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影响中风后发生抑郁的因素 ,尽可能及早消除可干预因素。方法 :评定中风后抑郁 ,并观察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病因、病情、病前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 :126例中风患者中74例有抑郁状态 ,发生率为58.5 %,其发生与年龄、病程、病情、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及病灶部位有关。结论 :年龄大、病情重、病程长、性格内向、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与家人不和及病灶在左侧半球的中风患者 ,抑郁发生率高。尽早有效治疗 ,减轻病情 ,动员社会及家人关心中风患者可减少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与诸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何小英 《现代康复》2000,4(8):1150-1151
目的了解影响中风后抑郁疗效的因素,尽可能及早消除可干预因素。方法观察74例中风后抑郁的疗效与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病情、病前性格、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中风后抑郁的疗效与患以上诸因素及病灶部位有关,与病因及性别无关。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减轻患的病情,尽早作心理治疗并动员患亲人及社会对患适当关怀和照顾,可提高中风后抑郁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影响中风后抑郁疗效的因素,尽可能及早消除可干预因素.方法观察74例中风后抑郁的疗效与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病情、病前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中风后抑郁的疗效与患者以上诸因素及病灶部位有关,与病因及性别无关.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病情,尽早作心理治疗并动员患者亲人及社会对患者适当关怀和照顾,可提高中风后抑郁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安红丽 《全科护理》2016,(32):3363-3365
介绍了中风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包括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及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等生物因素。介绍了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护理,如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家庭和社会支持、中医护理技术,认为中医护理对中风后抑郁的早期预防、后期康复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心境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6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分析此类患者抑郁心境与病因、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心境发生率为92%,除与性别、病因无关外,与其他诸因素有关。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数存在抑郁心境,其与年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有关,需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蒋中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2-459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心境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6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分析此类患者抑郁心境与病因、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心境发生率为92%,除与性别、病因无关外,与其他诸因素有关。绪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数存在抑郁心境,其与年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社会因素有关,需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90例,对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同时采用Astrom方法进行病灶定位。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6%(50/90),且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性格、社会因素、年龄及偏瘫方面与非抑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年龄≤50岁、≤60岁,性格内向不稳定者,病灶越近额极,近半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及病后伴有偏瘫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与病灶CT定位及躯体、心理、社会变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3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与CT定位及躯体、心理、社会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脑血管意外后抑郁(PSD)程度随大脑左半球病灶靠近额极升高,其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右半球内病灶CT定位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病程、病变部位、手的运动功能、个性测定、家庭矛盾性、社会支持、性别、家庭亲密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9个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与病灶CT定位及躯体、心理、社会变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脑血管意外后不同时期在结合CT定位的同时应关注患者个性趋向,及时缓解家庭矛盾,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实施针对性方案可预防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90例,对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同时采用Astrom方法进行病灶定位。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6%(50/90),且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性格、社会因素、年龄及偏瘫方面与非抑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60岁,性格内向不稳定者,病灶越近额极,近半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及病后伴有偏瘫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脑卒中病人抑郁发生情况、脑卒中后抑郁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发生抑郁症90例(32.1%);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疾病、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有关.[结论]脑卒中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对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