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χ2=6.723,P<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5.65,观察组83.6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骨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lt;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177;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177;7.27)均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被动牵张运动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针刺配合手法组和针刺组,针刺配合手法组采用针刺“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配合被动肢体活动,同单纯针刺相比较,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配合手法组的显效率为27%,显著高于针刺组13%,总有效率73%明显优于针刺组47%(P&;lt;0.05);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明显相关,其中&;lt;3岁组与&;gt;6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56,P&;lt;0.01);3~6岁组与&;gt;6岁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X^2=3.99,P&;lt;0.05),治疗效果与患儿智力、性别无显著关系(P&;gt;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康复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5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上田法、Vojta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eto法。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结果及不同病情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4.88&;#177;18.76和53.16&;#177;13.4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t=2.726,P&;lt;0.01);两组不同病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观察组轻度78.15&;#177;14.36,中度45.35&;#177;9.25,重度41.99&;#177;9.42,对照组轻度62.04&;#177;9.18,中度38.43&;#177;7.43,重度37.23&;#177;8.14,两组比较结果轻、中度差异呈高度显著性意义,(t=5.112,P&;lt;0.01;t=3.105,P&;lt;0.01),重度差异呈显著性意义,(t=2.026,P&;lt;0.05)。结论:加用Peto法可增加不同病情程度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刺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方法:采用深刺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的方法,与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注射相对照。采用Mcgill简化量表和自制症状和体征评分表来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前后IL-6,IL-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6.852,P&;lt;0.05);Mcgill量表中的疼痛评估指数(the pain raling index,PRI)感觉分(t=2.871)、PRI情绪分(t=3.15)、PRI总分(t=4.40)、直观模拟量表(vjsual analogue scales,VAS)(t=4.92)、现在疼痛程度(the present pain intensty,PPI)(t=3.06)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均&;lt;0.01);自制评分量表也显示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lt;0.0l和P&;lt;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血清中IL-6,IL-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深刺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于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注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皮-肌反射评估经穴位按摩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0—10/2003—08黑龙江省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男32例,女18例;患儿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本研究。采用兴奋和抑制性方法对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穴位按摩,同时采用诱发电位仪进行皮-肌反射的测定,所用主要参数为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和中枢延迟波。在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四大指标中有一项以上实质进步者为显效。脑瘫症状和体征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入院时对比无变化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患儿50例。根据疗效将患儿分为显效组20例,有效组26例与无效组4例。有效率92%(46/50)。①显效组:治疗后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波长明显短于治疗前[(30.27&;#177;2.20),(43.42&;#177;3.57),(14.56&;#177;2.53)ms;(35.41&;#177;1.53),(48.78&;#177;3.54),(20.16&;#177;3.30)ms,t=3.02,2.94,3.08,P&;lt;0.01]。②有效组:治疗后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和中枢延迟波波长明显短于治疗前[(31.91&;#177;3.33),(41.36&;#177;2.50),(18.46&;#177;1.80)ms;(35.73&;#177;3.11),(43.80&;#177;3.73),(21.13&;#177;2.38)ms,t=2.52.2.64.2.78,P&;lt;0.05]。结论:经穴位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效果确实,临床效果可经皮-肌反射客观评定证实。  相似文献   

7.
背景:寻找有效改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立步行能力的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脑瘫治疗的热点题目。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对象: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方法:92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2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1粒/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显效率的比较。②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92例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对照组有效率5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74,P&;lt;0.05);3岁以下患儿,针刺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5.12,P&;lt;0.05);大于3岁年龄,针刺组有效率57%,对照组有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5,P&;gt;0.05)。针刺后患儿79%可翻身,62%可独坐,47%可膝爬,33%可独站,7%可独走。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11.1,16.2,10.2,5.17,P&;lt;0.05或P&;lt;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独走项无差异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74,4.81,4.78,4.33,1.46,P&;lt;0.05)。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脑瘫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脑瘫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刺可尽早建立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脑瘫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各种奋性氨基酸在学习记忆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针刺可特异性地调节某些氨基酸的含量,使之在脑内重新分布,本实验观察调神益气针法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研究室完成。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8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7只、针刺组9只和非穴位组8只。通过栓子注入法对模型组、针刺位组和非穴位组大鼠制作为多发梗死性痴呆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方法同模型制作,只在注射时以生理盐水0.3mL代替栓子溶液;正常组未进行手术及造模。针刺组、非穴位组于造模2周后开始针刺,1次/d,治疗6d,休息1d,3周共治疗18次。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进行与针刺组和非穴位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捉抓刺激。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不同脑区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含量。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谷氨酸含量变化:在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在海马区,模型组及非穴位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5),而针刺组谷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5)及非穴位组(P&;lt;0.05)。②谷氨酰胺含量变化:在皮质区及海马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模型组纹状体区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1),而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③天冬氨酸含量变化:在各脑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除外皮质)及非穴位组均明显升高(P&;lt;0.01);而针刺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5或.P&;lt;0.01)及非穴位组(P&;lt;0.01)。④天冬酰胺含量变化:模型组及非穴位组大鼠皮质及纹状体区明显高于正常组(P&;lt;0.01);针刺组皮质明显低于模型组(P&;lt;0.01)及非穴位组(P&;lt;0.01),在纹状体亦低于非穴位组(P&;lt;0.05);在海马区,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调神益气针法可调节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脑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异常代谢,从而降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所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趋于正常水平,这可能是针刺改善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中医结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长青  刘京华 《现代康复》2000,4(2):198-199
目的:观察脑活素、功能训练和手法穴位按摩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各年龄段的临床疗效及手法穴位按摩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采用脑活素和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加手法穴位按摩2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年龄段越小,临床痊愈率越高。结论:在中医结合治疗脑性瘫痪的手段中手法穴位按摩2尤为重要,并且年龄越淑果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听力和语言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以96例2000-09/2002-09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语言障碍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①针刺组:60例,主要取四神针、颞三针、耳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合谷、中渚、足临泣;针刺1次/d,30min./次。②药物组:36例,121服盐酸氟桂利嗪5mg;维生素Bl,B6各20mg,3次/d。4周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阈值V波反应阈评估听力,采用聋儿语言能力评估标准评估语言能力,根据2个指标变化评估总有效率。结果96例患儿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阈值V波反应阈: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低于药物组治疗后[(49.18&;#177;5.94),(71.24&;#177;8.25),(58.36&;#177;6.08)dB,P〈0.05]。②总有效率:针刺组高于药物组(78%,42%,P〈0.001)。结论针刺有效穴位能够促进听力语言障碍患儿的听觉和语言的发育,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