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主要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后世多加入茯苓)等组成。它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疗效较高,是一张治疗痰热证的重要方剂。温胆汤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是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无择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进一步指出了温胆汤证的  相似文献   

2.
便血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对便血的论述内容丰富。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有“结阴者便血”;《灵枢·百病始生》有“血内溢则后血”;《伤寒论》称为“圊血”或“便血”;《金匮要略》首先将下血分为“远血”与“近血”;《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肠风脏毒》说“血清  相似文献   

3.
崩漏一证,临床不为少见。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详述。《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说:“妇人经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经漏;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为经崩。”《济生方》曰“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其治疗方法之多,治疗效果各有千秋。作者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运用自拟棱莪四物汤加味治疗该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金匱要略》,开创了祖国医学异病、异证同治之先河。该书前22篇凡205方,其中的24方,可分別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病、证。本文所谓相反病、证,是异病、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临床证候或病位相反。本文就其同治,作一探析。一、相反病、证同治 1.小便不利与小便过多同治《金匱要略·血痹虚劳》篇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从方药推知,小便不利乃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化气行水所致,故用之以益肾气,化膀胱之气以行水。  相似文献   

5.
据史书载温胆汤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已佚),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至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组成。主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怯,气郁生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并没有“休克”这一名称,但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风”(包括闭证与脱证)和“厥证”的记载,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休克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把休克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刍议     
温胆汤因其疗效确切,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历来对温胆汤争议颇多,对其方名及其功用、证治。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全国统编教材1985年版《方剂学》(即“五版教材”)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认为“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原载《千金要方》,用来治疗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多用于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癫痫等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凡遇到因“痰”所致的各种疾患,采用温胆汤随证加减,常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高血压病患者王某,男,50岁。患高血压病已15年,服各种降压药效果欠佳。诉头晕、胸痞闷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以辩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是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能看到同一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又能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的同一证候。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就必须在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相似文献   

10.
咳嗽是小儿常见证候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尤冬春季节为多。其主要病机是 :肺气郁闭不宣 ,清肃之令不行 ,影响肺气的宣肃而发病。近年来随着多种抗生素的大量问世及应用 ,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病儿一旦发病 ,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及止咳药物联合应用 ,疗效不著的情况。本人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 ,对这一类小儿进行辨证施治 ,常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的理论 ,揭示了咳嗽一证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病理关系。但“咳嗽不止于肺 ,而亦不离乎肺。”说明了脏腑的病变若不伤及肺亦不致咳嗽。所以注意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