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目的评定凝血检验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4项指标测量不确定度。方法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Siemens配套试剂分析PT、APTT、FIB、TT,计算偏倚,根据自由度,查表观察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通过相关公式估算偏倚带来的不确定度在合成不确定度中权重,同时将患者个体生物学变异考虑在内,分析检测中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计算扩展测量不确定度。结果PT、APTT、FIB、TT靶值分别为12.1S、26.4s、2.4g/L、16.2S水平时,扩展测定不确定度分别为1.45s、1.67s、0.21g/L、0.78s。结论凝血检验项目不确定度表示测量值的分散区间,临床进行凝血检验时,应将患者生物学变异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中,对临床有更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丙氨酸转氨酶(ALT)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探讨血站实验室建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程序。方法依据((JJFl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对ALT速率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明确测量不确定度分量来源,采用不确定度A类和B类评定方法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合成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结果献血者血浆ALT浓度为52.5U/L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3.31U/L(包含因子k=2,置信区间P=95%)。结论本实验室所建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可分析不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实验室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3.
立止血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立止血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和治疗组(B组,n=10).B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立止血2KU。分别于手术前,开颅手术180分钟,360分钟取静脉血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TT)]检测。结果A组PT、APTT、凝血时间随手术时间延长均明显增加(P<0.01,P<0.05,P<0.05;B组PT、APTT、TT自始至终未见明显改变,FIB在两组自始至终无显著变化,结论术前常规剂量应用立止血(2KU),可有效地促进凝血过程发挥快而持久的止血作用,防止凝血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上而下法(Top-Down法)结合质控数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项目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op-Down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2015年连续6个月的室内质控(IQC)数据和10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计委)或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EQA)回报结果,评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3个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结果日本Sysmex公司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和Fbg,利用IQC数据结合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EQA数据评定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分别为4.10%、5.46%和4.71%;利用IQC数据结合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EQA数据评定的uc(%)分别为3.96%、4.38%和6.17%,均小于按CLIA′88设置的目标不确定度。结论采用Top-Down法结合质控数据对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PT、APTT和Fbg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可反映该方法通常情况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荧光定量PCR测定HBV DNA的不确定度评定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荧光定量PCR(FQ-PCR)测定HBVDNA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FQ-PCR检测HBVDNA测量过程的分析,确定并简化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采用不确定度A类评定方法以及不确定度B类评定方法,量化各不确定度分量;确定合成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批内重复性、批间重复性和方法偏倚等因素。FQ-PCR测定HBVDNA的扩展不确定度U=0.62(k=1.96,n=2);在各不确定度分量中,由方法偏倚导致的不确定度所占比重最大。结论 FQ-PCR测定HBVDNA引入扩展不确定度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同时可作为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和质控物浓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玉萍 《临床医学》2014,(9):101-102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剂量悬浮红细胞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骨科手术患者按悬浮红细胞输注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4例),A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8 U,B组悬浮红细胞为8~16 U,观察两组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小板( PLT)等指标变化。结果 A组PT、APTT、FIB及PLT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输血前后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低温沉淀物,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测量的不确定度在临床化学检验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索测量的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遵循《测量的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采用A,B类评定方法和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评定实验室主要的常规生化项目(Alb,ALP,ALT,AST,Ca,Crea,Chol,GGT,Glu,Mg,P,UA,TB,TG和TP)的测量不确定度,并对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拙内、批阎重复性和方法偏倚为分量所进行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大小主要取决于室间质评的靶值,而以长期重复性和校准品不确定度为分量所进行的评价结果显示两者均构成合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结论采用A,B类评定方法,考虑仪器测定本身存在的不确定度以及临床检验过程的不确定度2个分量,作为临床检验工作的不确定度研究的探索,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方法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提供的《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为基础,参考其他测量不确定度指南文件,对本实验室生化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按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过程,分析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并分别按A类和B类进行评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不确定度分量来源主要包括:测量的不精密度、校准品的不确定度。