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病与老年患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系。方法对60例>60岁的BPPV患者(观察组)和60例>60岁无眩晕史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MRI脑部扫描。观察2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8±2.23)分、(3.45±1.66)个及90.0%,对照组脑白质疏松评分、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0±2.05)分、(2.33±2.03)个及75.0%。观察组脑白质疏松评分及颈动脉附壁斑块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腔隙性梗死灶个数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老年人BPPV与其自身大、小血管病变均有关联,故老年患者BPPV发病中颅内外血管因素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周斌  张慧  高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44-2245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大脑前动脉(31.3%)、椎基底动脉(18.8%)、颈内动脉末端(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脑梗死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液速度(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主干及分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检出软斑50例、硬斑22例和混合性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84.00%;对照组颈动脉检出软斑10例、硬斑3例和混合性斑块4例,斑块检出率为17.00%;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物理特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有效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及斑块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 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μmol/L]和年龄(73.57±11.83 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超声诊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100例为我院同期接受的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大小、MI M T和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与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相比较,在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方面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和CTA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的硬斑、软斑、溃疡板块和扁平斑块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4%(4/100),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板块的检出率为19%(19/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采用超声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低,但超声诊断因费用较低,操作便捷,因此可作为临床初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21-1322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ICVD患者90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CCA-IMT)检测和常规生化检测后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颅内动脉正常、轻、中、重度狭窄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斑块分级(CPS)、CCA-IMT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轻度组(P<0.05),正常组、轻度组间及中、重度组间CPS、CCA-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CA-IMT增厚对中度以上颅内动脉狭窄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0例同期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测量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内径。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例数为17例,检出率为21.25%;观察组检出55例,检出率为68.75%,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相对较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6月~12月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对患者行颈部CTA扫描。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80例观察组)和正常HCY组(7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稳定性,并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程度组间HCY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总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506,5.980,5.594,均P0.05)。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3.16±6.73,15.19±5.93和26.13±11.18μmol/L,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5.270,2.684,均P0.0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053,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及混合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稳定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70,4.067,14.95,均P0.05)。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6.14±5.49,21.91±6.32和26.74±10.59μmol/L,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70,4.628,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混合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密切相关性,高HCY血症可使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增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效果,并研究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情况。方法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308例为试验组,同期于体检的健康人群308例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超声检出的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及性质,比较2组颈动脉IMT值,比较2组及老年脑梗死患者患侧、健侧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1)试验组的颈总动脉分叉、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老年脑梗死检出斑块例数为218例,硬斑、软斑、混合斑所占比例分别为24.03%、35.39%、11.36%;3)试验组脑动脉平均流速低于对照组,脉动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1);4)老年脑梗死患者健侧与患侧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检出中应用效果良好,同时能明确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有利于为病情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I)与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探讨3D-PDI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例经CDFI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自由臂模式3D-PDI,测量血管内斑块及动脉狭窄的情况,并于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与CDFI比较.结果 3D-PDI可直观显示狭窄区的立体形状,包括斑块数量、狭窄部位、血管腔大小及血流空间走行等征象.3D-PDI与CDFI测量颈动脉内径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0±0.9)%对(51.7±0.8)%,P>0.0s];3D-PDI测量的颈动脉面积狭窄率与CDFI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0±0.2)%对(52.0±0.5)%,P<0.01].狭窄分级中,CDFI、3D-PDI诊断颈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PDI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8,P>0.05))3D-PDI与CDFI对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数量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PDI检测颈动脉狭窄、斑块的准确性优于CDFI,能为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各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Ⅰ、Ⅱ、Ⅲ级极高危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30例,超声测量各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其有无粥样斑块,并分析斑块发生的部位、数目、形态、内部回声及性质。结果Ⅰ级、Ⅱ级、Ⅲ级极高危高血压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3.33%、56.67%、63.33%,较对照组(16.67%)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血压病各组间随着分级的增加,斑块检出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组及对照组粥样斑块主要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率最低的是颈外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超声能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可估计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对预防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拟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术前采用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斑块处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对斑块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B/A)。术后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根据的斑块回声分成三组:脂质型斑块组(A组)、混合型斑块组(B组)、均质型斑块组(C组)。三组斑块间颈动脉斑块厚度、管腔狭窄率、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斑块间的弹性评分、B/A比值、脂质核心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斑块的B/A比值与脂质核心大小建立一元直线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A<7.6,检测易损斑块的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72.2%。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有望成为临床早期发现易损斑块的可靠方法,这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近心端角度测量的价值.方法 176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7例)与非脑梗死组(109例),运用线阵探头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查,于颈动脉短轴观测量血管面积和残存管腔面积,计算颈动脉面积狭窄率,于颈动脉长轴观分别测量软斑块的厚度和近心端斑块角度,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近心端角度13.0°作为判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1%、71.6%.而颈动脉面积狭窄率和斑块厚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角度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曾艳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18):2577-258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 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实施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其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在经整体护理干预之后,其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更为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辅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宽块之间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选取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伴血尿酸升高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单纯缺血性脑卒中的14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的情况。结果研究组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Ⅲ级、Ⅳ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尿酸水平也不断升高(P〈0.05)。内中膜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中膜厚度小于110mm的患者(t=11.414,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颈部动脉斑块、狭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尿酸血症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血尿酸的水平能够反映出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血管重构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颈动脉颅外、颅内段血管重构,以及斑块声学特征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63例中老年患者,检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A组)51例、负性重构(B组)62例、无重构(C组)50例。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类型及声学特征,计算斑块面积(PA)、血管总面积(TVA)、管腔有效面积(LA);并同时行TCD颅内段动脉检测。结果脑梗死发生率的大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各组间比较均P〈0.05;A组不稳定斑块、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发生比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斑块部位TVA与PA呈正相关(r=0.66,P〈0.05);B组斑块部位LA与PA呈负相关(r=-0.48,P〈0.05);斑块回声类型不同,其脑梗死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依次表现为低回声脂质斑块大于中等水平回声纤维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和强回声斑块,均P〈0.05。结论颈动脉血管重构类型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血管斑块特征的检测分析,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