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以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s,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0±0.9、7.3土1.1、3.8±1.0、1.4士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用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创伤微小、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177;0.40),(4.40&;#177;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予浮针配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能有效缓解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症状,改善颈肩部的活动功能,治疗安全简便,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比较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诸方面的异同。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1—01/2005—05的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fibromyalgia syndrome,myofascial painsyndrom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2000—01/2005—05的与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相关主题的书籍3本。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专题的临床试验文献及所有相关的综述文献,筛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论述相关课题的正反意见的综述作为纳入标准。对文献中有关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结果:共收集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216篇,中文文献57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67篇,中文文献19篇,慢性软组织损害中文文献6篇,删除内容几近重复的文献,剩余20篇。①发病机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包括睡眠困扰、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异常、血清5-HT 3受体异常等,但这些发病因素都不一定是病因,而是疾病产生的症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发生于创伤、劳累过度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后者常见于长时间在书桌前从事读写或计算机工作者,同时本病还可见于患有颈或下腰部骨关节炎的患者中;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是由于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神经末梢,结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②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躯体、髋部和肩带部位的疼痛和僵硬感,也有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患者有特殊痛点存在,而在压痛点邻近区正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征是与触发点相关的局部肌肉、骨骼出现疼痛和压痛,疼痛部位深并可伴有烧灼感;慢性软组织损害病变范围可广可狭,主要取决于病变时间长短和就诊时患者是否存在椎管内炎症反应。③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患者具有广泛疼痛的病史,指压检查中18个部位中有11个阳性压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最常累及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患者只要有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部的疼痛、酸胀、麻木、冷热异常等症状,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后,均可诊断为某某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用水杨酸盐、局部治疗、生物反馈法、行为改善法、催眠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进行规律的有氧锻炼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除镇痛药物外,对受累部位予以按摩和超声有一定的益处;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治疗除药物、理疗外,中国特有的推拿按摩、针灸、手法及银质针松解术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基本覆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概念,而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相比在诊断、治疗方面更完善,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是先进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盐酸替扎尼定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替扎尼定组(A组)、卡马西平组(B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8天对患者的疼痛频率、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观察其总体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结果:替扎尼定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替扎尼定组和卡马西平组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替扎尼定组的起效时间较卡马西平组慢,但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结论:替扎尼定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替扎尼定是具有解痉作用的α2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并具有一定的胃肠道保护作用,适用于单一治疗或与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联合治疗急性痉挛性疼痛。通过替扎尼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联合应用,临床观察和评估联合用药能否增强疗效和增加安全性。方法:急性痉挛性疼痛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替扎尼定2mg,bid 双氯芬酸50mg,bid,一组服用双氯芬酸50mg,bid 安慰剂2mg,bid。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联用组的总有效率为70%,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单用组的总有效率为56%,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结论:替扎尼定和非甾体类药物联用具有更好的疗效以及更高的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分析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0项研究,患者593例。治疗6~8周后,盐酸替扎尼定组(口服盐酸替扎尼定)改良的Ashworth评价量表(MAS)评分与对照组(口服巴氯芬、乙哌立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24周后,盐酸替扎尼定组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盐酸替扎尼定组与口服巴氯芬、乙哌立松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A型肉毒素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盐酸替扎尼定在降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程度方面与其他药物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腰背肌纤维织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2013年1月门诊就诊腰背肌纤维织炎患者,共1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83例。实际完成试验者145例,其中试验组74例,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尼美舒利与盐酸替扎尼定联合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分别对治疗前与治疗后心理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检测)、视觉疼痛模拟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其疗效,治疗期间随访平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均有所改善,且组间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胃肠道疾病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替扎尼定联合尼美舒利治疗腰背肌纤维织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盐酸替扎尼定对胃肠道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铝碳酸镁联合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诊断标准,且同时具有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种亚型症状的FD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铝碳酸镁0.5g,每日3次,替加色罗3mg,每日2次)、B组(铝碳酸镁0.5g,每日3次)、C组(替加色罗3mg,每日2次)。每组各30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组早饱及餐后饱胀感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3.33%;上腹痛或烧灼感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00%;B组分别为43.33%、76.67%;C组分别为73.33%、50.00%。A组对早饱及餐后饱胀感症状的改善率优于B组(P〈0.05),对上腹痛或烧灼感的改善率优于C组(P〈0.05)。结论:替加色罗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同时具有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种亚型症状的FD患者优于单用替加色罗或铝碳酸镁。  相似文献   

10.
苏工  叶平  张诚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9):769-771
目的 探讨苯扎贝特对中老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者各代谢因素的影响。方法 将55例中老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苯扎贝特组28例给予缓释硝苯地平、苯扎贝特并饮食控制;对照组27例给予缓释硝苯地平、安慰剂并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体质指数、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尿酸水平等变化。结果 2组血压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苯扎贝特组治疗后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苯扎贝特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浓度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性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苯扎贝特有可能改善中老年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多种代谢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