其中,不精密度分量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5A文件评定,校准品的不确定度分量根据厂家的溯源性报告评定。结论该研究只评估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临床生化检验常规测量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临床检验常规测量中的应用。 方法 以总胆固醇(TC)常规测量为例,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分析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并分别按A类和B类进行评定;根据针对单一样本和针对受试者的方案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结果 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包括:不精密度、人体生理变异、校准品、偏倚。其中,不精密度分量按CLSI EP5A文件评定,分别为1.67% (TC=4.25 mmol/L)和2.46%(TC=6.79 mmol/L);参照文献,TC生理变异的不确定度分量为6.0%;根据厂家的溯源性报告,校准品的不确定度分量为0.4%;根据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偏倚所致的不确定度分量为2.03% (TC=3.52 mmol/L)和0.45%(TC=6.74 mmol/L)。经合成,针对单一样本的扩展不确定度为(4.25±0.22) mmol/L(κ=2)、(6.79±0.34) mmol/L(κ=2);针对受试者的扩展不确定度为(4.25±0.56) mmol/L(κ=2)、(6.79±0.88) mmol/L(κ=2)。 结论 临床检验常规测量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用不同的方案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孕期5~10周早期妊娠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1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择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孕妇各30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25名正常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O.05),TT差异不明显,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联合测定有助于临床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应用NCCLS EP5-A2文件评价CA7000全自动血凝仪的精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CA70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精密度性能评价。方法按照NCCLSEP5-A2文件要求,对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个项目的精密度进行评价。结果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PT、APTT、TT、FIB4个项目的批内精密度的变异系数为0.54%~1.51%、0.64%~1.61%、2.87%、1.68%;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为0.73%~3.27%、1.85%~2.06%、0%、1.98%;日间精密度变异系数为0.98%~1.82%、0.56%~1.55%、1.94%、1.61%;总精密度变异系数为2.40%~3.63%、2.11%~2.90%、3.31%、3.06%。结论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PT、APTT、TT、FIB的精密度能满足临床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讨正常妊娠临产孕妇组与有不良妊娠史(包括死胎、脊拄裂、脑积水、唇腭裂、肾积水等)临产孕妇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雏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产后大出血或血栓的形成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Sysmex-50凝血分析仪对448例临产孕妇与5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为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史组与有不良妊娠史组临产孕妇的PT、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册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临产前及时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对预防产科异常出血及并发症(如:DXC)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 LG-PABER-1型和 Sysmex CA510型2台血凝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并在临床应用上进行比较。方法对2台仪器进行 PT、APTT、TT 和 FIB 测试,并对线性、精密度、相关性进行比较评价。结果2台仪器检测项目 FIB 线性良好,分别为:仪器1为Y =0.931X +0.114,r=0.9998;仪器2为Y =0.868X +0.242,r=0.9993。相对偏差在-8.83%~28.1%之间,分析误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精密度分析:日内 CV%在0.84~3.19之间,日间 CV%在2.14~7.36之间。对43例临床样本进行分析,2台仪器各项目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T、APTT、TT、FIB 相关性良好(r 分别为0.9716、0.9368、0.8391和0.9715)。结论2台仪器在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的结果之间相关性良好,检测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可以满足临床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产科待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用凝固、光散射等方法对148例待产孕妇和健康体检者的PT、APTT、FIB以及TT。结果 148例待产孕妇的PT为(9.59±1.32)s、APTT为(26.18±5.56)s、FIB为(5.40±0.83)g/L、TT为(11.92±2.83)s;健康对照组PT为(12.91±1.43)s、APTT为(33.40±3.87)s、FIB为(2.75±0.98)g/L、TT为(13.52±2.87)s,孕妇组的PT、APTT、T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和健康对照组的凝血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监测待产孕妇的PT、APTT、TT、FIB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产妇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 n =8)、假手术组(Sham组,行假手术后3 h用生理盐水作为输注液体,n =24)、模型组(SEP组,造脓毒症模型后3 h用生理盐水作为复苏液体,n=24)和羟乙基淀粉组(HES组,造脓毒症模型后3 h用6%羟乙基淀粉130/0.4作为复苏液体,n=24)。后三组按采样时间再分为手术后6 h、12 h、24 h三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于相应3个时间点经心脏采血,测定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Sham组凝血四项指标和PLT手术前后相比较无明显变化( P >0.05)。与Sham组相比,SEP组、HES组在各时间点PT、TT、APTT 明显延长( P均<0.05),FIB、PLT 明显减少( P均<0.05),但12 h、24 h HES组PT、TT、APTT 升高程度及FIB、PLT 降低程度较SEP组小,且差异有显著性( 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可有效改善脓毒症的凝血功能障碍,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脓毒症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