg剂量的临床效果,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类似,临床可选择1g/kg作为丙种免疫球蛋白首选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