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B-53心房翼状电极导线30例(翼状电极组),分别于植入时采用Medtronic5318测试仪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电流,阻抗,P波振幅及植入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结果术后1周两组阈值均较植入时明显升高(P<0.05),翼状电极导线组升高更明显(P<0.01),但两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阈值最高,3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两组阈值在随访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电极导线断裂、脱位、心包填塞、心肌穿孔、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房行永久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倪芹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107-108
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措施,传统的电极导线采用翼状楔形头,近几年来我科引进新技术螺旋电极导线的应用,即导线的头端呈螺旋状,在选定起搏位置后,用电极头的微型螺丝旋入心肌内固定,起到主动固定的作用。2008年4月~2011年12月,我们对20例患者应用螺旋电极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给予整体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应用螺旋电极技术置入起搏器20例,  相似文献   

3.
起搏阀值参数的测量关系到能否正常起搏,但不同个体、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心脏起搏位置及单双极电极的不同,均可影响电极的各项参数,在同一个体,同一个心脏起搏位置的基础上,设置双极电极组病人的情况下,变换单双极电极,观察其各项参数的变化。通过比较,说明双电极抗干扰能力优于单极起搏电极,应用于临床,避免心肌电远场干扰。  相似文献   

4.
史扬  耿仁义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274-1275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10年后的起搏参数。方法:283例患者的379根激素电极,平均随访72~132(110.95±13.56)个月后,比较其植入时和更换起搏器时所测电极导线的电压阈值、P/R波幅度、斜率和心房(或心室)肌电阻。结果:心房电极与心室电极10年后其电压阈值、心肌电阻与植入时无明显差异,但P/R波幅度和斜率均较植入时明显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结论:激素电极长期应用,其起搏参数无明显改变,可以进行长期低能量起搏,但需注意其感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位起搏电极导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Philips公司 Sonos 75 0 0型超声心动图仪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 (real- 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 3DE)评价 14例单腔和 /或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的患者 [平均年龄为 (6 6 .6± 11.7)岁 ]其起搏电极导线的位置以及与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关系。结果 RT- 3DE能清晰显示单腔和 /或双腔起搏电极导线在右房及右室的位置、其顶端位于右房及右室的位置、以及起搏电极导线与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关系。实时三维彩色血流显像 (real- time three- dimensional color flow im age,RT- 3DCFI)技术可立体显示三尖瓣返流的程度以及返流的原因。结论 经胸 RT- 3DE和 RT- 3DCFI作为无创、无痛的心脏检查手段对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有肯定价值 ,并可望广泛应用于起搏器安置术中的监测及射频消融术中的监测 ,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放射应用剂量。  相似文献   

6.
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螺旋电极临床应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翼状电极(被动固定)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引起左右心室电一机械活动的不同步,使心脏丧失了整体协调性。而螺旋电极(主动固定)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能基本保持左、右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增加心排血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脱位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秀英  王劲松  任一壁 《护理研究》2005,19(11):952-953
介绍了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脱位的类型、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处理,重点综述了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后预防电极脱位的护理。  相似文献   

