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不连即骨折不愈合,是长管状骨骨折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临床诊断中多采用美国FDA定义即骨折术后9个月仍未愈合,且已连续3个月无任何愈合迹象。据文献统计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率为5%~10%[1]。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高能量创伤患者屡见不鲜,而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发生率更是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2.
张涛  武超 《临床医学》2004,24(4):19-20
目的:评估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使用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了21例外伤性骨折后的骨不连患者.平均年龄32岁。结果:在接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后.所有病例均得到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9周。结论:铜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骨不连的技术仍然有其适症症.尤其是在闭合穿针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它有确切、实用的疗效。避免过早负重.可以减少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长期以来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大量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回顾,综述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OVID数据库1966-01/2006-10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Osteofibrous dysplasia,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94-01/2006-10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有关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文献,检索词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择与骨纤维结构不良相关的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道、最新研究进展等文献,力求资料全面,排除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相关国内外文献41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1篇,采用30篇,包括关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定义、发病机制、病理、诊断及治疗等。资料综合:①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起源于纤维组织的良性骨肿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现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②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胫骨,症状为局部肿块。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胫骨中段前侧皮质膨胀性密度减低。确诊方法为病理检查。重点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现有大量研究证明该病与造釉细胞瘤有联系。③治疗上过去认为10岁以前应保守治疗,10岁后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倾向于早期骨膜外切除手术治疗。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较少,误诊率较高,重点需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对可疑者行病理检查,确诊者行骨膜外切除,切除范围较大的病例行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骨不愈合或迟延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67例骨折术后患者,发现骨不愈合或迟延愈合的股骨颈骨折5例,肱骨干骨折3例,胫骨7例,均用注射用骨肽补救治疗3个疗程以上,X线片跟踪观察对照。结果:15例骨不愈合患者6~20个月均得到愈合。结论:注射用骨肽补救治疗骨不愈合、迟延愈合,是临床可取之药,既能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又能促进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使骨折愈合加快。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开放性复位,带锁髓内钉、钢板等内因定合并植骨治疗骨不连41例,取得优良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12~64岁,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10例,生活纠纷2例,机械伤2例.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13例.骨不连部位:锁骨2例,肱骨5例,尺骨3例,股骨18例,胫骨12例,髌骨前1例.  相似文献   

6.
<正>本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开放性复位,带锁髓内钉、钢板等内因定合并植骨治疗骨不连41例,取得优良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12~64岁,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10例,生活纠  相似文献   

7.
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从1995~2005年按骨折在8个月以上,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的骨折为标准,共接收骨不连病人62例,根据X线的病理表现分型:骨折端有活力的骨不连。A:象脚状;B:轻度增生性;C:营养不良性。骨折端无活力的骨不连;缺血无反应性及坏死无反应性。分析手术及保守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反映骨形成与吸收的代谢生化标记物的研究概况,以及对诊断代谢性骨病及分型、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危险性、监测药物疗效的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网站1980年以来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词为“biochemical markers”,“bone turnover”,“osteoporosis”;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医学期刊网1980年以来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代谢”,“标志物”.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目前常用的反映骨形成及吸收的生化标志物.纳入标准:①为骨基质成分.②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而释放至血和尿中.③有明确的测量方法.④有临床指导意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英文相关文献405篇,按上述标准纳入19篇;中文相关文献12篇,纳入2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资料综合:21篇文章中10篇为机制方面的研究,3篇为测量方法研究,8篇为临床研究.共收集了10个相关指标,其中4个与骨形成相关,6个与骨吸收有关.结论:骨代谢的生化标志物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而释放至血和尿中的骨基质成分,可以反映整体骨转换率,对诊断代谢性骨病及分型、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危险性、监测药物疗效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TENS治疗外伤性骨不连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1岁。不慎从2米处摔下,致左胫腓骨中下1/3处闭合性骨折,经闭合性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术。3个月后拆除石膏,患者仍感左小腿处疼痛,且不能负重,X线片未见骨折处有骨痂形成,改用小夹板固定,患者长期依赖止痛、镇静和抗炎药物治疗。伤后10个月拍X线片,并与健侧胫腓骨相应部位对比,见左胫腓骨骨折两端骨密度明显降低,以腓骨远端尤为显著,诊断为外伤性骨质疏松。伤后12个月时来我科就诊,病情及X线片所见同前。采用威海产QTY-C型经皮神经电剌激仪(TENS)治疗,两电极(5cm×5cm)在骨折两端斜…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不连是骨折晚期常见的临床问题,数十年来,在各种新式内外固定材料、普及的显微外科技术、创新的植骨材料,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全面帮助下,骨不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的:总结骨不连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以后更好地治疗骨不连提供技术理论和方法选择。
