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糖、血脂、凝血谱等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9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凝血谱等项目。34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4.35%,对照组11.76%,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组粥样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部位最多,占40%。糖尿病组血糖、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糖尿病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形成还与脂质代谢紊乱、凝血谱异常、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 型糖尿病患者 315 例,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据此分为 A 组(CIMT 0.9 mm,伴或不伴斑块)和 B 组(CIMT<0.9 mm),比较两组间血压、血脂、血糖相关指标的差别,并进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A 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均高于 B 组患者(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034 95% CI:1.015~1.066 P=0.038)、颈围(OR=1.118 95% CI:1.088~1.172,P=0.001)、腰围(OR=1.276 95% CI:1.064~1.185,P=0.001)、收缩压(OR=1.022 95% CI :1.006~1.047,P=0.044)、糖化血红蛋白(OR=1.058 95% CI:1.026~1.084,P=0.008)、总胆固醇(OR=1.046 95% CI:1.028~1.076P=0.023)、血尿酸(OR=1.124 95% CI:1.062~1.185,P=0.001)、高密度脂蛋白(OR=0.725 95% CI:0.508~0.924,P=0.00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结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的良好控制有利于延缓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应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高频超声对305例受试者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①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②男性患者与同一年龄段的女性患者相比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③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一种或一种以上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72-297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糖尿病病房23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观察组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23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可发现颈动脉内径厚度变化,能清晰的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并且发现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伴有这些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行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改变、斑块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6例2型糖尿病、16例糖耐量异常(IGT)及48例无糖尿病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斑块的测定。结果 2型糖尿病组及糖耐量异常组与无糖尿病组比较CAIMT明显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多,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AIMT与TG、CH、IDL、WHR呈正相关。结论 糖代谢紊乱综合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TG、CH、IDL、HbA1C、体脂分布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谭虹  周颖玲  张莹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66-236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拟诊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共90例[男56例,女34例。年龄(57.27±7.6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证实未患有糖尿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导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各组患者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的腰臂比(WHR)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单纯冠心病组Ln(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2个病例组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总胆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总胆固醇的OR值最大,为强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加强宣教,鼓励患者戒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对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426例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284例,颈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组142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 ApoA1)、载脂蛋白(ApoB)、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微量白蛋白尿(MAU)、血尿酸(UA)等,将自变量及单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饮酒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相关(P<0.001).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年龄、MAU、HCY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x2 =71.35、38.45、t =3.26、x2=37.23、t=118.51、6.723、3.17,P均<0.05)危险因素个数聚集的多寡与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P =0.0001).结论 年龄、饮酒、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MAU、HCY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具有多重、聚集的特点,危险因素的个数越多,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1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斑块组、无斑块组的年龄、性别、TC、LDL、血糖、血压、FIB、Hcy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年龄、性别、胆固醇、血糖、血压、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与4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卒中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年龄[(70±4)岁]、患高血压病(61.8%)、糖尿病(42.7%)及甘油三酯(TG)水平[(1.8±0.6)mmol/L]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岁、28.6%、26.2%、(1.3±0.1)mmol/L](P均<0.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8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6%(P均<0.001);以颈总动脉(CCA)最多(77.4%),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B IF)(15.1%),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最少(7.5%);软斑多于硬斑;脑梗死组的CCA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结论CAS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各种危险因素的叠加对脑梗死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敏  刘菊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11):2188-2192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综合医疗科住院治疗的绝经后T2DM患者106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将其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其中斑块组74例、非斑块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对绝经后T2DM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T2DM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病程、绝经年限、TC、LDL-C、PTH与IMT呈正相关,25(OH)D3、PINP、骨钙素水平及L1-L4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与IMT呈负相关。年龄、BMI、糖尿病病程、L1-L4骨密度、左侧股骨颈骨密度(P<0.05,回归系数分别为0.149、0.422、0.015、-3.117、-3.228,OR值分别为1.106、1.141、0.065、0.057),是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CAS与脑血管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等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AS,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观察,现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CAS与脑血管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等[1]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AS,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观察,现作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2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正常组、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病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病程、血清HbA1c,HDL-C,LDL-C和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高FBG和LDL-C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FT3,HDL-C,TBIL和25(OH)VD是保护因素。结论:血清FT3,25(OH)VD和TBIL水平下降促进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55例MHD患者.采用高分辨B型超声多普勒方法测定其双侧颈动脉解剖,按斑块有无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对2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例MHD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9.09%.与斑块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内皮厚度(即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明显增加(P=0.001).2组患者在年龄(P<0.001)、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P=0.01)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P=0.002)上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β=1.102,P=0.014)、高CRP水平(β=0.138,P=0.026)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具有较高的CAS发生率,其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高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超在观察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超声分别对正常组(A组)、高血压患者组(B组)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C组)的颈部动脉的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及颈总动脉血流频谱数值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的超声多支异常明显增多,并且两组的各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指标较正常组明显异常,均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最为严重。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增加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几率,彩超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提供确切的证据,对病情的评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1-3]表明此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大增高,而临床中诊断冠心病较为可靠的方法为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较强的相关性[4],通过血管多普勒即可进行检查,经济便捷[5]。本文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脑梗死患病组的颈动脉形态结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病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51/60,85%)高于健康对照组(8/30,26.7%)(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超声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对脑梗死患者评价疗效和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高危因素中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塞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塞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