8.
永久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96.4± 2 2 .6( 2 5~ 186)个月 ,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8± 0 .2 6V ,更换起搏器时为 1.5 9± 0 .74V(P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幅度为 196.2 %± 13 8.3 % ( 2 0 %~ 5 64%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1± 0 .6( 0 .3~ 3 .0 )V ,更换起搏器起时 ,原心室电极阻抗为 65 8.7± 14 3 .2Ω ,R波振幅为 2 .8± 0 .9mV。更换起搏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 2 3例 ,术后随访 63 .7± 4 1.4 ( 6~ 15 6)个月。 3例因更换时测出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 ,重新安置新电极 ,2例因伤口感染不愈而在对侧安置新电极 ,2例因微脱位、另 2例因改换其它公司起搏器而重新安置新电极 ,其余病人均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埋植式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大多数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数据仍在良好范围内 ,可以继续使用 ,但必须随访 ,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9.
关付  李广平 《临床荟萃》2020,35(6):558-563
传统经静脉置入的心脏起搏器在电池寿命、适应证以及电极导线技术层面均有很大提升。但在这一手术操作中,皮下囊袋制作及电极导线置入相关的并发症如囊袋血肿、感染、电极脱位、上肢深静脉栓塞以及三尖瓣反流等不容忽视。近年来无导线右心室单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以规避上述传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心脏双腔起搏和再同步化治疗中采用多位点信息联通技术形成无线起搏系统,已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有乐观的结果。本文旨在对各种模式的无导线心脏起搏治疗系统的现状和进展做一回顾,并与传统心脏起搏进行比较,以便于读者更好的认识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人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位置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Sonos7500型彩色超声心动图仪,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18例单腔或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行走路径、导线顶端嵌入位置以及起搏电极与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关系。结果经胸二维超声能显示大部分患者起搏电极导线及导线顶端位置。经胸实时三维超声能清晰显示绝大部分患者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行走路径、导线顶端位置,更能立体直观显示电极导线与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关系,结合实时三维彩色血流显像技术可观察有无三尖瓣返流及返流是否与电极导线有关。结论经胸二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作为对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的随访观察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实时三维超声较二维超声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位置、周邻关系及所致三尖瓣活动的改变,可望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总结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儿童植入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个案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术前密切观察病情并制定应急预案,术中注重人文关怀,分工明确做好护理配合,术后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起搏器工作情况及并发症的处理并做好出院指导。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心律失常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在患儿术前与术后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儿及家属焦虑和抑郁情况较术前明显减轻,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该患儿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后,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脱位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脱位的类型、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处理.重点综述了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后预防电极脱位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右束支旁起搏电极导线的植入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右束支电位标测引导下,将右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束支旁,记录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术中尝试位点次数和X线曝光时间。术后1 d、3个月、6个月和1年测试起搏电极参数,同时测量自身、右束支夺获和非夺获心电图QRS波时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41患者成功将右心室起搏电极植入到右束支旁,并能稳定夺获右束支,成功率为82%;尝试位点次数为(5.2±1.5)次,心室电极植入X线曝光时间为(30.0±8.3)min。右心室起搏电极参数测试结果显示:感知和阻抗稳定;右束支夺获阈值明显高于心室起搏阈值(P<0.001);心室起搏阈值和右束支夺获阈值在前6个月轻微增高,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右心室起搏(夺获和非夺获右束支)心电图QRS波时限较自身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增宽(P<0.001);起搏夺获右束支心电图QRS波时限较非夺获右束支心电图QRS波时限缩短(P<0.001)。起搏夺获右束支心脏同步性指标优于非夺获右束(P<0.001);与术前相比,1年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束支旁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心室起搏位点,通过右束支电位标测指导右束支旁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李燕  王英 《当代护士》2021,(3):155-156
心脏植入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传统经静脉植入起搏器为有创性治疗,因为手术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直接影响患者的外在美观;同时由于电极导线和囊袋的存在,对手术环境及医护人员的无菌要求高,术中一系列并发症,如气胸、血栓栓塞、心肌穿孔、心脏压塞、三尖瓣反流、电极导线脱位与断裂、囊袋...  相似文献   

15.
1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异物反应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968-970
目的:比较老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采用翼状电极或螺旋电极进行起搏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不同的起搏治疗方法,其中常规翼状电极植入组35例,螺旋电极植入组35例,并对其临床症状、起搏器电极参数等进行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后1年内翼状电极组中3例于发生心室电极脱位,2例出现心室电极起搏参数异常,1例出现心衰加重;而螺旋电极组未见上述异常情况(P<0.05)。结论:老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时应首选心室螺旋电极。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院心内科2005-01~2006—12共植入永久起搏器35例,经严密观察和护理,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54~78(平均67.9)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  相似文献   

18.
国产磁共振给人留下质量不好的印象,主要是不重视售后服务引起的,没有临床应用专家的加盟.近来对国产磁共振进行扫描参数优化,结果出乎意料,图像质量不比进口设备差.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双腔起搏方式(DDD)较单腔起搏的优势巳被大家认同,并在临床中广泛采用.我们对在我院安植双腔起搏器术中阵发性房颤发作12例,采用直接植入心房电极的方法,与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13例,在可行性及安全性方面作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双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