  方法:由第一作者运用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90年1月至2013年5月发表的有关骨不连原因及治疗方法的文献,以“fracture nonunion,treatment,progress”或“骨不连,治疗方法,进展”为检索词。同一领域则选择近期发表或者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排除重复性研究及时间跨度大的文献,从检索结果中共选择了48篇文章进一步分析。骨不连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非手术方式和手术方式,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方式为主且高效。骨折愈合是多环节参与的复杂过程,一旦骨不连发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重视软组织的保护,必要时联合运用多种手术及非手术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愈合时间为1~2、3~4个月的骨折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治疗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创伤、感染、先天畸形、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缺损、骨不连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而且治疗困难。早在1896年Groujon等就发现了骨髓具有成骨能力,Groundel首先将动物自体骨髓抽出后注射到非骨髓部位,发现有新骨形成,并认为红骨髓具有成骨能力。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到骨缺损部位,观察其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RBM)复合经皮注射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在X线电视透视下一枚骨穿针准确刺入骨不连部位,然后将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体红骨髓的复合混悬液即刻注入骨不连部位,并选用合适的外固定。结果 共治疗20例,骨折愈合18例,愈合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2例骨不连未愈合。无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骨不连部位有较强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方相  童培建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0):1103-1104
肱骨干骨折好发于骨干中部及中下部,易出现骨不连,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在四肢骨折不愈合中占18.4%。骨不连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骨不连是指骨折愈合时间超过正常愈合时间3倍、骨折部位存在异常活动、X线片示骨折断端吸收硬化髓腔闭锁或假关节形成。骨折治疗困难,恢复时间长,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相当多的病例是由于治疗不当造成的医源性骨不连。现对肱骨干骨不连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应用加压钢板治疗18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并于术后行系统的功能训练。结果: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前臂旋转功能较好。结论:恰当的内固定器材的选用、骨折固定基本原则的掌握及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是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介绍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反映骨形成与吸收的代谢生化标记物的研究概况,以及对诊断代谢性骨病及分型、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危险性、监测药物疗效的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 ed网站1980年以来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词为“biochem ical m arkers”,“boneturnover”,“osteoporosis”;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医学期刊网1980年以来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代谢”,“标志物”。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目前常用的反映骨形成及吸收的生化标志物。纳入标准:①为骨基质成分。②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而释放至血和尿中。③有明确的测量方法。④有临床指导意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英文相关文献405篇,按上述标准纳入19篇;中文相关文献12篇,纳入2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资料综合:21篇文章中10篇为机制方面的研究,3篇为测量方法研究,8篇为临床研究。共收集了10个相关指标,其中4个与骨形成相关,6个与骨吸收有关。结论:骨代谢的生化标志物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动而释放至血和尿中的骨基质成分,可以反映整体骨转换率,对诊断代谢性骨病及分型、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危险性、监测药物疗效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骨折长期不愈,骨不连,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终生残废.虽骨不连患者不是甚多,却也并非鲜见.笔者运用按摩法治疗骨不连,行之有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不连的原因,减少下肢长管骨骨折骨不连的发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3年12月使用不同固定方法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合并骨不连31例,均行骨移植、更换固定方式、锁钉动力化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28例一期愈合,2例二次手术后愈合,1例因感染院内未获得治愈,愈合率96.8%。结论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很多,主要为不稳定、血供不足和骨接触不良等,依据对骨不连的准确评价和不同分类,采取严谨的手术操作,恰当的器械选择及正确的术后管理指导,可减少骨不连的发生。骨移植、锁钉动力化、更换固定方式、脉冲电磁场疗法等为治疗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骨不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不连是骨折患者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治疗比较困难。作者对骨不连的诱因以及发病机制、治疗的相关研究现状,特别是对骨不连非手术疗法的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