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症状。急慢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心肌已坏死,不能再生,目前的内外科治疗均不能修复及逆转坏死的心肌,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其5年生存率不到50%。特别是心力衰竭晚期药物治疗疗效差,心脏移植的方法又存在局限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则为一种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症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它们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但是对于急慢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治疗方法无法逆转已坏死的心肌,因而不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表现为患者反复发生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如何促进缺血坏死区心肌细胞再生,防止心室重构,已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骨髓干细胞(marrowstemcell,MSC)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通过移植技术将MSC移入受损的心肌组织中并使其增殖再生,以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第一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以此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介入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作为近些年出现的新技术,对一些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心脏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明显缓解了症状,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由于心肌再生速度缓慢,对于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如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其晚期并发症,传统治疗收效甚微.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给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症状.急慢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心肌已坏死,不能再生,目前的内外科治疗均不能修复及逆转坏死的心肌,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其5年生存率不到50%.特别是心力衰竭晚期药物治疗疗效差,心脏移植的方法又存在局限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则为一种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国外已应用于临床,国内刚刚起步.我科于2003年11月~2004年6月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共14例,均获成功,现将其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危重病之一,目前采用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搭桥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远期预后明显改善。使梗死的血管再通虽能挽救缺血的心肌,但是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目前的内外科治疗均不能修复及逆转已经坏死的心肌,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因此如果在心肌梗死发生后采取治疗措施修复受损的心肌,促进梗死区心肌细胞再生,将会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而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替代坏死的心肌,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治疗AMI的关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被认为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1]。  相似文献   

7.
赵全娣  陈鸿  张宇燕 《护理研究》2006,20(2):138-139
缺血性心脏病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目前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均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心脏移植因其存在供体难求和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在临床推广。国内外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梗死区促进心肌细胞生成和血管形成,并可使持久性的心功能改善[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可以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2]。我院心内科在2003…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或痉挛,心脏局部失去供血而导致的急性大面积心肌细胞坏死。该病病情凶险、变化快、最佳治疗窗口期短,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1])。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更新了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建议将心肌肌钙蛋白(cTn)作为诊断  相似文献   

9.
随着成体干细胞转分化现象的发现和深入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修复坏死心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成为近年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等骨髓细胞群分别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自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动物模型及一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移植入心脏的骨髓干细胞可转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促进侧支血管形成和新生心肌组织。经心外膜、心内膜、冠状动脉及外周循环等不同的细胞移植途径被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最佳的移植途径与移植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目前主要问题包括骨髓干细胞迁移和分化的信号途径,有效的干细胞分离和体外扩增技术,最佳的细胞亚群、数量、移植途径和时机,致心律失常和致肿瘤作用等。随着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深入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梗死心肌的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可能成为将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敏  范晓莉 《护理研究》2007,21(1):137-137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实施血管再通的重要治疗手段。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狭窄大于75%后,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处,用8个~16个大气压使狭窄病变扩张,然而有40%病变可发生再梗死。因此需将冠状动脉支架送入狭窄病变处,将狭窄血管永久撑开,从而改善血流,提高缺血心肌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骨髓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随着成体干细胞转分化现象的发现和深入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修复坏死心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成为近年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等骨髓细胞群分别被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自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动物模型及一期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移植入心脏的骨髓干细胞可转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并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促进侧支血管形成和新生心肌组织。经心外膜、心内膜、冠状动脉及外周循环等不同的细胞移植途径被用于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最佳的移植途径与移植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目前主要问题包括骨髓干细胞迁移和分化的信号途径,有效的干细胞分离和体外扩增技术,最佳的细胞亚群、数量、移植途径和时机,致心律失常和致肿瘤作用等。随着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深入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梗死心肌的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可能成为将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标准疗法。  相似文献   

12.
许丹  尚小明  姜玉如  纪征  姜玉凤  卢峰  张春来  李霞 《临床荟萃》2006,21(14):1011-10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和抗缺血药物应用使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因心肌梗死而导致的心力衰竭不可避免地发生.冠状动脉一旦闭塞,短时间内心肌坏死很快发生,随着心肌梗死区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梗死区室壁延展变薄,非梗死区胶原纤维增生,发生左室重构,成为后期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细胞移植代替梗死心肌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故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应用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 MBMC)通过冠脉法进行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观察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以评价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及有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治疗冠心病106例临床疗效分析冠心病亦称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冠心病主要目的为改善冠状动脉痉挛、狭窄、阻塞及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所导致心肌损害得以恢复,延续病人的生命进程。我院从1...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归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体外移植后,在心肌梗死区发现具有心肌细胞表型的幼稚细胞,相关学者认为该种细胞源于倒髓干细胞.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体动员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归巢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2/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完成.材料:2000/2005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尸检标本30例,正常心脏组15例,死因为机械性损伤或颅脑损伤,尸检心脏无异常发现;心肌梗死组15例,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程度冠脉管腔狭窄,心肌梗死发生后10 d内死亡.方法:所有标本均在死后48 h内进行尸检,左心室前壁、侧壁和后壁取材,制备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正常心肌、梗死心肌及梗死周围区域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CD34、CD133、转化生长因子β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CD34在梗死心肌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梗死周围区、正常心脏组织(P<0.01); CD133、转化生长因子β在梗死心肌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梗死周围区(P<0.01),在正常心脏组织均呈阴性表达.CD34、CD133、转化生长因子β在梗死心肌及梗死周围区的表达呈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出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归巢.梗死区转化生长因子B的分泌增加为促进归巢干细胞的分化、形成新生血管及再生心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心脏病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目前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述治疗均不能逆转已坏死的心肌,而心脏移植因其存在供体难求和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在临床推广。国内外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梗死区促进心肌细胞生成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改变,干细胞移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能改善心脏功能,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心肌再生、血管新生、心脏结构重建和干细胞旁分泌等作用相关联。文章针对干细胞移植技术、生物学特点、移植途径等进行综述,并具体分析了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判断,干细胞改善心脏功能的机制以及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T)发病的原因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完全或者持续阻塞。目前临床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TEMI的首选方式,可以较好地开通梗死部位的相关血管,挽救受损心肌,但单纯使用PCI术,容易出现斑块、血栓的碎裂及脱落,从而导致远端大量微小血管栓塞,造成“慢血流”甚至“无复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全生 《现代康复》1998,2(8):839-839
冠心病亦称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冠心病主要目的为改善冠状动脉痉挛、狭窄、阻塞及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使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所导致心肌损害得以恢复,延续病人的生命进程。我院从1994~1997年,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冠心病是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治疗局部缺血性心脏病的目的是改善心肌血流。过去使血液重新供给心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大多数慢性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人,由于弥漫性终末期冠状动脉疾病,是不适合这些手术的。经皮的心肌再血管化(PMR)能给这类病人带来希望,并且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该技术是一项试验中的手术,其使用激光在心肌内建立通道,从而提高心肌的血液灌注。它是一种轻度侵入性技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其最大的治疗效果不是立刻显示的,…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常由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能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能及时疏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冠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